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让人伤感的句子)
Science Writing Review
2022年 第4期 总第008期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
段艳芳
*
(上海大学期刊社《自然杂志》编辑部,上海200444)
科学长于理性,人文重在价值,两大巨流
开辟出交流和互补的渠道,能够更好地发挥科
学的社会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2]
科学和人文世界的罕见个人”,因为“他们的
意见和观点能向人们揭示科学的美学和哲学意
义,不仅提供新的信息,而且能像诗歌和绘画一
[4]
样引起人们的反思,甚至给予启示”
。该奖项由
。正
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
言,科学的人文价值“不是通过证明,而是通
过启示,通过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存
在的”
[3]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一系列用
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由洛克菲勒大
学设立的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Lewis
Thomas Prize for Writing about Science)正是
纪念奖的代表之一。该奖项自1993年起设立,
颁发给在科学写作上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或医
生,历届获奖者不仅自身鼎鼎有名,他们的科
普作品也影响深远。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对
该奖项的系统介绍。笔者依据刘易斯·托马斯
科学写作奖网站
[4]
和获奖者的科普作品对获奖
情况予以介绍,并总结该奖项对我国科学传播
与出版的启示。
洛克菲勒大学董事会于1993年设立,以其首位获
奖者——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的名字命名。
刘易斯曾任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主
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位,是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也是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20世纪
70年代,他曾在炎症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其优
美的文字和轻松的演讲风格令与会者耳目一新。
该讲稿引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主编弗朗茨·英格尔芬
(Franz Ingelfinger)的注意,于是邀请刘易斯撰
写专栏“生物学观察家札记”(Notes of a Biology-
Watcher)。这些精彩的文章于1974年汇集成随笔
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
记》(以下简称《细胞生命的礼赞》)
[5]
。该书看
似内容繁杂,其实有共同的主调——“它们是讴
歌生命的”,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因而受
到广泛的欢迎,出版当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6]
。
一、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概况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是一项国际奖
项,旨在表彰科学家中那些富有诗意的、“连接
*通信作者:段艳芳,《自然杂志》编辑,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出版。**************。
8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国际视野
〈〈〈
段艳芳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
他的文章把自然科学的研究进展变成了文学作
品,将两种文化连接在一起。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后续获得者的
作品亦延续《细胞生命的礼赞》的精神,成为
连接实验室和公众的桥梁。自1993年颁发以来,
时间
获奖者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
就职单位
美国纪念
1993
斯隆-凯
特琳癌症
中心
1994
弗朗索瓦·雅各布
(Fran
ç
ois Jacob)
法国巴斯
德研究所
医学
研究领域
除2010年、2011年和2020年空缺外,该奖项
已颁发26届,共有27位获奖者
[4]
(见表1)。
这些获奖者均为著名的科学家或医生,都因为在
科学传播(特别是科普创作)方面的贡献而获
奖,其科普作品广受欢迎。
科普作品
已出版的中译本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
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
版社)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
(傅贺译,陈新华校,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
坦的科学与生平》(方在
庆等译,商务印书馆)
《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
前途的自省》(王一操等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暂无
表1 历届获奖者及其科普作品
The Lives of a Cell:Notes
of a Biology Watcher
The Logic of Life:A History
分子生物学
of Heredity
;
The Possible and
the Actual
;
The Statue Within
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
;
Niels
Bohr's Times:In Physics,
Philos-ophy,and Polity
Disturbing the Univer:
1995
亚伯拉罕·派斯
(Abraham Pais)
美国普林
斯顿大学
物理学、传
记写作
1996
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
马克斯·佩鲁茨
(Max Perutz)
美国普林
斯顿高等
研究院
英国剑桥
大学
结构生物学
理论物理学
Weapons and Hope
;
Infinite in All Directions
Is Science Necessary?:Essays
on Science and Sci-entists
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
The Growth
1997
1998
恩斯特·迈尔
(Ernst Mayr)
美国哈佛
大学
进化生物学
of Biological Thought
;
One
Long Argument:Charles
Darwin and the Genesis of
Modern Evolutionary Thought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涂长晟等译,四川教育
出版社)
1999
斯蒂芬·温伯格
(Steven Weinberg )
美国得克
萨斯大学
奥斯汀分校
理论物理学
The First Three Minutes:A
Modern View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
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
;
On Human Na-
ture
;
The Ants
Awakenings
;
The Man Who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
起源的现代观点》(王丽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毛盛贤等译,北京联合
出版有限公司);《论人的
本性》(胡婧译,新华出
版社)
《睡人》(宋伟译,中信
出版社);《错把妻子当帽
子》(孙秀惠译,中信出
版社)
2000
爱德华·威尔逊
美国哈佛
生物学、博
物学
(Edward O. Wilson)
大学
2001
奥利弗·萨克斯
(Oliver Sacks)
美国纽约
大学医学院
神经生物学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
Uncle Tungsten: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8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Science Writing Review
2022年 第4期 总第008期
续表1
时间
获奖者
就职单位
研究领域
科普作品
已出版的中译本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
类社会的命运》(王道还
等译,中信出版集团);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
进化及未来》(王道还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高环
宇译,中信出版集团)
Guns,Germs and Steel:The
2002
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美国加州
大学洛杉
矶分校
进化生物
学、生物地
理学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
The
Third Chimpanzee: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2003
理查德·福提
(Richard Fortey)
英国剑桥
大学
古生物学
The Hidden Landscape
;
Life: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Neuronal Man:The Biology of
2004
让-皮埃尔·尚热
法国巴斯
(Jean-Pierre Changeux)
德研究所
神经生物学
Mind
;
The Physiology of Truth:
Neuroscience and Human
Knowledge
暂无
2005
托马斯·艾斯纳
(Thomas Eisner)
美国康奈
尔大学
《眷恋昆虫:写给爱虫或
化学生态学
For Love of Incts
怕虫的人》(虞国跃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
译,中信出版社);《盲眼
钟表匠》(王道还译,中
信出版社)
的故事》(刘望夷译,上
海译文出版社)
《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
(穆志山等译,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06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英国牛津
大学
演化生物学
家、动物行
为学
The Selfish Gene
;
The Ex-
tended Phenotype
;
The Blind
Watchmaker
2007
詹姆斯·沃森
(James D. Watson)
美国冷泉
港实验室
The Double Helix:The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
分子生物学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A Primate’s Memoir:A
2008
罗伯特·萨波斯
(Robert Sapolsky)
美国斯坦
福大学
神经病学和
神经外科
Neuroscientist’s Unconven-tional
Life Among the Ba-boons
;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2009
马丁·里斯
(Martin Rees)
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
(Kay Red-field Jamison)
英国剑桥
大学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
大学
大学
美国布里
格姆妇女
医院
宇宙学和天
体物理学
精神病学和
行为科学
生理学
Just Six Numbers:The Deep
《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
ver
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
Life at the Extremes
;
The
Spark of Life
Complications:A Surgeon’s
层力》(高晓鹰译,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
与艺术气质》(刘建周译,
上海三联书店)
暂无
《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
Touched with Fire:Man-
《疯狂天才:躁狂抑郁症
2012
2013
弗朗西丝·阿什克罗夫特
英国牛津
(Frances Ashcroft)
2014
阿图·葛文德
(Atul Gawande)
中探索行医的真相》(欧
《清单革命》(王佳艺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医学
;
Notes on an Imperfect Science
;
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9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国际视野
〈〈〈
段艳芳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
续表1
时间
获奖者就职单位研究领域科普作品已出版的中译本
In Pursuit of the Unknown:17
Equations that Changed the
英国华威
伊恩·斯图尔特
(Ian Stewart )
大学和英
国伦敦格
雷欣学院
2015
数学
World
;
Visions of Infin-
ity:The Great Mathemati-cal
Problems
;
Symmet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Does
God Play Dice?:The New
Mathematics With Chaos?
《对称的历史》(王天龙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帝掷骰子吗:混沌之
新数学》(潘涛译,上海
交通大学出版社)
《x的奇幻之旅》(鲁东旭
译,中信出版社);微积
史蒂夫·斯托加茨
(Steven Strogatz)
美国康奈
尔大学
数学
The Joy of x
;
Nonlinear
Dynamics and Chaos
;
Sync
分的力量(任烨译,中信
出版社);《同步: 秩序如
何从混沌中涌现》(张羿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Endless Forms Most Beau-
tiful:The New Science of
美国霍华
2016
肖恩·B. 卡罗尔
(Sean B. Carroll)
德·休斯
医学研究
所和威斯
康星大学
进化生物
学家
《无尽之形最美:动物建
造和演化的奥秘》(王晗
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勇敢的天才:一位
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从法
国抵抗运动到诺贝尔奖的
勇敢冒险》(孙璐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
《深蓝SOS:我们和海洋
在一起》(吕雅鑫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洞与时间弯曲》(李
泳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星际穿越》(苟利军等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众病之王:癌症传》(马
向涛译,中信出版社);
《医学的真相》(潘斓兮
译,中信出版社);《基因
传:众生之源》(马向涛
译,中信出版社)
《美的进化:被遗忘的达
尔文配偶选择理论如何塑
造了动物世界以及我们》
(任烨译,中信出版社)
Evo Devo and the Making of
the Animal Kingdom
;
Brave
Genius:A Scientist,a
Phi-losopher,and Their
Daring Adventures from the
French Resistance to the
Nobel Prize
2017
西尔维娅·厄尔
(Sylvia Earle)
美国国家
海洋和大
气管理局
美国加州
理工学院
海洋生物学
The World Is Blue:How
Our Fate and the Ocean’s
Are One
Black Holes and Time
天体物理学
2018
基普·索恩
(Kip Thorne )
Warps:Einstein's Outra-
geous Legacy
;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The Emperor of All Mala-
美国哥伦
2019
悉达多·穆克吉
比亚大学
医学
(Siddhartha Mukherjee )
医学中心
dies
;
The Laws of Medi-
cine:Field Notes from an
Uncertain Science
;
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2021
理查德·普鲁姆
(Richard O. Prum)
美国耶鲁
大学
鸟类学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
9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Science Writing Review
2022年 第4期 总第008期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曾说:“作为文化,
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
文化。”
[7]
这些科学家以撰写科普作品、进行演
讲等不同方式传播科学,沟通科学和人文世界。
以刘易斯为例,他的一生跨越了美国医学的黄金
时代。用他的话来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最古
老的艺术成为最年轻的科学”,而刘易斯以其隽
永深刻的作品在这一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其
作品有多个版本的中译本,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分别于1992年出版、2011年再版《细胞生命
的礼赞》,且它们在今天依旧不过时。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认为刘易斯的科普作
品是兼具理性思维和文学美感的杰作
[8]
。该奖项
后续获得者的科普作品延续这一精神,在促进科
学人文沟通方面可谓意义重大。据笔者统计,除
了让-皮埃尔·尚热、弗朗西丝·阿什克罗夫特
等少数几位获奖者外,其他获奖者都有代表作在
我国出版,其中一些乃至成为国内图书榜上长销
不衰的经典作品,可谓影响深远。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散文
家,在《科学是必要的吗?》一书中讨论了科学
和科学家的重要性。他以一位科学伟人特有的热
情、人文关怀和广博知识,把最难理解的主题写
得通俗易懂
[9]
。詹姆斯·沃森是分子生物学的奠
基人,因与合作者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而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双螺旋:发
现DNA结构的故事》。基普·索恩是2017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担任科幻电影《星际穿
越》(
Interstellar
)的科学顾问,并在后续出版的
图书《星际穿越》中阐释了电影背后不可思议的
宇宙法则。斯蒂芬·温伯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后文会
对其作品进行介绍。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有影响
力的奖项,也是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奖项,所以诺
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科普创作,对科学家进行科学
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多位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奖者是
学科领域的创立者、开拓者,他们通过科普创作
的方式将前沿研究与科学传播紧密地联系起来。
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擅长数学计算和写
作,被认为是量子电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在物理
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正化,
其科普著作《宇宙波澜》既是一本科学自传,也
是对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诺贝尔奖获得者托
斯登·维泽尔(Torsten Wiel)评价说:“戴森
的作品以博学和风格优雅而著称。”
[4]
此外,肖
恩·B.卡罗尔对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创立发
挥重要作用;托马斯·艾斯纳是昆虫学家和生
态学家,化学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人……科学是
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兴前沿的学科领域代表着
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科领域的创立者或开
二、获奖者及其科普作品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的获奖者为从
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学识深厚,既在专业研
究领域卓有建树,又具有卓越的创作能力,创作
出了启迪人心的科普作品。这些作品也因作者的
学术地位、影响力等因素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熟
知、接受。
获奖者中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索
瓦·雅各布是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
得者,著有《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等备受
赞誉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著作。马克斯·佩鲁
茨因解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构而获得1962
9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国际视野
〈〈〈
段艳芳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
拓者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进展,
利于前沿学术成果的及时传播和新兴学科的进
一步发展、成熟。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的科普
作品主题涵盖医药健康、生命起源与进化、天
文学、数理科学等,大部分为贴合公众兴趣的
主题。
在医药健康方面,获奖者中除了刘易斯·托
马斯之外,还有奥利弗·萨克斯、阿图·葛文
德、悉达多·穆克吉等多位医生,其写作大多选
材于临床案例或研究成果相关内容,并汇成一个
个吸引人的故事,写作主题既包括癌症、基因等
大众关心的内容,也涉及神经病学及罕见病等稍
显冷门却又十分重要的领域。
生命起源与进化是常见的科普主题,也是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比较关注的学科领
域。自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出版划
时代巨著《物种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
)以
来,进化论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建立现代综合进
化论,并随着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发育生
物学的新发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20世纪,
围绕着生命起源与进化,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等科学家纷纷著
书立说,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科普创作。例如,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创建
者之一恩斯特·迈尔,整合了达尔文和孟德尔
(Gregor Mendel)的理论,证实了遗传学和进化
论的一致性,被誉为“20世纪的达尔文”。其里
程碑式著作《系统学分类学和物种起源》是他在
有关动物进化系列报告基础上整理成书的。他于
1982年出版的《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
涵盖系统学、进化论和遗传学,获得科学史领域
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
天文学也是广受欢迎的科普主题,该领域
的获奖者有斯蒂芬·温伯格、马丁·里斯、基
普·索恩等,其科普创作主要涉及宇宙起源、黑
洞奥秘等。以斯蒂芬·温伯格为例,物理宇宙学
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将深奥的科学转化
为引人入胜的作品,于1977年首次出版科普著
作《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该书介绍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通过6幅通
俗易懂的画面精彩地讲述了宇宙起源最初约三分
钟内发生的最重要的物理现象,并对宇宙的未来
进行预测。该书生动地呈现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魅
力,试图向读者传递这样的理念:非凡的理论需
要非凡的证据,科学之所以科学很大程度上在于
其有假设,有推论,可证伪。
数理科学方面,亚伯拉罕·派斯主要从事
物理学史的写作,因其在物理学史上的杰出成
就,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联合会设立亚伯拉
罕·派斯物理学史奖;伊恩·斯图尔特和史蒂
夫·斯托加茨两位数学家关注数字公式、对称、
图形、复杂系统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数学科普
作品。
三、刘易斯 ·托马斯科学写作奖的启示
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自17世纪起,在近
代科学革命和科学传播的推动下,科学知识成为
“公众知识”,科学融入近代文化,成为现代文
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10-11]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作为
科学真理的探求者、科学精神的承载者,在科学
文化塑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许多科学家同时
是著名科普作家,热心科学传播。刘易斯·托马
9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Science Writing Review
2022年 第4期 总第008期
斯科学写作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后半叶
以来,医学、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
科学家以科普创作的方式主动进行科学传播,对
科学文化产生的直接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特色鲜明的奖励宗旨、鼎鼎有名的获奖者、
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使得刘易斯·托马
斯科学写作奖对我国科学传播与出版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一)科学家的科普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科学传播的源头,科学家的
积极参与是推动科学传播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身处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发现的
亲历者或者见证者,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学
术声望高,从事科普创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往
往能创作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作品。刘
易斯·托马斯、弗朗索瓦·雅各布、亚伯拉
罕·派斯等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
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面向公众创作出广受欢迎的
科学作品。诸多作品并非单纯的科学知识解读,
而是有着鲜明的作者印记,其中所体现的专业学
识、对学科发展的见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科
学家交往的经历,乃至人文关怀、文笔等都是独
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科普
创作的可贵之处。
(二)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需要
鼓励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展现出西方科
学家积极进行科学传播的热情。当前科学家参
与科普创作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已获得社会
普遍认可。如褚君浩院士所言,科普是一个有
层次的多维度体系,高层次科普人才对科普高
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2]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出
版人卞毓麟先生于2017年提出并阐释“元科
普”概念,呼吁科学家投身创作“元科普力
作”
[13]
。我国也有一些这样热心科学传播的科
学家。比如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积极提
倡科学的文化内涵,身体力行地推进科学研究
与普及的衔接,努力为科学与文化的融合做出
贡献,著有《瀛海探径——汪品先科学人文随
笔》(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深海浅说》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等广受好评
的科普著作,可谓为元科普创作立标杆。然而,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科学家群体主观层面对科
普创作认可度高,但实际参与度低
[14]
。其原因
有多方面:其一,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往往建立
在原创性科研成果之上,作品中丰富可靠的素
材、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对科学前沿的清晰
阐释以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思索和感悟等,都
需要作者有厚积薄发的过程;其二,在现行的
科研考核机制下,部分科学家科研压力较大,
无暇顾及科普创作;其三,治学严谨是科学家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严谨
的作风也可能使得科学家往往对“跨界”进行
科普创作比较谨慎;其四,文理之间存在断层,
缺乏科学和文化两者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
作家与人文学者的科学兴趣、科学家的文化素
养均有不足,缺乏沟通两者的复合型人才
[8]
。
如何调动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
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科研机构、
学会等有意识地主动组织或鼓励科普创作。由中
国物理学会组织,赵凯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科学家谈物理》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丛书编委会成立于1991年,经过作者和编辑
的殚精竭虑,丛书自1993年起得以陆续出版
[15]
。
9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国际视野
〈〈〈
段艳芳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
全套丛书约30本,由著名科学家朱光亚院士作
序,严济慈、谢希德、王淦昌等院士题词,全
部由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家执笔撰稿,如冼鼎
昌院士撰写的《同步辐射》、解思深院士撰写
的《高温超导》、欧阳钟灿院士和刘寄星撰写的
《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等。丛书具有内容丰
富新颖、理论正确、概念清晰、文笔流畅等特
点,可谓“始于足下、目光千里”的作品
[16]
,
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清新隽永。当前我国
科研事业蓬勃发展,重要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而科研单位、学会的精心组织和主动策划能够发
挥自身的人员优势,激发一线科学家参与科普创
作的热情。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多层次
的科学传播奖励体系,对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予
以鼓励。我国也可以面向科学家设立专门的奖
项,鼓励科学家创作兼具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
科普作品。
(三)专业的编辑群体能够助力科普作品创作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及其科
普作品以生动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关乎身心健康
的医学,还是深奥的数学物理科学,抑或是多彩
的生命世界,从事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都有
可能立足专业优势,提炼出最有趣、吸引人、感
动人或者震撼人心的部分,创作出脍炙人口的
作品。然而,科普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处于
科研一线不断探索、工作繁忙的科学家来说更是
如此。但是,专业的编辑群体能够助力科普作品
创作。以《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创作为例,这部
作品是刘易斯·托马斯的无心插柳之作,离不
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主动向他约稿并为
其开设专栏。获奖者中,马克斯·佩鲁茨、史蒂
夫·斯托加茨等多位作者也有专栏写作经历,对
科普创作的能力提升和作品的成型起到重要的促
进作用。所谓专业的编辑,一是要有专业化的学
科背景,能够与科学家较为顺畅地沟通;二是
要有专业化的编辑能力。专业编辑所能起到的
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策划组稿,
根据学术研究前沿或市场需求,做好栏目或者
选题策划,主动与科学家沟通专栏或者图书创
作;其二,提供写作建议,包括框架体例,以
及有效地开展科普创作的一些方法;其三,编
辑加工,在语言和专业细节两方面对作品进行
把关;其四,市场推广,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让好的作品抵达更多受众。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旨在奖励沟通
科学和人文的科学家。本文系统梳理了首届奖项
颁发以来总计26届、27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及
其科普作品。这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以其影响深
远的作品展示了科学家对科学传播,以及科学人
文沟通的贡献。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具有无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科普作品的繁荣发展与原创
科研成果相辅相成,既有赖于原创科学研究的不
断发展,又需要科学家、科研机构及出版界的相
互配合,协同共进。
《自然杂志》编辑部方守狮编审、林
致谢:
凤生编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唐继荣编辑对本
文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朱亚宗. 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的碰撞——爱因斯坦的超越与《大数据时代》的偏执[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5):135-141.
[2]朱芬. 科学家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
9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Science Writing Review
2022年 第4期 总第008期
[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LEWIS THOMAS PRIZE Honoring the Scientist as Poet[EB/OL]. [2021-04-20](2021-12-26). www.
/lewis-thomas-prize/.
[5] BEARN A G. Lewis Thomas(25 November 1913—December 1993)[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96,140(2):
246-251.
[6]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M].李绍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自然杂志》编辑部.院士解读科学前沿[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8]匡志强.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大师,亦或文学巨匠——“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的启示[N]. 中华读书报,2012-05-09(12).
[9]张春美.马克斯·佩鲁茨(1914—2012):科学不是一种平静的生活[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86-94,112.
[10]苏湛.近代科学技术变革与现代文化的形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9,34(9):71-76.
[11]李斌.科学成为“公众知识”——18世纪英国的科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190(6): 82-89.
[12]颜燕,王慜超,李莹.高层次科普人才对科普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专访褚君浩院士[J].科普研究,2021,16(6):5-8.
[13]卞毓麟.期待我国的“元科普”力作[J].科普创作,2017(2):32-36.
[14]胡卉,杨志萍.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的实践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21(8):9-27.
[15]欧阳钟灿,刘寄星.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6]戴念祖,吴祖仁.始于足下 目光千里——评《科学家谈物理》[J].物理学报,1995(9):38-39.
(
编辑
/ 齐 钰 姚利芬)
(上接第68页)
On the Planning and Creation of the Exhibition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The Exhibition on Zhu Guangya’s Life and Work as an Example
Hou Lin
(Exhibition Design Center,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um,Beijing 100101)
Abstract:
As the main bearer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spirit,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cientist’s spir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Using the exhibition on Zhu
Guangya’s life and work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scientist’s spirit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it studies
the creation of the exhibition content,analys each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s and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exhibition,discuss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creative ideas and innovative methods.
Keywords:
Zhu Guangya;spirit of scientists;personality exhibition
CLC Numbers:
G265
Document Code:
A
DOI:
10.19957/.2022.04.007
9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4:2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607148300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