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晚自习申请书)
咼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 心脏病,包括:早期
心力衰竭,
房颤动等
左室舒功能减退、左室肥厚(LVH ),逐步发展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
有研究显示70%的心力衰竭由高血压所致;同时可能出现与之相关的冠心病,心
心脏合并症。
英文名称
hyperte nsiveheartdia
就诊科室
心科
常见发病
心脏
常见病因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所致
1.
1
病理生理改变
2.
2
临床表现
3.
3
检查
1.
4
诊断
2.
5
鉴别诊断
3.
6
治疗
1.
7
预防
英文名称
hypertensiveheartdia
目录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
心科
常见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病因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所致
常见症状
头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传染性
无
病理生理改变
1. 左室肥厚(LVH)
LVH是一种心肌对血压升高的代偿性改变,心肌收缩力增强以维持足够的心排量,但
时间长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肌纤维增粗,退行性变,毛细血管相对密度下降等改变。 早期
出现心肌重塑现象,即向心性重塑,心肌细胞肥大,但数量并不增加,排列改变,胶原纤维 增多,逐
步胶原累积超过 20%出现纤维化,以取代失去功能的细胞, 从而发生向心性肥厚, 最后发生容量负
荷增加引起离心性肥厚。 高血压LVH首先反映在室间隔增厚上,后者是心
脏大小循环所共有的部分,对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舒功能减退
舒期心衰的特征是左室容积减少和舒末压升高, LVEF正常或轻度减低。这主要是由于
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
而心室肌松弛性和顺应性减低使心室充盈减少;为增加心室充盈,左室 必须提
高充盈压而获得正常的心室充盈和心搏量。另外 LVH使心肌细胞肥大,尤其是心肌
LVH可引起舒功能减 纤维化使心肌舒期压力-容量关系发生变化,也使心腔舒压升高,因此
退。高血压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改变,舒功能减退约占
3•收缩功能减退
11%。
已知有LVH者比无LVH者心衰高10倍,这是因为长期压力升高引起后负荷过度增高, 引起血
管壁厚度及心脏向心性肥厚及舒期松弛性受损,
心室舒末期容量增大,心室充盈压和心房压力均增高,
急性或慢性左心衰竭。
最终出现心肌收缩力下降, 心腔扩大,
肺静脉回流受阻,发生高血压心脏病
临床表现
1. 早期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一般不典型,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
症状主要是 高血压的一般症状,无特殊性。
头痛、胸闷等,这些
2. 进展期临床表现
高血压时由于动脉血管压力过高,阻碍心脏泵出血液,心脏长期高负荷工作就出现了
心肌肥厚和僵硬度增加, 最终导致进入心脏的肺静脉血受阻, 形成肺淤血。心肌肥大时需氧
临床 量增加,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常导致心衰发作。舒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不易鉴别。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衰的临床特点如下:
(1) 由于左心室舒/收缩功能异常,可导致肺淤血,主要表现为
②平卧时出现气急, 坐起后即好转;③活动量不大,但出现呼吸困难,
中惊醒;④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
(2) 左心衰竭常可累及右心室功能下降,形成全心衰竭,主要表现为
充盈;②右上腹疼痛,并有肝肿大;③双下肢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
严重时患者可在睡梦
①颈静脉明显
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 水肿:④少尿。
检查
1. 心电图
心电图可正常,也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及劳损。 RV5+SV1>4.0mV (男),RV5+SV1
〉
3.5mV (女),R波占优势的导联中 ST段可下移,或T波倒置,电轴左偏。
2. 胸部X线片
主动脉除扩外,主动脉延伸迂曲,主动脉弓上缘可达或超过胸锁关节水平,主动脉结 明显向左
突出,心腰显示凹陷,成为典型的
3. 超声心动图
(1)M型超声心动图 ①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加
对称性增厚,当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绝对厚度大于
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呈一致性
②左
主动脉型心脏”。
12mm时,就可确诊左心室肥厚。
心室心肌重量增加对心肌重量的测定是评价心肌肥厚的重要指标,以往只有通过尸体解剖 才能了解心
肌重量的实际值,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到的心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应用 Devereux校正公式 肌重量值与尸检结果相关性很高,因此,
计算心肌重量和心肌重量指数。
左室重量=0.8 X1.04〔( LVDd +IVST+ PWT )— LVDd ) +0.6
左室重量指数(g/m )=左室重量/体表面积
左室重量指数正常值男性 135g/m,女性125g/m
(2 )二维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长轴,短轴切面表现为左心室壁肥厚,左心室肥厚以向 心性肥
厚多见,少数为不规则型肥厚, 向心性肥厚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呈对称性肥厚, 而不
规则型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 左心室腔正常或略减小,室壁运动幅度增强,
M型超声心动图更准确, 左心房可轻度增大,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心肌厚度较
收缩障碍的心力衰竭期,也可见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扩大。
(3)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早期心脏收缩呈高动力型,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增快,心搏
出量,射血分数正常,二尖瓣血流频谱常有不同的异常改变,
当左心室肥厚舒期顺应性下降
时,左心室充盈阻力增大,为了维持心排血量,其主要代偿机制是增加心房充盈压,表现为
左心室等容舒期延长, E峰峰值速度降低,加速时间,减速时间,舒早期持续时间延长,
峰峰值速度增加,E/A比值降低,反映左心室舒功能受损。
(4)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瓣环速度 主要表现为舒功能下降。表现为二尖瓣环舒早期速
度(E'和舒晚期速度(A' , E' /A' <1对于心肌松弛受损的患者,基础状态时
且不像正常人一样随前负荷增加而增高。
E'减低,
欧
A
因而,E'降低是舒功能不全的最早期表现之一。
E/E'为8〜15时,需要另一个 洲心脏病学会指南认为
E/E
'> 1可诊断左室舒功能减退。当
无创性左室舒功能不全的诊断证据,如二尖瓣或肺静脉血流频谱、左室质量指数等。
诊断
1•病史
有高血压病史。
2•临床表现
在心功能代偿期仅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当心功能代偿不全时,可出现左心衰竭的症 状,轻者
仅于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 重者则出现端坐呼吸、心源性 哮喘,甚至发生急性肺 水
肿;久病患者可发生右心衰竭最终导致全心衰竭。
3. 体格检查
发现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呈金属调, 肺动脉
瓣听诊区可因 肺动脉高压 而出现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或(和)主动脉瓣区可闻及
n
〜 川/
w
级收
缩期吹风样杂音,左心衰竭时心尖部可闻及舒期奔马律。全心衰竭时,皮肤黏膜 重度发绀、颈静脉
怒、肝肿大、
4.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检查有单侧或双侧心室肥大及(或)劳损, P波增宽或出现切迹, V1导联中P
水肿及出现胸、腹腔积液等。
波终末电势(PTF-V1 )增大,各种心律失常等。胸部X线检查有主动脉纡曲扩,左心室或 全心扩
大,肺间隔线出现,肺淤血等。超声心动图示单侧心室或双侧心室肥厚扩大,左室舒 功能减退,射血
分数降低等。
鉴别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 室间隔,
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 左心室舒期顺应性下降。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
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等有关。临床同样表现为左心衰症 状,查体
可发现心尖搏动增强,心电图有左室劳损表现,但心超检查可明确其不对称肥厚, 且起病年龄一般较
早,无高血压史等可鉴别。
治疗
1. 及早控制血压
早期降压达标是治疗高血压性 心脏病的首要任务,应考虑 SBP目标值<140mmHg。
2. 逆转LVH的重要性
Framinghan心脏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已经证实 LVH减少,心血管死亡率下降。逆转LVH
包括非药物治疗:优化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限酒;减少某些交感活性激素,如 儿茶酚胺
升高、肾素血管紧素系统( RAS )激活应激状态等。降压药物中血管紧素转换酶
抑制剂(ACEI)、血管紧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 (ARB )可能预防LVH及心肌纤维化的发生。 动物
实验和人体研究也证实钙拮抗剂(
3. 心衰治疗
心衰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死亡率就很高,因此要加强对早期无症状心衰(收缩期或舒 期心功能
减退)的防治。对于收缩性心衰,建议使用 ACEI,
B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ARB
CCB )能逆转LVH。
和/或醛固酮抑制剂,减少死亡率及住院率。对于舒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高血 压患者,
至今尚无证据显示降压治疗或者任何降压药物是有益的。
高血压合并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应考虑将
4. 合并冠心病的治疗
有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但血压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血压水平在很大围与 冠心病风
险相关,SBP>140mmHg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急剧升高。对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 压患者,降压目标
值 <140mmHg。对于近期有心梗史的患者,推荐使用
于其他的冠心病患者, 所有的降血压药都可以,
然而,对于这些患者以及
SBP降至140mmHg以下。
B
受体阻滞剂。对
出于缓解心绞痛症状的角度出发,优先推荐
3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
5. 合并房颤的治疗
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最常见的合并症,也可能是 房颤的一个可逆的致病因素。对于高 血压合并
房颤的患者,应充分评估其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接受口服抗凝治疗以预防脑卒中及其他栓塞事件。
除非有禁忌,否则大部分患者应
高血压合左室肥厚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推荐使用AECI或者ARB可预防房颤的发生;也有证据表明
也可能预防房颤的发生。
3
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拮抗剂
预防
1. 本病是由血压长期升高导致心脏后负荷过重所诱发的心脏损害。强调早期降压达标 能预防本
病的发生、发展。
2. 长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能改善肥大心脏的损害程度,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形态。 单纯强调
降压、忽视心脏保护的治疗方案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6:1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00067176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血压性心脏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血压性心脏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