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山西省招生考试)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4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4篇
《敦煌》是拍得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敦煌纪录片观后感4
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
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
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
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
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
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
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
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
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
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
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无视,被遗失,
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
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
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
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
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
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搅。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
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
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缺乏),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
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
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似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
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
要的,呵呵!
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
一种精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听说的部分喇嘛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
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似这个词不太妥,但
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
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
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
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 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的财
富。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习各个朝代的各家画
法。试想哦~~~ 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
了。“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
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如今电视里急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
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
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
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
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
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
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
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
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
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屡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
学者、研究人员进展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响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
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
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冲动就难免不客
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
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
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
很适宜,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
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
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似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
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锋利的
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怒了。敦
煌经历了辉煌、寂静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
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
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
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
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著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
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
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
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
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
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
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急躁了,
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时机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
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
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
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
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
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聚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
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
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
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
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
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暴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
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
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
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
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
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承受的教育总是非此那么彼的,其
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成认呢?这片子中已经
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
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
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
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辛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
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洁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
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常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
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
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
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讲解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
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
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
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
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
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长远而深厚的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
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
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急躁。读的书急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
茫和急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
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
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
“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
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
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
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历。在此思念下《纪
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
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
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
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
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成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
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
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
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
彩。但是节目完毕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
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
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
时,我也无限思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
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
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
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根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
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
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
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室里人多静不下
心,到了夜晚,没人抢机,没有声音打搅,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
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
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欣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确实,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伙伴一个
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辛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
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
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
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
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
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确实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
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2:5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375831758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4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