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写给老师的诗歌)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汇总5篇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记得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
“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虎丘一
日游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1
宋朝著名诗人苏东坡先生说过:“到苏州不到虎丘,乃憾事也!”
就因这句话,我们便将游虎丘的行程安排在苏州之旅的第一天。
来到大门口,欢迎我们的是牌坊上“吴中第一山”五个散发着活
力的大字。透过牌坊,可以看见远处山上矗立着一座宝塔,这就是这
里最著名的建筑——云岩寺塔。
为了尽快一睹塔的全貌,我们坐上了观光车。一路上全是林荫大
道,树木葱茏,青翠欲滴,呼吸着树木味的新鲜空气,心情舒畅,暑
热全消。啊,居住在这儿的人们真幸福啊!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山顶,终于看到了云岩寺塔的真身:
塔呈八角形,塔身很粗大,越往上越细。仔细数,有七层高,塔尖直
冲云霄,傲对苍穹,在蓝天白云、苍翠古树的映衬下,更显露出它那
历史悠久、饱经风霜的尊容。
不过这都不是它成为世界著名建筑的原因,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
塔身居然是倾斜的,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也是世界第二斜塔。
这座塔为什么是斜的呢?不是故意要建造成这样,而是因为塔身太
重,有六千多吨,相当于一千多头大象的重量,因此地基松动了,导
致了塔的倾斜。但是这么多年来居然没有倒塌,真是一大奇迹。
拍够了,看够了,便往下走,就来到了剑池。池子里是一湾碧绿
碧绿的潭水,池里还有一群金鲤鱼在嬉戏呢!池上方横跨着一座石桥。
石桥、金鱼、碧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难怪人们都在这儿拍照
留念呢!
令我奇怪的是,这里的石头都有些发红。一问才知道,这里面还
有一段历史故事呢!
相传这里有吴王阖闾的墓。这阖闾酷爱宝剑,所以陪葬品就是各
种各样的剑,说不定很多有名却未被发现的剑就藏身其中,因此墓上
的一个小池就叫剑池。墓建好后,为了保密,便在此地举行宴会,官
员们在酒里下毒,毒死了成千上万的建墓工人,这里的石头便被鲜血
染成了红色!
了解了这段历史故事,我的心沉甸甸的,好在盆景园解了我的心
结,让我豁然开朗。这里的盆景千姿百态、生机勃勃。我在这巧夺天
工的艺术珍品中留连忘返,难以移步。是的,只有和平年代艺术才会
格外的繁荣,生活才会格外的自在,就像我家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虎丘名不虚传,此行受益颇多!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2
去年的大年初五,下着绵绵细雨。就在冬末春初之时,我和家人
来到苏州虎丘游玩,近距离品味美妙的姑苏文化。
来到景区门前,我就感受到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通向
景区大门的长廊上展示着许多书法碑文,有王羲之英姿飒爽的行书,
有苏轼率意天真的楷书,还有很多我不知其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对于
我这个书法初学者而言,这些作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虎丘内的重要景点——“剑池”。此刻,安
静的“剑池”美丽迷人,那一池晶莹剔透的绿色,像一整块翠玉,让
人惊叹不已。不过,我听说“剑池”也是有脾气的,下大雨时,它也
会发狂,噼里啪啦地闹个不停呢!
离开“剑池”,继续向后山攀登,山顶的开阔地上耸立着的便是
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虎丘塔高47。5米,距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我抬头仰望,塔顶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塔身在水汽的浸润下愈发厚重,似乎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此刻,
这座建筑古老中透出典雅,典雅中又显出几分高贵。此情此景,令我
十分激动,感叹于这宏伟的建筑、感叹于这灿烂的文化。禁不住美景
的诱惑,我赶紧与虎丘塔来了一张合影。
果然,还是苏轼说得好:“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次虎丘
之行虽还是寒意料峭,但我却欣赏到了别样的姑苏美景。因为就在那
迎风绽放的点点黄梅中,我知道,春天即将来临人间。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3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过:“游苏州者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当年诗人的赞美如今成了“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广告词。坐落在苏
州城西北郊的虎丘,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站在海涌桥远望虎丘山,它恰似一只蹲着的老虎。大多数寺庙都
藏在深山之中,而虎丘却是山在寺庙之中。“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
先教锁寺门”这句打油诗就是对虎丘寺寺包山最好的说明。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这幅对联将当时虎
丘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
叫卖声……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憨憨泉的传说让来来往往的游人,争先恐后地用此处的泉水洗上
一把脸,好让自己的眼睛更加明洁。
瞧!这块好似桃子的石头,相传是孙悟空参加完蟠桃会之后,掠过
虎丘山时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嘴一松,桃子掉了下来,就
有了这块仙桃石。就连齐天大圣都被这美景深深地迷住了,你我凡人
又怎能不动心呢?!
虎丘最神秘的地方当属古迹剑池了。之所以命名剑池,是因为阖
闾下葬时,吴王将三千多把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到了他的墓里。圆洞门
上“虎丘剑池”四个字据说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
虎丘经典之作当属虎丘塔。整座宝塔平面呈八角形,用青砖砌成,
共计七层。先后经历过七次火烧,明朝时第七层被烧毁了,虽历经沧
桑,却依然屹立在吴越大地。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
这反而成了一大奇观,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4
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参加了“苏州冬令营”。我们在苏州活动了
三天,去了虎丘、狮子岭、枫桥,参观了好几个博物馆,我印象最深
的是虎丘。
虎丘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享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一看到这句话,我
就感到自己很幸运,大文豪苏东坡也来过虎丘!我看到的虎丘和他看到
的虎丘一样吗?
虎丘是一座山,一看这个名字,我还以为这山上有老虎。老师告
诉我们,这个名字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他说:“公元前496年,吴
王阖闾生病,死后葬在这座山上,入穴三天,有一只白虎蹲在墓上,
所以老百姓把这座山叫做虎丘山。”我看看台阶,台阶旁的青苔,心
里想:“这虎丘的历史很悠久。竟然跟卧薪尝胆中越王的死对头有关。
那有2000多年历史了。”
虎丘山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是虎丘二山门,
听说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我们走进断梁殿,据说当
时吴王要害死一个苏州工匠,于是就让他造一座大殿,给了他三根短
木头做梁,如果三天内不造好这个殿就要杀头。苏州工匠十分聪明,
想办法把三根短木头拼在一起,造好了大殿,于是这个大殿就被称为
断梁殿。我好奇地抬头张望,生怕断了梁的顶掉下来。看着,看着,
我真的发现梁的中间有断缝,这真是太神奇了!听说最前面的断梁殿上
有两个半圆的窗户,那就是老虎的眼睛,还有这弯洞门是老虎的嘴巴,
在山后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塔,那就是老虎的尾巴。这是虎丘名字
的第二种来历。
我们往前走,看到了有“憨憨泉”。这上一眼有故事的泉水。有
一个高僧名叫憨憨,为寻找水源,用手刨挖,感动苍天,终于找到泉
眼。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眼泉水叫做憨憨泉。
看完憨憨泉,我们终于到了我最想看到的地方——千人石。千人
石十分巨大,表面平坦,一点也不像周围的石头表面坑坑洼洼。传说
这里有一个特别厉害的道士,有一天他在这儿说法,说完一看,发现
有一千多个人在听他说法,所以这块石头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千
人石”。我发现这块岩石旁边的土地是暗红的,这是怎么回事?我仔细
地听老师讲,原来这里是吴王的墓,当时他怕工匠们把墓的位置说出
去,引人来盗墓。于是在坟墓造好后,就请他们在这儿喝酒,这些酒
里都下了毒,于是工匠们都七窍流血而死,血流成河,把土地染红
了……
这真是一次让我记忆深刻的旅行啊!虎丘让我大饱眼福,背后的故
事让我久久难忘!
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5
在这个新春,天气乍暖,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苏州。
苏州是个小桥流水的城市,据说来了苏州不到虎丘,等于没来过
苏州。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父于此。在葬后的三日便有一只白虎
踞于其上,后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虎丘塔还是世界第二斜塔,也是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此山不
高,但古树参天,周围遍布名胜,景色繁多,是虎丘的一大特点。这
些都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介绍,当时就把我的好奇心大大勾了出来。
兴致勃勃地来到景区,在入口处我就给汹涌的人潮吓住了。
看,那乌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景区电子显示牌上可是红红的提示:
景区内有10299人!那么多人身在其中,是看人还是看人呢,我深表怀
疑。
随着人流的缓缓蠕动,我们一家也总算进入虎丘景区内。
我一下就被满眼的参天大树给吸引住了眼球,它给我一种压迫和
孤傲的感觉。压迫来源于它的高、它的数量,这需要经过多少岁月的
成长、多少风雨的洗涤,而现在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塔下方,像是一位
位历经沙场后的士兵,静静地、默默地守候这方土地。不远处古朴的
石桥,池中的泉水也都隐隐透露出历史的气息,让我们这些浮躁的游
人不知不觉降低了声音,心慢慢地沉静,也许这就是妈妈说过的宁静
致远吧。
今天的天气也十分给力,犹如春风拂面。在塔下四周围绕着一片
密密的竹林,看起来非常幽静。
高高的虎丘塔静静地矗立在上方,默默地眺望着远方,是在回忆
那遥远的过去,还是在欣赏美好的现在?
虎丘,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值得一来、一坐的
地方。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22:1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35229300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汇总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虎丘一日游作文汇总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