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描写红色的词语)
谢姓的来源介绍
谢姓简介
谢姓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
周末年)为得姓始祖。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古时主要聚居在唐河、南阳、永昌、会稽、
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区、大埔等地。谢姓是当代中国第二十
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总人口大
约在87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
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
口。
谢姓源出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
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
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
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其子孙按
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
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
三、他姓。该姓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
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
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
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
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
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
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
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
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
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
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
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
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
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
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
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
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
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
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
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
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
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
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2:3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36681175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谢姓的来源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谢姓的来源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