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更新时间:2024-03-29 12:57:3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全场包邮)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看书名,就很特别,给人以无穷遐想。这就是本月共读书目,

作者方华。

书反复读了好几遍,很是喜欢,主要是因为:

作者的观点提出了好多新颖而别致的,给人以耳目一新,震耳发聩的感觉。比如说“课

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师虽然在上课,但课堂还没有开始。”这是对有的老师应付上

课,或者满堂灌课堂的一种抨击,但是,作者没有老调重弹,而是委婉倒出,看似轻轻巧

巧,实则绵里藏针,耐人寻味,所以,此说法作者赢在思考力,也赢在表达力。还比如说

“以良好的学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我读到这里,就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组织,平常

的教学工作中,问题学生千千万,深究下去是因为学生的家长问题万万千,如果有良好的

民风,就有良好的家风,学风当然就不必挂虑了,此说法赢在读者的共鸣,也赢在作者的

教育格局,或者说作者的教育情怀。令人不服不行。

本书还让人叹服的还有作者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比如说到“教育的根

本”,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教育是举国上下,唯分为本,唯成绩为本,而到了作者的笔下,

分数却掉到了“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而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呢?作者说“通过这些手段和

途径,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养成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

文情怀和公民素养,锻炼身体与技能的目的。”其实,平常我也知道,分数不是唯一的,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锻炼,而现在,读了方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就彻底明白

了学习除了知识点,之外的东东是啥了,所以,本书简直可以升级成老师学习的教科书,

1

理论性特别强。

昨晚听了方老师的报告,不知群里的哪个高手的弄的乱七八糟、各种捣乱,害的我错

失良机,听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但,我也是听到了一点,就是在教育中,有各种温度,

但是,总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人”,遗憾的是作者对人的认识没听全,同时,我也领

略了作者强大的耐心和各种礼貌。但是,教育的核心是人,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教育就是引领与帮助,这是作者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这也可以成为我的教育的座

右铭。

没事的时候,趴在床上,背诵这些喜欢的观点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一大乐趣,高兴了我

还会录个背诵的视频,自己欣赏欣赏,感受一下作者思维的条条缕缕,看看作者缜密的准

确而强大表达能力,寻思一下作者抛出的教育之灵魂的模样,顺便找寻找寻自己的温度,

自己的职业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总之,感恩,能够遇到这本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

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

书……

实话说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但是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

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在王兮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中,

2

王老师注重了成长环境的温度、管理的温度、课堂温度、德育温度、活动温度等等,在所

有的教育互动中均注重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在书中我学习到了:

(一)要想建设好班级,首要任务就是赢得家长的信赖。

班主任老师重要的职责就是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的纽带,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

学生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搭建好家长委员会班子,

唯才是用。还可以将老师的教育理念传达给父母,培训好父母,告诉父母您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更要搭建沟通平台,用温馨的语言让沟通常态化。这

使我感受到:所谓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的服务。

(二)让晨读课程熠熠生辉

王老师研发了低段晨诵课程:望着天空的眼睛;低段读写绘课程:与故事同行;中段

晨诵课程:我听见思想振翅的声音。王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课程,让一双双眼睛飞出了窗外,

让每天清晨的一首小诗与孩子们纯真的心融合在一起,孩子们读小诗,画小诗,写小诗,

在诗意中栖居,在诗意的生活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进行了绘本的读

写绘课程的实践,在一段时间内,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小幅

度的提升,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学期的晨读课,我再次进行课程的小

开发,让宋词走近孩子们的生活,希望能学着用王老师那样创新的眼睛,去发现宋词与孩

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契合点,让宋词在孩子们的平日生活中熠熠生辉。

读完此书我觉得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

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

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

3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

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

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

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

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

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

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

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

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

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

楚。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

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

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交流

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

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回问到: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

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

4

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

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

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

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

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

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

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

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

有爱、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4

课堂是神圣的,它不能被忽视或者敷衍;面对它,我们需要充满信心但不能有半点骄

傲或矫情,更不能随意。而一名教师,经过多长时间的历练可以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教

育信念、传播自身的教育经验?原本我认为很难,但暑假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认识了王兮老师,惊叹,几年的时间就够了。

这位从教仅十年的教师,经历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挫败,曾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念头。

到其他学校支教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彷徨过。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

团队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班本课程建设、家校互动、

推广阅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为新教师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一、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

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是很不容易的。长远

如此渺茫,现实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抉择时,不约而

同地将目光关注到了当下,关注到了即可能够看到的“成效”。班级的学科平均分是否超

过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学科成绩是否具有领先地位,这是教师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可以看

到的“成效”,也是他们鞭策和激励孩子最为重要的法宝。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在乎

分数以及孩子依据分数所占据的位置,至于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养,很多

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缺少这些方面养育的意识和办法。虽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

分数,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变故和挫折,更没有教会孩子去了解人,了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给学生

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通过阅读来实现师

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等等,都对她原有的教育经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她找到了

自身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

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她将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家庭

背景和学习特点,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引导他们从学会做人开始,开展对

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

教学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面抬起头来走路和欢唱,

轻松愉悦、温暖舒心。

因为这样的实践,她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独特,那样富有创造潜力,那样的生机勃勃,这使得她时刻不敢怠慢,

唯恐因为自己的些许失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执着探索,让她发现了一

6

片新天地,也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大家意识到,教育,原来是可以有不同的样貌的,

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局限于一种路径。看着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想着教育、课堂可以是这

么美这么有趣。

二、别开生面的班本课程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中,王兮老师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她的班本课程实践,

这也是我很感兴趣之所在。王兮在书中介绍了她创建的两类班本课程,一类是贯穿整个学

年的班本主题课程,另一类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而设置的微课程。

贯穿整个学年的主题课程,需要有时间来保证。王兮老师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钟的早

读时间。根据“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诵课程的建议,构建起了适合本班学生成长需求的“晨

诵课程”。希望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

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与音乐感。之所以会选择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儿童诗

都短小精悍、活泼生动、浅显易懂,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诗

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于帮助学生

借助诗歌这一媒介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一年级

的晨诵课程,王兮老师精心准备了金波、林焕章、高洪波、罗大里等人的系列诗作,以5-

10首诗歌为一组,形成九个不同单元的课程系列。在书中,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晨诵课程

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们的表现,读来特别让人感动。而三年级的孩子,以泰戈尔的《飞

鸟集》中的部分诗篇作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有点难度,但孩子们的理解力依然让人

惊叹。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题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还有绘本的“读写绘课程”。在孩子

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让孩子自

7

己去阅读绘本,和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讲述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用彩笔绘制自

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可以让孩子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特别重要的是,绘本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勇气、友谊、爱、善良、智慧、美德等人类共同的

话题,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能力以及品德

修养等,都会通过这样的课程得以培育。这种以绘本为载体,通过阅读、画画和写作三者

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能让真实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眼睛和心灵结合起来,让艺术和

生活结合起来。

班级所开设的微课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笔记大自然》微课程,让孩子们在

学校的小花园里,去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植物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和美妙;《生命》微课程,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区别,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动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

《甲骨文》微课程,通过对汉字起源以及演变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成特点,以及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会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诵》微课程,唤醒那些湮没于历史

之中的声音之美,寻找那些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根;《经济学》微课程,则让孩子认识金

钱,懂得一些财经素养,从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这种体验,让孩子们

在身体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给学生创设学科知识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的

生命在课程中拔节。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但很多家庭不仅没有能够给孩子创设

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还经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加各种

伤害。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关。

王兮老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家校共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该为

8

班级取一个怎样的名称开始,就发动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参与;学生在班本课程中的各种表

现,她都会及时通过家长通讯群发送给每一位家长,让他们关注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

正在阅读的作品,也会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去配合老师一起来讲故事,丰富故事的内

涵和情节;王兮在“新教育”的网站上学到了一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内容,也会及时转发给

班级里的所有家长,大家一起来分享并互动交流。鼓励家长丰富家庭的藏书,在图书馆开

办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阅读讲座,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义务服务活动中来,

和家长们共煮一锅“石头汤”……

在这个过程中,王兮老师看到了家长们的转变,充分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做这些事情的确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

具有开创性的,这比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做“消防队员”,为班级里此起彼伏的问题“灭

火”要有意义、有价值的多了。

爱能帮助别人进步,也能完善自己。当家长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这份赤诚之心,

感受到了老师所付出的这份爱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教师。这正应了那句

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爱,收获的必然是满满的爱!做这样拥有赤诚之

心的教师,真好!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

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陶妙如老师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温

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师所说:“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爱美化心灵,用宽容

对待周围的人。这是让自己整个人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则。”试想,我们都像陶老师在

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们的教育又何愁没有发展,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前行!

9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

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

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

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

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

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

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

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

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

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

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

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

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

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

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学生才会

10

有真正的帮助,相信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快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

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6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

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

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教育的温度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方

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

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

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

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

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

条、色彩、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

识。

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

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

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

11

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

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

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

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这位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给孩子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板,让孩子尽最大

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借此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很赞同这位老师观点:

“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能画

出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因此,当我

们看到孩子画的黑太阳、竖着长的眼睛,两个嘴巴、水往高处流的河、没有轮子的火车、

长在地上的苹果时,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因为和不仅仅是画,里

面还有故事,有他们的梦想和创造。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去上绘画课的情境。孩子学的是国画,在初

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就开始让孩子

们临摹了,隔上两三周的时间,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比葫芦画

瓢”,画的好的作品还会帮助裱出来,以此来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的“启迪”

下,我在家里陪着孩子画画,也常常会要求孩子临摹的要越像越好,至于孩子内心的思考,

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受到批评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在画

画,是在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意图,绘画的热情也就降低了。

对孩子来说,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

容易的。成人虽然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过去,很喜欢从成人

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但违背规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

伤害。揠苗助长的事情,不能再持续发生了。

12

办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育质量就不会差,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也不会低。

锤炼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我们都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

果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光靠外界的推动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学

经历的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手势,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好的方面看,

习惯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来处理教育教学的常规事务,让自己能够比较

自在地完成相关工作,不至于太忙乱。从不好的方面看,这样的习惯和手势实际上就是一

种定势,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既

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固守过去的传统已经越来越

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学校教学环境也提出了许多新

要求,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改变;脑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我们

既有的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尽快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

来武装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不断

提升专业水平的内驱力,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取决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取决于对专业发展的

渴望和努力,更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尊重与尊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13

二是完善外部环境的策动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机制,让他们

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方华所在的弋阳县,有

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

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

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

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

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就成了方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

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

和感情上的需要大体上可以划归为一类,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要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

果没有前面需要的满足,后面的高级需要也是很难实现的。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

要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的需求,助推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这方面,方华想了很多

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区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师发展

的环境和氛围,就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和体会,也能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校园的各种设施和

设备,在添置的时候是征求老师和孩子们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所做的决策,还是

按照某个人的意图拍脑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校园里张贴各种伟人的宣传栏,

与展示本校学生自己的各种才艺,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组织一场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

的实际和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还是让他们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校

14

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做,让莘莘学子们

能够体会到。

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校园,强调的是步调一致,一起行动听指挥。在这样的环境里,

个性张扬是不被提倡的,整齐划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园里,

处处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充分地尊重,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张扬个性,为兴趣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撑。学校充

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培育,是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在校期间这几年的成长,更关注孩子一生

的的发展。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底线,即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

循基本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学的相关作品,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

的教育主张,就是要设法减少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会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教学研究,

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

中跌打滚爬磨炼出来的。好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同事和学生学习、

向专家学习等等,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

主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

响,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校园环境、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些都会凝聚起来,

成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15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2:5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88259176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pdf

标签:教育   孩子   学生   温度   教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