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鸠形鹄面)
张继《枫桥夜泊》鉴赏 《枫桥夜泊》译文及赏析
《枫桥夜泊》是由张继所创作的,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
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
有景,情景交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枫桥夜泊》的译文及
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
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枫桥夜泊》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
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
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
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
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
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
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
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
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
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
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
“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
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
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
钟的风俗。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
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
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
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
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
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
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
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
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
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
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
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
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20:5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1704961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继《枫桥夜泊》鉴赏《枫桥夜泊》译文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继《枫桥夜泊》鉴赏《枫桥夜泊》译文及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