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擦地板)
谢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
谢姓姓氏来源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
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
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
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
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
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
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
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
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
二、以国为氏
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
商者。炎帝之胤。
第 1 页 共 14 页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
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
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
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
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
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
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
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
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
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
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
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
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
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
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第 2 页 共 14 页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
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
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
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
业神世代敬仰。
三、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
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
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
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
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
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
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
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
后。
第 3 页 共 14 页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
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
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
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
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
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
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四、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
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
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
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
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
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
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
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
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
第 4 页 共 14 页
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
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
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
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
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
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
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
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
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
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
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
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
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
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
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
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
第 5 页 共 14 页
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
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
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五、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
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
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
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
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
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
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
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
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
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
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
第 6 页 共 14 页
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
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
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
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
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
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
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
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
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
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
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
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
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
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
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
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
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
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
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
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
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
第 7 页 共 14 页
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
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
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
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
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
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
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
谢 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
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
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
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
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
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
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
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
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
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
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
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
第 8 页 共 14 页
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
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
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
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
二。
谢姓历史名人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
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
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 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调戏邻居家的姑娘,姑娘
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
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
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
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
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
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
第 9 页 共 14 页
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
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
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
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
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
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
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
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
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
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
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
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
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
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
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
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
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
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
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
第 10 页 共 14 页
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
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
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
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
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
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
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
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
树。
谢 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
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谢 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
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
谢 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
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
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
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
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
第 11 页 共 14 页
集》、《天地间集》等。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
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
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 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
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
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
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
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 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
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
《四溟诗话》等。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
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性格豪爽,以忠
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
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因罪贬逐。德佑元年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
击元军,城陷,流亡建宁,以卖卜教书为生,元政府两次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就。至元二
十五年,被强制送往大都后绝食而死。他写了不少伤时感怀、沉痛悲凉的诗作,诗风朴素
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他的凛然大节,使其作品不
第 12 页 共 14 页
同凡响。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
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省宁化
人,当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内务部长、司法部长、最高人
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情况下,仍坚持为《新观察》、《中国妇
女》、《北京晚报》撰稿,晚年,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经常就报刊编采业
务、记者修养写文章,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著有《一得书》、《谢觉哉日记》等。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会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
库,后在租界孤军营中被害。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与刘志丹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1935
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
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
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
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
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
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
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
第 13 页 共 14 页
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
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
《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
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
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第 14 页 共 14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2: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36659175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谢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谢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