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市场营销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作者:佚名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
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
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忆山东兄弟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
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 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
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 独 字,两个 异 字,分量下得很足。对
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 独 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 ,不过说
他乡作客,但两个 异 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
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
1
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
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 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
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
的是 佳节 ──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 每
逢佳节倍思亲 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
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
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 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
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
如果顺着 佳节倍思亲 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
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
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
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
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
人遥想的却是: 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
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
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
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
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
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2
赏析二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
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
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 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
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 独 、 异 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
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 独 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 ,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 异
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
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
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
乡 、 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
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 最常见的是 佳节 就很容易爆
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
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描写
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
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
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 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
果顺着 佳节倍思亲 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
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
实则更加深沉。
3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
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
遥想的却是: 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
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 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
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
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
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
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 独在异乡 ,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
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 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 独 和两个
异 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前面情绪的
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 字用得
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
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 即陟岵诗意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
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 魏风 陟岵》末章里说: 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
遥知 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 以下全
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
明了第二句提到的 佳节 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 遍插
茱萸 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
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
思念。
4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20:3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15406261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