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通告和公告的区别)
《黄山松》教材理解
《黄山松》教材理解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
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
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
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
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
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
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
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
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
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
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
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
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
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
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
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
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
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
第 2 页
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
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
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
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
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
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
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
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
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风格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
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
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
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
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
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
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
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局部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
第 3 页
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
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
“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
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
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
容,猜测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
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
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
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
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局
部,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
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
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
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
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局部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
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
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
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那么一根枝条也不长。这
一局部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根底上,让他们谈谈黄山
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
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
第 4 页
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拟,而且从“绝大
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
向下生”,“好似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
’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
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局部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
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
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
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
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
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
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
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
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
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
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
“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
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
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
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
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
作者不由得感慨:“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局部主题
第 5 页
第 6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10:2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789261763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选】《黄山松》教材理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选】《黄山松》教材理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