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寒假计划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桂林山水》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
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
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
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
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
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
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
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桂林山水》课文教学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
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
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
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
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
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
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
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
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
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
“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
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
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
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
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
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
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千米,沿途所见,
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
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
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
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
河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桂林山水》课文导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
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
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
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
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
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
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配乐读课文:
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优美旋律,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简要绘画:
课文最后一节从整体上描写了桂林的山水,引导学生简要画画文字内容,让
本文发布于:2024-03-29 05:5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62904301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