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

更新时间:2024-03-29 21:57:5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婴儿打嗝怎么办)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

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

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

【答案】 B

2、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

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

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

人文主义精神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的特点,以及

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写诗

D.拓展环节综合了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答案】 C

3、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

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4、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

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

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

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

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5、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

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

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

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

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

重要作用

【答案】 B

6、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7、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

“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

“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

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

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

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8、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9、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

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

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

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

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

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

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11、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答案】 A

12、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

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13、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

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14、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

情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温庭筠《商山早行》

C.李白《行路难》(其一)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C

15、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16、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答案】 D

17、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文言文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列语句中,

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行拂乱其所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一箪食,一豆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然而不胜者日出江花红胜火

D.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答案】 D

18、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

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答案】 C

19、在学习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教师列举了其他现代新诗,引导学

生体味新诗的特点。下列作品不适合举例的是( )。

A.戴望舒《雨巷》

B.郭沫若《天狗》

C.舒婷《致橡树》

D.鲁迅《孤独者》

【答案】 D

20、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

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下议论文。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季羡林《希望在你们身上》

C.陶行知《创造宣言》

D.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答案】 D

21、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

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

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

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22、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

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23、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

是( )。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

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答案】 B

24、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

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25、学生喜欢《水浒传》中的故事,教师推荐这类课文供学生阅读,下列适合

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范进中举》

C.《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答案】 A

26、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27、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

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 )。

A.《等你,在雨中》

B.《追梦者》

C.《偶成》

D.《我用残损的手掌》

【答案】 A

28、 阅读某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注重分析语文课例中师生对话的交互影响

B.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是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

C.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读写思维发展的内在因素

D.观察课堂学习活动是课例研究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答案】 A

29、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引导学生理解“梧桐”在诗词中所代表

的凄凉悲伤的意象。下列学生整理的诗词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答案】 A

30、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

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

的腔调

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答案】 C

31、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 A

32、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33、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34、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

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

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

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

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

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3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

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

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36、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

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A

37、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

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答案】 D

38、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

业: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

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

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

教学的要求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21:5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2067461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pdf

标签:学生   教师   教学   学习   引导   阅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