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师德师风总结)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中医临床版
)
2011
年
11
月
,
18
(
6
)
·
43
·
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治概况
张强
1
孙凤霞
2#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
2
北京地坛医院
)
关键词
:
湿热
;
血瘀
;
血热
;
凉血活血解毒
中图分类号
:
R256.4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
,
病死率
极高
。
尽管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领域尚未起主导作
用
,
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
,
防止疾病
恶化
,
改善患者预后
。
如何继承和发扬前贤理论精
华
,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特色来治疗肝衰竭
,
是一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键环节
[1]
。
2
中医对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辨证及辨病的认识
钱英等主编的
《
肝炎论治学
》
将肝衰竭分为
3
型
:
热毒内蕴
、
热毒入营
、
热入心包
。
谌宁生按温病
卫气营血进行辨证
,
将其分为邪在卫分
、
邪达气分
、
邪入营血
、
邪毒内陷
,
蒙蔽心包
4
型
。
缪正秋分为
4
型
:
湿热毒盛
、
弥漫三焦型
;
湿热伤营入血
、
迫血妄
行型
;
温邪逆传心包型
;
气虚血脱
、
阴阳离绝型
。
王
国申等将肝衰竭分为热毒型和化火入营型
。
龚家林
把肝衰竭分为
4
型
:
热陷心包
、
痰火内闭型
;
湿热蕴
结
、
热毒炽盛型
;
湿困中焦
、
阳气虚衰型
;
阴虚阳亢
、
肝风内动型
。
薛涛等也分
4
型
:
湿热炽盛
、
瘀热阻
滞
、
肝脾虚弱
、
热毒内陷
。
王伯祥将其分为热毒炽
盛
、
热毒内陷
、
湿浊蒙窍
3
型
。
邹良林将肝衰竭分为
1
中医对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无肝衰竭类似病名
,
但根据其身黄目黄
且多伴神识昏蒙的症状
,
多将其归于中医
“
黄疸
”
的
“
急黄
”“
瘟黄
”
及
“
厥证
”
的
“
肝厥
”
范畴
。《
金匮要略
·
黄疸病
》
有黄疸
、
谷疸
、
酒疸
、
女痨疸和黑疸之分
,
称
为五疸
,
并提出
“
诸病黄家
,
但利其小便
”
的治疗原
则
,
其首创的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
、
栀子大黄汤等
治疗黄疸的名方一直延用至今
。
隋代巢元方
《
诸病
源候论
》
谓
:“
因为热毒所加
,
故卒然发黄
,
心满气
喘
,
命在倾刻
,
故云急黄也
。”
清代沈金鳌
《
沈氏尊生
书
》
记载
:“
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
,
俗谓之瘟黄
,
杀人
最急
。”
清代叶天士
《
临证指南医案
》
指出
:“
阳黄之
作
,
湿从热化
,
瘀热在里
,
胆热液泄
,
与胃之浊气并
存
,
上不得越
,
下不得泄
,
熏蒸抑郁
……
身目俱黄
,
溺色为变
,
黄如橘子色
。”
清代张璐
《
张氏医通
》
记
载
:“
诸黄虽多湿热
,
然经脉久病
,
不无瘀血阻滞
也
。”
从以上论述可知
,
历代医家多将本病病因归纳
为湿热致病
,
后期部分医家则开始认识到血瘀在本
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为现代医家对病因
病机的认识开启了一条重要思路
。
北京
302
医院汪承柏教授提出肝衰竭的病机
为血瘀血热
,
治疗应重视凉血活血
,
并提出重用赤
芍的论点
,
现代医家受其影响较深
。
陈卫平等提出
重视热毒血瘀的观点
,
指出热毒血瘀既是重型肝炎
病程中的病理产物
,
又是新的致病因素
,
存在于重
型肝炎的整个病变过程中
,
对病情的演变发展及预
后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
是重型肝炎病理变化的关
张强
,
男
,
硕士
4
型
:
热毒炽盛
、
湿浊弥漫
、
气阴两竭
、
气衰阳微
。
而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将
此划分为
6
个证型
:
毒热炽盛
、
热入心包
、
痰浊内
闭
、
瘀血发黄
、
寒湿发黄
、
肝肾阳衰
。
其他还有按肝
衰竭主要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辨证的
。
如孟宪益
、
齐
英杰
、
汪自源等按黄疸辨证
;
孟宪益
、
汪承柏
、
陈沛
坚
、
周嘉善
、
黄存垣等按昏迷辨证
;
此外还有按血证
及腹水
、
尿少
、
尿闭进行辨证的
[2]
。
现今对肝衰竭的中医辨证没有统一的标准
,
以
上大部分的辨证分型未把慢性重型肝炎排除在外
;
有的分型方法过于笼统和空泛
,
不能反映肝衰竭独
有的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
;
有的则较片面
,
人为
地将疾病的发展阶段割裂开来
,
不能很好地反映肝
衰竭的全貌
。
3
中医治疗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朱爱军等
[3]
采用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结
合西药治疗暴发性重型肝炎
30
例
,
并与单纯西药
治疗的
22
例作对比观察
。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
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
30.3d
,
存活率达
76.67%
,
#
通信作者
:
孙凤霞
,
女
,
在读博士生
,
主任医师
,
硕士生导师
·
44
·
而对照组是
41.2d
,
存活率
40.91%
,
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
。
郑宏忠等
[4]
将
42
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随机
分为
2
组
。
对照组
19
例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西
药治疗
;
治疗组
23
例采用急肝退黄汤联合促肝细
胞生长素等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
结果总有
效率治疗组为
73.91%
,
对照组
52.63%
,
差异有显
著性意义
;
在降低总胆红素
、
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方面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高巍
[5]
治疗
64
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
,
其中
34
例
在西医常规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赤芍
、
茵陈等中
药
。
结果显示治疗组存活率及总胆红素下降到正常
水平的平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
王松贤等
[6]
采用
中药配合西药常规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
58
例
,
并
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56
例作对照观察
。
结果治疗
组病死率
18.97%
,
对照组
33.93%
,
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
,
且治疗组治疗前
、
后
,
血清总胆红素
、
凝血酶
原活动度
、
前清蛋白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
组
。
周红等
[7]
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
,
对照组
31
例单
纯西药治疗
,
治疗组
60
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另服
中药
,
以清热解毒
、
通下
、
化瘀为主
。
结果显示治疗
组在改善凝血功能
,
降低胆红素
、
内毒素等方面
,
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
。
北京地坛医院是肝病专科医院
,
中西医结合中
心长期收治肝衰竭病例
,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总结出清热化湿
、
凉血解毒的
治疗法则
,
在临床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
尤以协定处
方重肝
1
号应用较广
,
效果良好
。
本方主要用药包
括
:
茵陈
、
赤芍
、
泽兰
、
泽泻
、
白术
、
茯苓
、
黄芩
、
黄连
、
蒲公英
、
败酱草
、
郁金
、
丹参
、
牡丹皮
、
紫草等
。
方中
茵陈味苦微寒
,
入肝
、
脾
、
膀胱经
,
为清热利湿退黄
之要药
;
赤芍味苦微寒
,
归肝经
,
为凉血活血之要
药
。
此两味药用量较大
,
为君药
。
配泽兰
、
泽泻活血
化瘀
、
利水消肿
;
白术
、
茯苓健脾利湿
,
并防苦寒之
药伤胃
,
有祛湿清热又不伤正之功
;
黄芩
、
黄连清热
燥湿
、
泄火解毒
;
并加蒲公英
、
败酱草
、
郁金
、
丹参
、
牡丹皮
、
紫草加强清热解毒
、
凉血活血之功
。
4
中医治疗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基础研究
凉血解毒法
(
常用药物有水牛角
、
赤芍
、
牡丹皮
、
生地等
)
对实验性急性肝衰竭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的研究表明
,
凉血解毒法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
作用
,
从而可以减少或防止肝细胞的大量坏死
,
对
急性肝衰竭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8]
。
其调节免疫功
能表现为
:
①
凉血解毒法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机
体红细胞免疫功能
,
从而有利于清除重型肝炎的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中医临床版
)
2011
年
11
月
,
18
(
6
)
毒抗原
-
抗体免疫复合物
;
②
凉血解毒法能抑制急
性肝衰竭大鼠机体过强的体液免疫
,
从而对发生重
型肝炎时的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
③
具有凉血解毒作
用的清肝解毒针剂能有效阻断补体系统
C3
途径的
激活
,
从而减少或避免补体反应对机体本身的损害
。
5
结语
急性
、
亚急性肝衰竭属于危急重症疾病
,
临床
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
,
一般将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
手段
。
目前肝衰竭的中医辨病是一个薄弱环节
,
多
数文献局限于辨证论治
。
辨病论治是根据疾病的基
本病因病机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
并随之确立
相对固定的有效方药
。
现在部分学者逐渐开始重视
辨病论治的重要性
,
认为病贯始终
,
证是阶段
,
本病
应当首重辨病
,
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辨
证
,
最终达到病证结合的目的
[9]
。
目前大多数医家认
为
,
肝衰竭的中医病因为湿热邪气为患
,
而血瘀血
热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从近
年来的文献报道可以看出
,
中西医药治疗急性
、
亚
急性肝衰竭已经有很多尝试
,
其中凉血
、
活血
、
解毒
是常用的治疗法则
。
从多数报道来看都显现出一定
的有效性
,
对改善症状和预后有所帮助
。
但目前仍
缺少一些质量较好
、
可信度高的随机对照前瞻性研
究以对这些治法
、
疗效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
另外
,
不
同患者其病情轻重
、
所处阶段
、
证候病机等均有较
大差异
。
如何在凉血
、
活血
、
解毒的基础上具体地遣
方用药是一个较困难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1]
陈卫平
,
刘涛
,
王灿晖
.
热瘀相搏是重型肝炎病理变化的
关键探析
[J].
中医药学刊
,
2003
,
21
(
8
):
1240-1241.
[2]
毛德文
,
李兴刚
.
肝衰竭中医证治浅识
[J].
湖南中医药导
报
,
2003
,
9
(
2
):
6-7.
[3]
朱爱军
,
覃文珍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
30
例
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
2001
,
17
(
5
):
26-27.
[4]
郑宏忠
,
张元豪
,
林少辉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重症肝
炎
23
例疗效观察
[J].
新中医
,
2004
,
36
(
4
):
36-37.
[5]
高巍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
34
例
[J].
浙江中
西医结合杂志
,
2001
,
11
(
9
):
557-558.
[6]
王松贤
,
苏同宝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
58
例
[J].
浙江中医杂志
,
2005
(
9
):
394.
[7]
周红
,
金春英
.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临床疗效
观察
[J].
中医药信息
,
2006
,
23
(
3
):
34-35.
[8]
钱英
.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现状与思考
[J].
中西医结合
肝病杂志
,
2002
,
12
(
3
):
129-130.
[9]
朱清静
,
盛国光
.
重型肝炎的中医证治浅识
[J].
中医药学
刊
,
2006
,
24
(
4
):
662-663.
(
收稿日期
:
2011-07-31
)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3:3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403163008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急性_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治概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急性_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治概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