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芙蓉蟹斗)
中国剧场的形式
中国的戏剧,无疑地源出歌舞。即以现在的戏剧的形式,也还未脱离歌舞的范围。然
则在未有戏剧之前,歌舞演出的地方,便当是剧场的前身了。昔人每称剧场为“歌台舞榭”,
即是目戏剧为歌舞。其意义是否正确,姑且不具论。但即有此称,所谓“台”、“榭”,显然
是指歌舞演出的地方,似与剧场的形成,不无多少关系吧。
从古代的歌舞里要看出它表演的场所,非惟不见记载,且亦无从揣摩。但有一个不易
的原则,即是以表演者为中心,观众则属于旁力的地位。至于最早的歌舞场,便是汉代的
百戏之场。
六朝时代,戏剧虽然尚未十分成熟,但歌舞的扮演,已有故事的插入。
到隋时,歌舞剧已呈发达,剧场的布置,因之亦略具眉目。
“百官起棚夹路”,应即观赏者的座位。虽然是歌舞的演出,离真正戏剧尚属辽远,即
令为临时的建造,其情形实已不亚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剧场了。
唐代的歌舞,因其故事的情节较为明显,剧场或已粗具轮廓。
这里虽称作“勾栏”,其所演既为院本杂剧,实即剧场。
此外,宋、元以降,最普通的剧场,便是一般神庙了。神庙的建筑,照例于正殿的对
面设有一所戏台。戏台与正殿之间,必留有一大片广场,以容纳看戏的观众。这种形式在
神庙的建筑上,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戏剧本起于祀神的仪式,故当时戏剧的演出,除了私
人设有小型的舞台和内廷的专门建造外,一般人要看戏,便得到神庙或逢有祀祭的其它地
方。至于正式售卖客座的剧场,则还是最近的事实。
据清:杨掌生《梦华琐簿》云:
春台、三庆、四喜、和春,为四大徽班。其在茶园演剧,观者人出钱百九十二,曰座
儿钱。
戏园客座分楼上、楼下、楼上最后。近临戏台者,左右各以屏风隔为三、四间,曰客
座,豪客所集也。客座以下,场门第二座为最贵
上述盖清-乾隆、嘉庆间北京茶园的情形,亦即当时剧场的实况。考“茶园”之称,
系因国丧不能演戏,伶工无以为生,乃就茶楼清唱。以后戏园附售客茶,遂称戏园为茶园。
舞台
中国的剧场,以今日的形式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是以舞台面为中心(即戏剧演
出的地方),俗称一亩三分地),台前为客座,台后为戏房(今称后台,包括化妆、打扮、休息及安
置衣箱把子等)舞台面和戏房,通常是用一道墙壁隔离着,仅于左右两侧各开一门,作为剧
中角色出入的门户,普通称为上下场门。戏剧的演出,便在墙壁之前,面冲台口。
舞台面简便的装置,是一桌数椅。桌子局舞台面中心,椅子分置桌子两侧,伴奏的音
乐便位置在桌椅的后面。这些桌椅,似乎具有隔离作用,和靠后的那一道墙壁之隔离舞台
面与戏房的情形差不多。今之皮黄剧,乃称桌椅的前面为“外场”;桌椅的后面为“内场”。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原始的舞台,是只有桌椅为内外场的界线,桌椅的两侧,便是上下
场门。这情形,还可从今日的乡村里庙会演戏时看得见。
上面几种形式,虽于戏房得设置各有不同,大抵皆作方形。第一式比较最古老,恐怕
自从有舞台一来,它得样式完全不会变更。第二式和第三式,戏房的展开应由第一式进化
而来。第四式戏房位于台侧,台后仅留过道,仍存在正方形的整个舞台,与第一式似更接
近些。
中国式的舞台建筑,很少用圆形或弧线,其台面之概为方形,当亦风气使然,但一切
表面的装饰,如壁柱上的雕刻花鸟人物,尤其是舞台上不可少的点缀,而且因舞台为戏剧
演出的地方,其装饰的取材,亦多为历史故事,或竟为戏剧的分出绘图。它如门窗上的图
案,台顶上的设置,一座比较富丽的舞台,殆无处不含有艺术的意味。
神庙里的舞台,其形式虽皆作方形,但于建筑上另有一种分别。有的固然名符其实地
以土垒成台形,从上面施以盖造;有的只是用柱头从平地搭起,台下却是空地,略如楼阁
的样子。前者,北方数省多为此类;后者,则多见于南方,其式如下:
第一、第二两图,皆以土垒成,其台即作方形,略如前段舞台平面图第一式;第三图
台下有门,即为后台出入的通道;第四图纯以木柱从平地搭起,台后有时即神庙大门,为
观众来往的孔道;第五图为两层戏台,有四个场门,普通神庙比较少见(本图系根据陕西
武功县城隍庙戏台绘制)。其中层为寻常形式,上层仅为一楼,聊备剧中神佛的上下。下层
虽亦有门,其作用实与第三图台下之门相同。
除了神庙里舞台,另有私人建造以备家宴演剧之用者,也不外神庙舞台的形式,仅较
为低小一点。它如经费比较充裕的祠宇或会馆,除普通神庙舞台外,另有一种所谓内戏台,
略与私人家宴所用者相同,则系准备宴集士绅用以演剧者。至于以富丽雄伟著称的舞台,
则当推清代内廷的特殊建筑了。
清代各朝,乾、嘉以降,内廷宫眷,于戏剧具有特嗜。除特设升平署以训练内监串演
外,并有多处特建的舞台。其中最伟大的建造便是所谓富禄寿三层的大舞台。
中国剧场建筑发展简史
一、 古代及传统的剧场
公元前一千多年,进入奴隶社会的殷代,人们已能利用自然地形修建便于观看歌舞表
演的场地。
西汉时有所谓“百戏”。当时音乐、歌舞、杂技、武术统称为“百戏”。
隋代歌舞剧已较发达,剧场建筑已有相当规模,当时称看戏的地方为“戏场”,亦称“场
屋”。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盛世,歌舞剧的故事情节较为明显。据记载,唐代演出性的娱
乐场所有四种:歌场、变场、道场、戏场。
宋代出现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在这样的条件下,戏曲艺术逐渐形成为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情节更加完整的杂剧。营业性的剧场开始出现,称为“勾栏”。演出就在固定的
场所中进行。
勾栏有时也叫构肆。勾栏的舞台部分称为戏台,亦称乐台;戏台是有顶的建筑。后台
称为戏房;戏房出入之所称为“鬼门道”或“古门”。乃言其所扮皆为古人之事。勾栏有乐
床,是女伶所坐的地方。观众可于腰棚或神楼观剧。
到了元代,戏剧艺术颇为繁荣。元杂居(元曲)兴起,发展迅速,是人民作为反抗元
朝暴力统治的斗争武器。
民间戏台大为发展,已由临时性的露台、“舞厅”、“歌舞台”发展为砖木建造的戏台建
筑。而且从演出一些戏剧性不强的“歌舞”、“杂技”之类观众围绕舞台四周看戏的戏台。
逐渐发展为演出剧情较强,背后有墙,观众在三面观看的戏台。进而在后墙两端筑短墙以
加强下面看戏的效果,直到将舞台两侧也用墙封上,形成了类似所谓镜框式台大口的形式。
墨遗萍先生《记几个古代乡村戏台》一文中考证的戏台颇多。据云:“目前所知最早的
一个戏台,要算山西万泉(今万荣)桥 上村后土庙被毁过的戏台。根据碑文记载,当在
公元1010年建。”11959年在山西候马市郊发掘两座金代墓葬,据刘念兹先生的调查报告
中谈:两座墓葬同是金卫绍王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为董坚墓,其中有金代舞
台模型及五个戏剧陶俑,砌在墓的北壁上。模型舞台宽约60厘米,高约80厘米,进深约
20厘米,系用大量陶砖拼砌而成,很精致,反映了当时舞台艺术和舞台建造技术已有很高
的水平,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形象。
明代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复兴时期,传奇剧发展了起来。新兴城市很多,交通使得,使
酱广义经济因素有所发展,各地出现了很多会馆。一般较好的会馆都有戏台,它不同于营
业性的剧场,也不同于露天的戏台,是地方会馆或行会喜庆、集会时演戏的场所;如苏州
的钱江会馆,戏台6米见方,三面突出于院中;台面高出地面3米;正厅也戏台正对,宽
五间,中敞三间,其他三面有耳楼围绕;中间形成约18×21米的院子,是观众看戏的地方,
这是南方会馆的典型形式。
如山西太原晋祠内水镜台,水镜台面向北,隔河遥对圣母殿,有舞台和后台,前部有
一广场,长25米,观众就在广场中看戏。
清代是我国传统剧场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留下的实物较多,很多剧场至清末民
初年间,甚至直到现在还存在。
清朝末年宫廷中戏台有三处最有名:最大者为热河行宫福寿园中的清音楼,其次为北
京故宫宁寿宫中畅音阁,再次为北京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台。这三个戏台都是三层,其中
德和园的三层分别称之为“福、禄、寿”,上两层天花都有活动的板,上设滑车,以便扮演
神仙的演员升降。台面下有五口井,是做上升鬼怪等特殊效果用的。据说有几出非在这几
个戏台不能演出。如《宝塔庄严》中有一幕从井中升起五座宝塔:《罗汉渡海》用大切末(道
具)做成鳌鱼,内可藏数十人,用机筒从井里吸水,由鳌鱼口中喷出。可见此时舞台已很
复杂,也有道具和布景机械设备。德和园戏台14米见方,三层共21米高。建筑本身很富
丽,位于一个不大的院子里。戏台两侧有回廊,是当年大臣看戏的地方,慈禧则俗座在正
对面颐乐殿看戏。据说,当演出《白蛇传》水漫金山寺一场时,从井中吸水灌满了院子,
水怪也从台下出来,整个院子都成了表演区了。
除上述三个最大的戏台外,尚有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及颐和园中听鹂馆等。这此戏台的
格局与上述大戏台相同,只是规模稍小。
室内剧场,如故宫漱芳斋内之风雅存,宁寿宫倦勤斋之小戏台,倦勤斋中还有一小小
的楼座,这此宫迁中的大小戏台构造复杂、装饰华丽,为统治者独占。此外,贵族家中也
常建戏台,如北京郑王府戏台北京那家花园戏台等,这些戏台与宫廷中的小戏台相似,只
是装饰稍微简单些。北京南海藕斋前凸出一段三开间的廊子也曾作戏台用。
在乡村里老百姓受着残酷剥削,生活贫困,所建之戏台及为简陋,有临时性和永久性
的两类:北方临时性戏台多为一土台,逢年过节的迎神赛会演戏时就在土台上搭上席棚,
而南方则多为悬空架起的用杉木或竹竿搭的棚子,即所谓“草台”;永久性的戏台形式基本
上保留古老的传统,戏台设于寺庙大殿的对面,说是演给庙里的菩萨看的。
在城市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剧场逐渐成为卖票赢利的场所,出现了许多茶
园和戏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京剧开始流传到上海。戏院发展很快,比较著名的传统戏台有
京剧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宝善街满庭芳戏园和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演出时的丹桂第一台;
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昆曲、梆子、评剧等等也很早就在这里演出。
民国初年北京的戏园最古的当推“广和楼”,它就是查楼的旧址,即明代查氏所寻的戏
楼,乾隆庚子年被火烧毁,重建为广和楼,是富连成社科班的长期根据地;因为角色全,
戏码多,价钱又便宜,天天都卖满堂,尤其是中下层人民,喜欢去听,可以说是一个平民
化大剧场。
这些剧场皆有楼座,客座分设在楼上和楼下。楼上破正面称“散座”,设备与楼下同,
楼上两侧临近舞台处各以屏风隔出三四间称为“官座”,是达官贵人的包厢,“官座”又以
靠近下场门第一间为最贵,是全园中最好的座位。在包厢最后有高凳叫“兔儿爷摊”,是车
夫的坐处。
楼下左右及前方称为“散座”,中间称为“池心”。池心设方桌条凳,是市井驵侩的坐
处,多数座位并不面向舞台,因为当时戏园中只是听戏,谈天、喝茶和抽烟消遣而已,看
戏极为次要。楼下周围散座设长案,观众比肩环座,后部亦设高凳,依墙跷矫足,可以俯
视,楼下座位也以靠近下场门处为贵,至于上场门处,因锣鼓喧噪观众多不愿坐。此外,
不但三面看戏,甚至连舞台背面,靠近戏台上下场门处,还有后楼称为“倒官座”,在这里
只能看到演员背面,故观众都不愿坐,多拿来应付一般客票和戏班的亲属。
舞台仍旧沿用了宫廷中传统戏台的基本形式,只是小些和简陋些,包括一凸出到观众
席间的舞台,和接连的两间互相串通的戏房“后台”。舞台后墙左右开上下场门,挂门帘,
常称“出将”、“人相”,正中悬一块幕布,上锈象征该戏班的图样花纹,称为“守旧”,作
为舞台的背景。舞台中心放一桌数椅就成为演出时分隔内场外场的全部道具布景。较早期
的场面“乐队”位置设在“守旧”和桌椅之间,面对观众演奏。后来,剧情逐渐复杂,并
要求有较大的舞台进深,因而乐队不得不退到下场门里或舞台两侧,在不妨碍演员表演又
不遮挡正面观众看戏之处,当然对侧面观众视线还是遮挡的。
舞台角上有台柱支撑上面顶盖,台前有矮栏杆,高约30厘米,台柱之间距离台面两
三米高有铁梁,称为轴棍。武生可在上面表演特技,称为栏杆上的工夫。舞台顶盖上有孔,
据说与声音的收敛与凝聚有关,也可以用来表演下降神仙的特技。还有很多舞台下设有水
缸或水池,并用盛水量深浅来调节不同演出时的声响要求,或者把舞台下部空着,据说这
也是为了改善音响。
除了戏园以外,各省各行商的会馆里,也都设有戏台。其池子、楼座、舞台和后台各
部分与戏园相同。如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和云公所等,辛亥革命前,以湖广会馆为最盛。
宁波福建会馆也有一高架的戏台。
大的饭庄也设有戏台,如北京什刹海的会贤堂和金鱼胡同的福寿堂都有戏台。这些戏
台一般在院子设一方台,有时有一罩棚,座位是临时的,不过这都只供有钱人“堂会”用,
与广大群众无缘。
二、近代的新式剧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些发展。在一些大城市中,特别
是沿海商业集中的地方,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出现了专为营业的“新”式剧场。
在上海有小东门外十六铺的新舞台,当时有人称之为舞台鼻祖。现为天蟾舞台。
和传统的旧式剧场相比较,新式剧场应该说有很大进步,这不仅是在于它规模大、容
量大、而且整个建筑是有机的整体,在看、听和演出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考虑,地面有了
升起,开始注意到声音效果了。另外在舞台设备上比以前完善和复杂多了。
传统演剧场所的四种模式
路岐人撂地为场,是原始性的演艺方式,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起点。流浪艺人的
流动戏班的演出场所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开放型广场;封闭型厅堂;专业化剧场。
现根据文物和文献记载,将以上类型列为模式加以说明。(一)流动型-原始性撂地为
场。这是在街头巷尾、闹市村场随机撂地摊的方式,观众则自由围观。此类演艺方式可上
溯秦汉时代的俳优百戏。集中的表演场地称作“戏场”。
(二)广场型-露台、舞亭、乐楼、戏楼及山棚,此类演出场所多属庙会,有若干种
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露台。由露台发展而成的舞亭、乐楼、戏楼等皆属同类。此外又有
临时搭设的“山棚”(又称草台)。
露台,即露天之台,有两种:临时的和永久的。临时性露台适应民俗节令等活动的娱
乐需要而搭设于街头、广场,有的还在台上增设乐棚。永久性露台在秦汉隋唐时已经存在,
多用于散乐百戏。
露台上可以“彩结栏槛”增设乐棚。宋代搭设彩棚的技艺已经很高,《清明上河》中便
有彩搭之花楼。乐棚若搭为亭阁式的彩楼,便是“舞亭”、“乐楼”。
沿庙设台,是中国民间约定俗成的通例。露台、舞台、舞亭、乐楼的位置,起先在庙
宇中面对神殿的位置,带有“娱神”的因素。
乡村设定庙宇戏台的形式多种多样:
露台-露天搭台,或设勾栏
路台-舞台设于路中,或为山门,日常通行人,演戏时架板为台
舞亭-乐亭-露台上架设亭盖
舞楼、乐楼、戏楼-舞台上架设庑殿顶或歇山项,高及两层,形似楼阁。
山门兼戏楼-路台的变异。有的在山门处扩大台面,立柱上设榫、槽,演戏时临时搭
台;有的增高山门之台基,台基上开门洞供行人通行,门楼转化为戏楼。
对台-两座戏台建于同一场地,台口隔场相对。
二连台、三连台-两座或三座戏台建于同一台基,一字形排列。
“品”字台-三座戏台在同一场地呈“品”字形排列。仅山西万荣县后土庙一例,实
即二连台和山门戏台。
又有按自然地理环境设庙架台的坡台、水台等,不另。庙台处在广场的环境,多建为
高台。台高两米上下,高逾人头。演出时,台下人来人往,热闹嘈杂,除一般平民外,身
份较为特殊的观众如官绅、女眷等,则置身于临时搭设的看台。
引文提到的“山棚”,是临时搭设的高出地面之棚。因属高台,故称“山”;因其临时,
故称“棚”。明人所绘《南中胜会图》,便以临时性的“山棚”为戏台,俗称“草台”;台侧
之山棚则为女眷之看台。
(三)厅堂型-宴乐、堂会。
堂会的演出方式源于古代的“宴乐”。因在宅院或厅堂里表演,故称“堂会”。厅堂里
的表演,主人,宾客与表演者对面而坐,或三面列坐。观赏时带“宴”,即备有洒肴茶点。
主宾观众连吃带喝带评赏,谈笑不拘,获得一种“综合性”的感官享受。
宴乐与堂会也可以在庭院里举办。总之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很近,混为一“堂”或
混为一“园”。这类演出场所不同于嘈杂的广场高台,类似于今天的“小剧场”,是又一种
观赏氛围。
明清时,贵族官绅家中常蓄养戏班。庭院和宅第内,除了宽敞的厅堂和亭台楼阁外,
有的还专门建有用于演戏的厅堂和庭院戏台。
此类演出场所指社会上性的专门剧场,起于宋代。勾栏,愿意是勾连的栏杆,用以指
亭阁楼台,亦指歌妓馆等娱乐场所。勾栏作为商业区(瓦子)的平民剧场,与“乐棚”的
关系十分密切。棚,带有临时性、流动性,唐代已有流动演艺的乐棚。
勾栏、乐棚里表演的技艺很杂,按不同的演出需要,可以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11:3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96970175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剧场的形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剧场的形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