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更新时间:2024-03-28 09:54:0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全国安全教育日)

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第29卷第4期

Vol.29No.4

邯郸学院学报

JournalofHandanUniversity

2019年12月

Dec.2019

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王锡丽

(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

摘要:从音义入手,对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了纵向挖掘、认证和梳理;又借助当今两部大型方言工具书,横向

对比了其中一些古语词在其他方言的留存情况,发现这部分古语词一般是以同音字的形式被记录。词语越是古老,其

所覆盖当今方言的范围也就越广;所以,本文挖掘出的邯郸方言古语词,也可以为其他方言通常认为是有音无字词的

记录找到古代韵书以及其他古代文献用字的依据;邯郸是赵国古都,这些古语词本身也是燕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邯郸方言;古语词;有音无字词;用字依据

中图分类号:H146.3

收稿日期:2019-08-0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邯郸方言及其语音变异研究”(项目编号:HB14YY045)

作者简介:王锡丽(

1963

—),女,河北邯郸市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方言研究。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4-0042-14

————————————————————————————————————————————

一、引言

邯郸方言中有不少的所谓“土语词”,通常是古语词的保留,考察这些词语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邯郸方

言与古代汉语的密切联系,揭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可以体察古语词在邯郸方言中的历史演变;邯郸是赵国

古都,这些古语词本身就是燕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词语越是古老,其所覆盖当今方言的范围也就越

广;所以,本文挖掘出的邯郸方言古语词,也可以为其他方言通常认为是有音无字词的记录找到古代韵书以及

其他古代文献用字的依据。

限于时间和精力,本文所谓“邯郸方言古语词”,一是指见于宋代以前(含宋代)的字书、韵书以及文言

系统的文献,其中主要的是字书、韵书,“因为一般的古代文献所用的是标准的书面语,不用或很少用方言词。

大量的方言本字只是收录在古代的字书或韵书之类工具书里。”

[1]218

文献用例及其训释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一

般出自《故训汇纂》;二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用但是在今邯郸方言中沿用的词语。为方便阅读,进行几点

说明:

1.条目

(1)条目以古语词的韵母为序,先阴声韵、再阳声韵、后入声韵。古语词是双音节的,则以第一个字的韵

母为序。

(2)一个词有几个义项的用圆圈号码①②③表示。同一个词有两个读音或有连读变调的,用“/”隔开,

前为本调,后为变调。例子之间用“︱”隔开。

(3)每一条先列出古词语在邯郸方言中的今读及词义,并附例子,后列古代书证。例子中使用方言词的,

①工具书主要有周祖谟《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丁度《宋刻集韵》,北京:中华书局,2005;周祖谟《方言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1993;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依据,凡是该词典未收或标注<方><古><书>的词语视

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不用。该词典在本文中简称《现汉》。

42

②③

在其后用小字注明与普通话对应的词语(“的地得”邯郸话读[ləi],记作“嘞”,下文不再用小字注明);书

证字数多的,用简称,如《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古语词在邯郸话中的今读及意义与韵书反切音义相合一

般不做说明;音有变化、义有引申或其它相关问题则视情况做简要或稍详细的说明。

(4)同一个字有几个反切的,只列出与条目音义相合的那一个。

2.字形

(1)本文使用通行的简化字,有些词没有相应的简化字,则用繁体字。

(2)条目后的文字举凡例子、书证或说明中如遇本条目,用“~”代替,无论本条目

有几个字,都用一个“~”替代。举例中写不出本字的音节用同音字代替,字下加着重号。

3.标音

邯郸方言有5个调类,其调值分别是:阴平31、阳平53、上声55、去声213、入声43。本文只标调值,

调值连调有变化的,本调在前,变调在后。

古语词在邯郸方言中的留存形式有两种,一是作为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二是在合成词中作词根或词缀的

古语词,下面分别说明。

二、作为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

(一)作为单音节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

1.志tʂʅ

213

称重:~~几斤。《大戴礼记·王言》:“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

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此谓七教。……七者教之~也。’”孔广森补注:“~,准也。”按,孔注

之“准”意思是“准绳”,《希麟音义》卷七“准绳”注引《切韵》:“准,度也,平准也。”由此可知,“测

度衡量”应该是“准绳”的引申义。~,《广韵》去声志韵“职吏切。”但未记录该词义。银川、万荣、忻州

都有该词,只是把“志”当做同音字来记录的。

[2]1669

2.比皮p

h

i

31

①裂开:竹竿子~了;②嘶哑:嗓子喊~了。《广韵》平声支韵敷羁切:“器破而未离。”周

祖谟校:“切二作普羁反。”

[3]37

字也作“比攵”,《方言》卷六:“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南楚之间谓之比攵。”《现

汉》作“劈”。

3.㩢mi

213

4.劙li

53

5.离li

213

涂擦、抹去:写错了,拿

橡皮~了吧。《集韵》去声霁韵弥计切:“拭灭也。”

剌,割:手上~个口子

~下来一块肉。《广韵》平声支韵吕支切:“分破也。”《方言》卷十

①关系不密切:~巴巴。②粥不黏:饭~了。《广韵》去声寘韵力智切:“去也。”按,去则

三:“解也。”《荀子·强国》:“则~盘盂。”杨倞注:“~,割也。”

离散,离散的结果就是不密切,表现在粥类饭食上就是不粘稠,所以邯郸话中“离”的这个词义是由动词“去”

引申出的形容词义。

6.攲tɕi

31

用筷子夹饭菜:~菜。《广韵》平声支韵居宜切:“箸取物也。”《说文·支部》:“持去也。”

王筠《说文句读》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

7.菢pu

213

孵:~小鸡儿。《广韵》去声号韵薄报切:“鸟伏卵。”《玄应音义》卷十八“抱卵”注引《通

俗文》:“~,鸡伏卵,北燕谓之~,江东呼蓲。”按,号韵隋至中唐阶段拟音为[],其后为[u],上古音属

并母幽部,幽部字从先秦至南北朝拟音为[u]

[4]34-395

。邯郸话今读韵母保留上古读音。

8.摅tʂʰu

31

①舒:~心,~眉展眼;②伸:~手;③放:~花子

放烟花

。《广韵》平声鱼韵丑居切:“舒

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心犹凭而未~。”薛综注:“~,舒也。”《汉书·叙传下》:“卒不能~

手尾。”萧该音义引《字林》:“~,舒也。”按,“放”是“舒”的引申义。反切上字“丑”属“彻”母,

折合成汉语拼音的送气声母,邯郸方言上述词语的音义与“摅”完全对应。也有方言把上述意义读送气声母[



]

的词记作“舒”,如河南济源

[5]6216

9.幠xu

31

覆盖:还不冷嘞,就往身上~那么厚。《说文·巾部》:“覆也。”《集韵》平声模韵荒胡切。

10.扌忽xu

31

击:一巴掌~上去。《集韵》入声没韵呼骨切:“楚谓击为~。”邯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调阴平。

11.褛ly

55

衣物因磨损变得丝丝缕缕了:麻袋都~成一条一条嘞啦。~,《广韵》上声姥韵力主切:“褴~,

43

衣敝。”邯郸话今只说一个“褛”字。字也作“缕”,《方言》卷二:“帗缕,毳也。”周祖谟校笺:“原本

《玉篇》缕字注引本书郭注:‘谓物之行弊者也。’”

12.捩liɛ

213

扭曲:~着膀子。《广韵》入声屑韵练结切:“拗~,出《玉篇》。”邯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调去声。

13.揩ts

h

31

擦:吃罢饭了,~~嘴。《广韵》平声皆韵口皆切:“揩扌犀摩拭。”口是溪母字,根据演变

规律,声母应读tɕʰ,可能是受同义词“擦”(声母[ts

h

])的感染,邯郸话把声母读成了尖音。

14.灺siɛ

213

火熄灭:火~了。《说文·火部》:“烛尽也。”《广韵》上声马韵徐野切。邯郸话今读去声,

符合全浊上声变去声的音变规律。

15.笡①tɕʰiɛ

31

斜靠着休息:靠着盖的

被子

~会儿。②tsʰiəʔ

43

斜:依~坡儿(沿斜坡)、~猛子(斜扑着扎

猛子)、~盹儿(打盹儿,身体和头往前斜倾)。《广韵》去声禡韵迁谢切:“~,斜逆也。”唐·元稹《胡

旋女》:“潜鲸暗噏~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海波”描写的是胡旋女斜逆着身体旋转并上下起伏似波

涛。今不少方言都保留着“笡”这个古词语,如,西安“~[tɕ

h

iɛ]:斜靠着睡”;广州“~[ts

h

]坡:陡坡”、

丹阳“~[tɕ

h

iɑ]头:歪脖子”

[2]3805

。邯郸话今读阴平和入声。

16.掠lyɛ

31

抽打:拿

皮带~你。《汉书·江都易王非传》:“不中程,辄~。”颜师古注:“~,笞击

也。”字又作“擽”,《说文新附·手部》原注:“~,唐韵或作擽。”《广韵》入声药韵离灼切:“擽,《字

统》云击也。”邯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调阴平。

17.㔢



31

薅野菜但不连跟拨起:~菜。《广韵》入声薛韵子悦切:“~断物也。”邯郸话今为阴声韵,

调阴平。

18.踅



53

风旋转着刮倒或刮走物体:风拿

树叶子~走了。《集韵》入声薛韵似绝切:“旋倒也。”邯

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调阳平。

19.走瞏

31

大步流星急走的样子:走路~~嘞。《广韵》平声仙韵许缘切:“疾走貌。”

20.笆pɔ

31

用芦苇之类编成的做屋顶的席:编~。《集韵》平声麻韵帮加切:“一曰笮也。”按,《说文·竹

部》:“笮,在瓦之下,棼上。”棼,栋梁。山东聊城、江苏盐城也有该词,也记为“笆”

[5]4902

21.搲①

31

用手指抓挠:~脸。②

55

用器皿挖取:~面。《集韵》上声马韵乌瓦切:“吴俗谓手爬物

曰~。”按,中古“爬”有“搔抓”义,《广韵》平声麻韵:“爬,搔也。”唐·韩愈《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

句》:“祛烦类决廱,惬兴剧爬疥。”又有“挖掘”义,唐·贯休《读顾况歌行》诗:“妖狐爬出西子骨,雷

车拶破织女机。”

[8]474-475

邯郸话“搔抓义”今读阴平。现汉作“挖”。

22.科kʰuə

31

修剪树木:~~这个树枝子。《广韵》平声戈韵苦禾切:“~断也。”《易·说卦》:“为~

上槁。”陆德明《释文》:“~,虞作折。”

23.毃kʰuə

31

24.搉kʰuə

31

25.䫘

213

用棍状东西敲打头部:拿筷子~你。《广韵》入声觉韵苦角切:“~打头。”《吕氏春秋·当

用棍状东西敲击物体:拿竹竿儿~枣儿。《广韵》入声觉韵苦角切:“击也。”《说文·手

公开传扬他人的隐私和短处:他偷东西的事儿,叫他对门邻家~嘞可道街

整条街道的人

都知道了。

务》:“将~其头矣。”高诱注:“~,击也。”邯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读阴平。

部》:“敲击也。”邯郸话今转为阴声韵,调阴平。

《集韵》入声曷韵何葛切:“~,䫛~,扬言也。”邯郸话只说一个~字,今转为阴声韵,调去声。

26.屙

31

排泄大便:~屎。《玉篇·尸部》:“乌何切,上厕也。”

27.洒

55

洒水:往地上~点儿水。《广韵》上声蟹韵所蟹切:“~水。”按,“所”字邯郸话声母今读

ʂ,蟹韵字在邯郸话中不少韵母今读[],如买[mai

55]

、摆[pai

55]

、矮[

“《博雅》多也。”邯郸话今读上声。

29.袌pɑu

31

旧时妇女上衣的前大襟:拿

桃儿放到我~里。《广韵》去声号韵薄报切:“衣前襟。”邯郸

话今读阴平。

30.褿tsʰɑu

53

31.绕niɑu

55

44

ai

55

]。

28.㚊



55

物品多得足以敞开吃或拿:西红柿这么多,~着你吃,~着你拿。《集韵》平声咍韵丘哀切:

衣服脏:耐~

耐脏

。《集韵》平声豪韵财劳切:“一曰衣失浣。”

①缠绕:~糖稀②卷入:绳子~到车轱辘里面了。《广韵》上声小韵而沼切:“缠~。”

《广韵》去声笑韵人要切:“卷取物貌。”两个词义邯郸话今都读上声;切上字“而”为古日母字,根据王力

《汉语语音史》,其上古和中古音都读舌面前鼻音[ȵ],邯郸话今读声母基本保留了古音。

32.礧



ə

213

33.摧

物体坠落、坍塌。砖摞子~下来了。《集韵》去声队韵卢对切:“礧,《埤仓》推石自高而

下也。”《广韵》去声队韵:“石㒸,礧石㒸,物坠也。”



ə

31

灯泡因钨丝断而突然灭掉:灯泡~了。《集韵》去声队韵摧内切:“灭也。”邯郸话今

读阴平。②



ə

55

儿童游戏中一方输了:~了。《广韵》平声灰韵昨回切:“折也。”《慧琳音义》卷四十

“摧折”注引《考声》:“~,败也。”邯郸话今读上声。

34.谇ə

213

不停地责备抱怨:甭~了∣~嘴子。《集韵》去声至韵虽遂切:“让也。”《墨子·非攻上》:

“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也。”孙诒让《墨子间诂》引苏云:“~,犹诟~,不道之言也。”

按,“让”古有“责备”义,《广韵》去声漾韵:“让,责让。”

35.跪

ə

213

~下。《广韵》上声纸韵去委切:“拜也。”邯郸话今声母读送气音,与反切上字相合,

但调类今读去声。按,“跪”在不少方言中声母读送气音,与普通话不同,如太原、娄底、南昌

[2]4832

。普通话

中的“跪”与《广韵》上声纸韵渠委切相对应。

36.多娄ləu

31

37.掫tʂəu

55

38.搊tʂʰəu

31

39.休xəu

31

够:这么多菜也不~他吃。《集韵》上声厚韵郎口切:“多也。”按,《广韵》平声侯韵恪

①平举着拿:~着碗出去了。②举头:~头竖脑儿。《广韵》上声有韵侧九切:“持物相着。”

扶起:~起来椅子。《广韵》平声尤韵楚鸠切:“手搊。”

不要,别:~走嘞,我还有句话没说嘞。唐·李贺《恼公》:“莫锁茱萸匣,~开翡翠笼。”

侯切:“够,多也。”“多娄”与“够”同训为“多”,可见“多娄”与“够”可以互训。邯郸话今读阴平。

唐·温庭筠《偶游》:“与君便是鸳鸯侣,~向人间觅往还。”《助字辨略》卷二刘淇按:“~,方言,莫也。”

(《广韵》未收该词义)《广韵》平声尤韵许尤切。按,切上字“许”属晓母,古音读[],尤韵属于流摄开口

三等细音,邯郸话今读声母与古音同,韵母变为了开口呼。洛阳、万荣、徐州等方言也是如此

[2]1440

40.敲ʐəu

31

①投掷:~手榴弹。②丢弃:拿

破烂儿~出去吧。《说文·攴部》:“~,横擿。”《广雅·释

诂三》:“擿,投也。”王念孙疏证:“擿,即今掷字也。”《庄子·胠箧》:“擿玉毁珠”,陆德明《释文》

引崔云:“擿,犹投弃之也。”《方言》卷十“楚凡挥弃物谓之拌,或谓之~。”看来,“敲”在上古有“投

掷”“丢弃”义。敲,《广韵》平声肴韵口交切,上古属于宵部溪母,魏晋南北朝韵母变为[ou],这时的“敲”

可拟音为[k

h

ou],邯郸方言今韵母[əu]与[ou]接近,声母不读[k

h

]却读同日母[ʐ],可能受到了同义词“扔”(古

日母,今读逢开口读[ʐ])的感染。邯郸话“揩”也经历过这样的语言演变,“揩”本为溪母,今音应读[tɕ

h

iɛ],

可是受同义词“擦”(古清母)的影响读作[ts

h

iɛ]。今福州方言“扔”读[k

h

œ˧]

[2]869

,注明是训读字,其本字显

然是“敲”。福州和邯郸都保留了“敲”的上古义。

41.拌



55

摔,使落下而破损。使劲~碗。《广韵》上声缓韵蒲旱切:“弃也。”《方言》卷十:“楚

凡挥弃物谓之~。”唐·温庭筠《春日偶作》:“夜闻猛雨~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邯郸话该词义与温诗

同,与《方言》和《广韵》不同但有联系,器物摔碎不能用只好丢弃。从读音看,按语音演变规律,全浊上声

应变去声,但邯郸话今仍读上声;柳州方言也如此

[2]2074

42.㽹󰁉󰂠󰑺

55

43.

213

恶心反胃:吃了药,心里~嘞慌。《方言》卷十:“恶也。”郭璞注:“~恎恶腹也。”《集

①肿:~疙瘩

身上类似蚊子咬过后的肿起物

。②物体被水浸泡过后变得膨胀:馍馍泡~了。《广韵》

干活累得疲乏极了:使

~了。《广韵》平声寒韵他干切:“力极。”

把系带儿的东西解开、松开:~开布圪包︱~开辫子。《集韵》去声线韵尺战切:“缓也。”

挽:~起来袖子。《集韵》上声铣韵补典切:“褰衣。”

夸耀、显摆:穿件新衣裳,就去人前~。《说文·言部》:“便巧言也。”《集韵》上声狝

韵》上声阮韵芳反切。

上声范韵府犯切:“今河东谓淫肿为~。”邯郸话今读去声。

44.痑



31

45.繟



213

46.缏pi󰂠󰑺

55

47.谝



55

韵平免切。

45

《说文·糸部》:“带缓也。”

48.圝

53

①团揉成圆形:拿

纸~成个蛋儿;②团揉把玩:小鸡儿叫他~死了。《广韵》平声桓韵落官

切:“团~,圆也。”邯郸话今单说一个~字。

49.挦



53

摘除肉类、禽类的毛发以及粘在身上的棉花、线头儿等。~鸡毛儿∣~花毛子

棉花毛儿。

《集韵》

平声盐韵徐廉切:“摘也。”《方言》卷一“取也。……卫鲁扬徐荆衡之郊曰~。”钱绎笺疏:“今俗谓以指

摘物曰~。”

50.譞



53

说话机智、俏皮、幽默:这个人挺~∣~话儿

幽默俏皮话儿。

《广韵》平声仙韵许缘切:“智也。”

《说文·言部》:“~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言之慧也。”

51.瀵

213

固态物体经水浸泡后化开:生石灰搁点水就~了。《集韵》去声问韵芳问切:“《说文》水浸也。”

52.跰

31

小孩子并脚贴着墙站立:叫孩子挨着墙稍~会儿。《集韵》上声静韵必郢切:“并足立貌。”

邯郸话今读韵尾为前鼻音,声调为阴平。

53.黍斤

31

食物有韧性,耐咀嚼:面吃着挺~∣~叨叨儿。《集韵》平声欣韵举欣切:“黏也。”现汉作“筋”。

54.焮

213

某处炎症引起他出肿痛:牙疼~嘞腮帮子都疼起来了。《广韵》去声焮韵香靳切:“火气。”

《左传·昭公十八年》:“行火所~”,杜预注:“~,炙也。”

55.䌥Ǿ



55

56.扌囤



55

绗:~盖的

被子。

《集韵》上声隐韵倚谨切:“《博雅》絣也。一曰缝衣相合。”

把纸、布头、棉花之类塞进孔洞之后,再用棍子之类往里推进:~进去。《集韵》上声混韵杜

本切:“扌囤,推也。”

57.膀

ɑ

31

浮肿:脸~了。《集韵》平声唐韵铺郎切:“胀也。”字也作“胮”,《广韵》平声江韵匹

江切:“胮,胮胀。”

58.多农nɑŋ

213

财物非常多:他家东西~着嘞。《方言》卷十:“南楚凡大而多谓之郺,或谓之~。”~,

],记作~

[2]6179

。《广韵》《集韵》未见此字。

《广韵》平声钟韵女容切。邯郸话今读韵母为开口呼,声调为去声。按,切下字“孔”上古属东韵[oŋ]

[12]446

与阳韵[aŋ]是旁转关系

[6]13

。济南也有该词,读[

na

60.殇ʂɑŋ

31

61.佯ʐɑŋ

53

59.样tsɑŋ

31

捶、敲:~核桃。《广韵》平声唐韵则郎切:“槌也,出《广雅》。”

未成年而死:~了好几个孩子。《集韵》平声阳韵尸羊切:“《说文》不成人也。”《国语·楚

①弱:体格~。②软:和面不能太~。③差:混嘞不~。《集韵》平声阳韵余章切:“弱也。”

语上》:“右执~宫”,韦昭注:“夭死曰~。”

《广雅·释诂一》“弱也。”《慧琳音义》卷五十八引《玄应音义》“阳病”注:“~,弱也。”按,切上字

“余”属古喻母,今读声母[

]是古日母字演变来的,古喻母(拟音[j])与日母(拟音[nj])都是舌面音,音理上

可以旁转

[6]18-19

。该词广泛存在于中原官话(洛阳[

a

42

])、兰银官话(乌鲁木齐[

a

52

])、江淮官话(扬州[la

34

])、

西南官话(武汉[na

213

]),均记作“瓤”

63.申登tə

213

[5]7513

,《现汉》也作“瓤”。

62.焋tʂuɑŋ

213

把生馒头窝头等面食放到笼屉里准备蒸:~上锅。《集韵》去声漾韵侧亮切:“实米于甑也。”

扽:猴皮筋~断了。《集韵》平声登韵他腾切:“伸之长也。”邯郸话今读声母不送气,调

发愣、发呆:脸发~。《集韵》去声证韵诸应切:“痴也。”《现汉》作“怔”。

~任,忍受:有病不看病,在家~着嘞。《广韵》去声径韵他定切:“待也。”《吕氏春秋·至

①咯咯咯地出声笑:啥事~嘞你咯咯哩哩

形容笑声

嘞。②喜欢:~你。③招人喜欢(特指儿童):

去声。《现汉》作“扽”。

64.脀

213

65.听tʰi

66.謦tɕi

213

忠》:“非贤主孰能~之。”高诱注:“~,受也。”

55

这个孩子真~人儿。《广韵》上声迥韵去挺切:“~,~欬也。”《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

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欬其侧者乎?”陆德明《释文》引李云:“~欬,喻言笑也。”今邯

郸话虽然不是“~欬”连用,但在表示第一个意义时,其后总跟着拟声词,说成“~嘞咯咯哩哩”;声母今读

不送气。河北魏县、河南汲县也保留这个古语词,记作“景”

[5]6122

67.倾tɕʰy

68.郺Ǿy

46

55

倾覆,翻洒:碗里面的水太满了,甭~唠。《广韵》平声清韵去营切:“侧也。”《说文·人

东西非常多:东西~嘞吃不了,喝不了。《方言》卷十:“南楚凡大而多谓之~,或谓之多

部》:“仄也。”《淮南子·原道》:“持盈而不倾”,高诱注:“~,覆也。”邯郸话今读上声。

31

农。”《广韵》平声锺韵于容切:“~多农,多貌。”

69.捾

ʌ

43

拨取出去:我碗里菜多,~给你点吧。《广韵》入声末韵乌括切:“捾取也。”《说文·手部》:

“舀捾也。”钱坫《斠诠》:“今谓取出物曰~。”

70.溻



ʌ

43

容寻常人。”

72.繬ʌ

43

缝合:~裤裆。《集韵》入声职韵杀测切:“《博雅》缝也。”

73.佮ʌ

43

相处:~伙计∣~亲家。《广韵》入声合韵古沓切:“~,并合,聚。”《说文·人部》:“合

也。”徐锴《系传》:“人相合也。”

74.䠇ʌ

43

也,东齐曰~。”

75.搦ʌ

43

76.口窡



ʌ

43

①握持:~住毛笔②双手团揉:~菜团子。《广韵》入声觉韵女角切:“持也。”《后汉

嘴里塞满食物、不住地吃:~着嘴吃。《集韵》入声黠韵张滑切:“《说文》口满食。”

书·臧洪传》:“抚弦~矢。”李贤注:“~,捉。”

77.跣



43

赤裸:~着脚。《广韵》上声铣韵苏典切:“~足。”《说文·足部》:“足亲地也。”邯郸方

言今读为入声韵,赤裸的对象不仅限于“足”,“光屁股”“光脊梁”也说看成“~着㞘子”“~着脊梁”。

78.蹜



43

鞋小脚大,脚有压迫感:鞋太小,穿上有点儿~脚。《集韵》入声屋韵所六切:“足迫也。”

79.揤



43

把菜切碎后用布包起来按揉以挤出汁液:拿白菜剁碎了再~~。《广韵》入声职韵子力切:

衣服被汗水弄湿:~湿了。《集韵》入声盍韵讬盍切:“湿也。”

71.㣱



ʌ

43

容忍:俺娘家亲戚在家住了不到三天,俺那一口子就~不了啦。《广韵》入声麦韵士革切:“㣱,

走路有力:走路~、~嘞。《广韵》入声物韵衢物切:“足多力也。”《方言》卷六:“力

“捽也。”《说文·手部》:“捽也。”按:捽,《广韵》入声术韵:“把捽。”

(二)作为双音节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

1.唧呶

31

nɑu

31

喧嚣吵闹:上课了,甭~了。唧,《广韵》入声职韵子力切:“唧声也。”呶,《广

韵》平声肴韵女交切:“喧呶。”《说文·口部》:“呶,欢声也。”《诗·小雅·青蝇》:“宾既醉止,载

号载呶。”邯郸话今读“唧”转为阴声韵,调阴平。

2.婟嫪ku

31

lɑu

31

情夫:那个人是她~。《说文·女部》:“婟,嫪也。”“嫪,婟也。”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今谚谓女所私人为~,俗作孤老。”婟,《集韵》去声暮韵古暮切;嫪,《集韵》去声号韵郎

到切。邯郸话今读阴平。

3.跁剌



213/21



0

身体前倾,两腿向外斜分,呈半蹲状:刚屙了屎,~着腿去找擦㞘子

屁股

纸了。《集韵》

平声麻韵蒲巴切:“跁,跁足可,蹲也。”剌,《集韵》入声曷韵朗达切:“《说文》戾也。”徐锴《系传》:

“乖违也。”邯郸话今读“剌”转为阴声韵。

4.亻答爪至

53



0

不循常理,说反话,使人难堪:老李好~人儿。亻答,《集韵》入声洽韵竹洽切:“~,

忽触人也。”爪至,《集韵》入声质韵陟栗切:“~,抵牾也,一曰不循理。”邯郸话今音有变化。亻答,声母存古

读舌头音,声调变阳平;爪至,韵母今转为阳声韵。

5.落漠

55



213/21

马虎,粗疏:这个人真真~着嘞,成天丢三落四。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

“皆应答对,不得~。”《宋书·志·卷三十四》:“辞语~,髡鞭三百,遣。”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上):

“~(莫):马虎,粗疏。首见于六朝。”

[7]482

落,《广韵》入声铎韵卢各切;漠,《广韵》入声铎韵慕各切。

按,六朝时期铎韵拟音为[ɑk]

[4]117

,该词在邯郸话今读塞尾丢失,变为阴声韵,邯郸话音系中阴声韵单韵母没有[ɑ],

与之对应的就是[ɔ]。“丢三落四”中的“落”邯郸话也读[lɔ

55

];“落”“漠”单念仍读入声。

6.糪粥



53



43/0

非常稠的小米饭。糪,《说文·米部》:“炊米者谓之糪。”《广韵》入声麦韵博厄

切;粥,《广韵》入声屋韵之六切:“糜也。”邯郸话今读“糪”为齐齿呼且转为阴声韵,保留了“粥”合口

入声的古读音。按,梗开二入声麦韵帮组字韵母今邯郸话带-介音是有规律的演变,如,麦[miʌʔ

43

]、掰[piʌʔ

43]

①在邯郸方言口语中必须连言但本字不明的双音节词,虽然在古文献中未见连缀用例,也视为单纯词,比如当“击打”讲的



ʌ

43/2



0

,当地人不知道这两个音节对应的汉字是什么,经查阅韵书,核对音义,知道这两个汉字应该是“擜打”,但《广韵》

的记载是“擜,击也”“打,击也”,若按韵书记载理解,“擜打”应当是并列式合成词,但是由于当地人已经不知道这两个音

节对应的汉字是什么,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一个连绵词,这样,也把“擜打”视为单纯词。

47

“粥”邯郸话单字音[tʂəu

31

],人们普遍不能将[tʂuəʔ

43

]与“粥”对应。

7.忄敞怳ʂ󰂠󰑺

55

xuɑŋ

213/21

惊险、害怕:那个孩子爬到树尖尖上够枣儿,看着就~嘞慌。《广韵》上声养韵:

“~,惊貌。”忄敞,昌两切;怳,许昉切。《文选·谢眺<宣城郡内登望>》:“~魂屡迁”,张铣注:“~,魂

神不安貌。”邯郸话“忄敞”字今读声母韵母有变,“怳”今读去声。

8.竳竳nə

31

31

小儿学站立:孩子会~了。∣打~。《集韵》平声登韵都腾切:“~,立貌。”元代

又记作“能能”,元·郑德辉《伊尹耕莘》第一折:“员外,我着他打个能能。”顾学颉《元曲释词》举此例

曰:“能能,婴儿试立状,常与‘打’字连用,叫做打能能,第二个‘能’字轻音。”

[8]202

9.证谏

31/55



213/21

指摘缺点使改正(多指礼节方面):她~闺女过年也不来看她。证,《说文·言部》:

“谏也。”《集韵》平声清韵诸盈切;谏,《说文·言部》:“证也。”《集韵》去声谏韵居晏切。《周礼·地

官·保氏》:“掌谏王恶。”郑玄注:“谏者,以礼仪正之。”《吕氏春秋·贵当》:“主有失,皆交争~,如

此者,国日安。”按,“证”在上古与“谏”同训,所以古文献中有“证谏”连用。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受前

字“证”的同化,“谏”的韵腹和韵尾由[ian]变为了[i]。该词语在其它方言中也有保留,只是由于音义演变,

[5]2143

人们已经不能将口中所说与“证谏”相联系,用同音字记作“争竞”了,如祖籍河北望都的作家田涛在小说《沃

土》中有这样一句话:“明儿个若是见了丈母娘可不能老是低着头儿呀,人家要争竞你的礼貌的。”

10.鉎鈯



31



43/21

声没韵陀骨切:“钝也。”

11.焥火虿

ʌ

43/4



ʌ

43/32

12.谵谵ʌ

43/4

ʌ

43/32

烟雾或灰尘弥漫的样子:烟~~嘞往外冒。∣扫地荡嘞~狼烟嘞。火虿,《集韵》

入声曷韵他达切:“火虿焥,烟貌。”焥,《集韵》入声末韵乌括切。邯郸话逆序为“~”。

不停地说(贬义):开会不好好听,~个不停。谵,《集韵》入声盍韵敌盍切:“多

言。”《现汉》作“嘚嘚”。

13.阘茸ʌ

43/2



53/0

迟钝,反应慢:这个孩子有点儿~。《楚辞·九叹·忧苦》:“杂班驳与~”,王逸

注:“~,驽钝也。”阘,《广韵》入声盍韵徒盍切;茸,《广韵》平声锺韵而容切。“茸”为日母通摄合口

三等字,邯郸话日母逢合口读同来母[],今读开口。

14.剌ʌ

43/4



43/32

15.擜打



ʌ

43/2



0

食物牙碜不干净:米吃着有点~。,《广韵》入声末韵姊末切“剌,不净也。”

击打、揍:使劲~他一顿。擜,《广韵》入声曷韵才割切:“击也。”打,《广韵》

剌,《广韵》入声曷韵卢达切。邯郸话今逆序为“~”。

上声梗韵得冷切:“击也。”按,“打”字在古代韵书中有鼻音韵尾,清人黄承吉说“晋时呼‘打’与‘等’

无别,故逸少草书借‘打’为‘等’”

[9]

。在现代普通话和不少方言中鼻韵尾丢失,邯郸话单字音和常用词语

中的“打”读[tɔ

55]

,只是在这个词语中保留了古音。

16.謶口发



ʌ

43/4

ʌ

43/32

《广韵》入声药韵之若切。

17.目啇目啇目角目角ʌ

43/4

ʌ

43/4



31



31

眼睛有神、不住地转动:那个人儿嘞眼~嘞。目啇,《集韵》入声麦韵陟

革切:“目竖。”目角,《广韵》入声屋韵

古禄切:“动目。”邯郸话今读转为阴声韵。

18.聑棱ʌ

43/2



53/0

竖起耳朵:~着耳朵。聑,《集韵》入声麦韵陟革切:“耳竖貌。”棱,《广韵》

平声登韵鲁登切:“柧棱木也。”《说文·木部》:“柧”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木四方有隅为

棱。”棱角是“方正挺直”的,耳朵挺立取其挺直义。《现汉》作“支棱”。

19.趠利

ʌ

43/2



213/0

①由于惊吓而跑得很快的样子:老鼠一见猫,~~跑了。②形容风速快:过道里嘞

风趠利利嘞。趠,《广韵》入声觉韵敕角切:“一曰惊走。”《集韵》入声觉韵竹角切:“疾走也。”利,《淮

南子·地形》:“轻土多利。”高诱注:“利,疾也。”《广韵》去声至韵力至切。

20.喝呾

ʌ

43/4

ʌ

43/32

大声斥责:考试不好,他爹就~孩子。《集韵》入声曷韵何葛切:“喝,喉喝,怒声。”

呾,《广韵》入声曷韵当割切:“相呵。”

21.撼嬢

ʌ

43/2

ɑ

55/0

心情搅动烦乱:心里~嘞慌。撼,《广韵》上声感韵户感切:“撼动也。”《说文·手

部》:“摇也。”嬢,《广韵》平声阳韵汝阳切:“乱也。”《说文·女部》:“烦扰也。”按,摇晃树木或

48

生锈不锋利:刀~了。鉎,《广韵》平声庚韵所庚切:“铁鉎。”鈯,《广韵》入

旁敲侧击说人坏话:~人儿。《广韵》入声末韵普活切:“口发,~,人言。”謶,

者在人前晃来晃去邯郸话说“撼晃”[ʌ

43/5

ɑ

213/21

],态度摇晃游移不定邯郸话说“撼游”[ʌ

43/2

Ǿ

43/0

],摇

晃铃铛说“撼攘[

ʌ

43/2

55/0

]”

,这些双音节词语的前字位置,“撼”都由阳声韵转为了入声韵。不过人们见

到“撼”字会念[



213

],已经不能将[xʌʔ

43

]与“撼”字相联系。

22.括諽



ʌ

43/4

ʌ

43

/

32

装束整洁利落:小宝娘~嘞很。括,《广韵》入声末韵古活切:“结也。”《说

文·手部》:“絜也。”《文选·李康<运命论>》:“絜其衣服”,刘良注:‘絜,谓装饰使其鲜絜。”諽,

《集韵》入声麦韵各核切,“《说文》饰也。”饰,《说文·巾部》:“刷也。”段玉裁注:“凡物去其尘垢

即所以增其光采,故刷者饰之本义。”

23.蹁蹮

43/2



31/0

24.竮竛



43/2



31/0

25.朚伥

43/4





43/32

辨途径者”为~

[5]5693

26.嗢圝



43/4

l



53

不经细嚼而囫囵吞咽:恁大个药蛋儿

药丸儿

~~就咽下去了。嗢,《广韵》入声没韵乌

恐惧的样子:吓嘞~嘞。㥂,《集韵》入声德韵惕德切:“心惧。”栗,

没切“咽也。”圝,《集韵》平声桓韵卢丸切:“圆也。”“圆”有“全”义,《类篇囗部》:“圆,全也。

27.㥂㥂栗栗



43/4



43/4



31



31

28.目㥁䁿

43/2



31/0

29.䫈䫐

43/2



53

/

0

30.走朿䟐

43/4



43/32

《广韵》入声质韵力质切:“战栗,惧也。”《广雅·释训》:“栗栗,惧也。”

眼睛似闭非闭:~着眼。《集韵》入声德韵:“~,目欲卧貌。”目㥁,惕德切;䁿,

低着头:他好~着头走路。《集韵》平声侵韵:“䫐䫈,俯首。”䫐,犁针切;䫈,

走路步子小,不抬脚,发出鞋底擦地的声音:走路~~嘞。《广韵》入声昔韵:“䟐

密北切。邯郸话“䁿”今读转为阳声韵。

锄簪切。邯郸话逆序为“~”,“䫈”邯郸话今读转为入声韵。

走朿,行貌。”䟐,七迹切;䟐,郎击切。《玉篇·走部》:“走朿,小行貌。”邯郸话今逆序为“~”。

31.愲䵙

43/2



55/0

心情烦乱不清爽:心里~嘞慌。愲,《广韵》入声没韵古忽切:“心乱。”䵙,《集

韵》上声马韵竹下切:“粘也。”“愲”邯郸话今读开口呼。

32.㝩㝗



43/2

lɑŋ

53/0

形容屋子、肚子、衣服空荡荡。《广韵》平声唐韵:“~,宫室空貌。”㝩,苦冈

切;㝗,卢当切。《说文·宀部》:“㝩,屋~也。”徐锴《系传》:“屋虚大也。”邯郸话“㝩”今读转为

入声韵,词义也发生了引申。

33.撼㧲



43/4



53

形容人个子高而不壮,走路摇晃:这个高个子走路~~嘞。《广韵》上声感韵:“㧲,~,

摇动也。”撼,胡感切;㧲,桑感切。邯郸话“撼”今读为转为入声韵,“㧲”的韵母读同声符“宋”。

34.堕厕

43/4



43/32

倾颓下滑:砖摞子~下来啦∣成绩不往上走,光往下~。《慧琳音义》卷五十一

“~”注引《韵英》“堕,落也。”堕,《广韵》上声果韵徒果切;厕,《集韵》入声职韵察色切:“《说文》

侧倾也。”邯郸话今读“堕”转为入声韵。“厕”同化为合口呼。

35.䇏磊

43/4



43/32

36.堕落

43/2



0

簇:一~葡萄。《集韵》上声贿韵:“䇏,《说文》磊䇏,重聚也。”䇏,睹猥

①发髻、鼻涕、裤子下垂:髽~下来了。∣~着鼻子

鼻涕

。∣裤子~下来了。堕,

切;磊,鲁猥切。邯郸话逆序为“~”,今读转为入声韵。

《集韵》上声果韵吐火切:“坠也。”落,《广韵》入声铎韵卢各切:“零落,草曰零,木曰落。”邯郸话今

读“堕”转为入声韵,“落”转为阳声韵。

37.摍扌肉



43/2



213/0

衣服穿在身上紧巴:衣裳太瘦,穿到身上~嘞慌。《集韵》入声屋韵:“~,不

小孩子或旋行或蹦跳,动个不停:吃饭了,甭~了。《广韵》平声先韵:“~,旋

跛,趔趄:走路~~嘞

《广韵》平声青韵:“竛竮,行不正。”竛,郎丁切;竮,

因迷路而摸索着前往或返回某地:去你姥姥家,回来就迷路了,~着到家了。《广

行貌。”蹁,部田切;蹮,苏前切。邯郸话今读“蹁”转为入声韵。

普丁切。邯郸话逆序为~。竮,今读转为入声韵,竛,今读转为阴声韵。

韵》去声映韵:“~,失道貌。”朚,莫更切;伥,猪孟切。两个字邯郸话今读都转为入声韵。浙江象山管“不

①撼有“摇”义、攘有“举”义,《文选·左思<吴都赋>》:“诸攘臂而靡之”吕向注:“攘,举也。”《广韵》平声阳韵汝阳

切:汝是日母字,日母与来母同属舌音,为准旁纽关系,存在音变的语音基础。(见王力《同源字典》,第

20

页),“撼攘”就

是举起某物摇晃,邯郸话中的“撼攘”既可以作动词“撼攘撼攘铃子”,也可以做名词“拿过来那个小撼攘”。获嘉有“黑浪铃”

一词,贺巍先生认为“黑浪”是摇铃时的声响。参见贺巍《获嘉方言研究》,第144页。

49

申。”摍,所六切;扌肉,女六切。邯郸话“扌肉”今读转为阴声韵。

38.跍蹲



43/2



ə

31/0

蹲:~那屙

拉屎

吧。《广韵》平声模韵苦胡切:“跍,~貌。”蹲,《广韵》平声魂韵

ku·tuei]”

[5]3346

徂尊切:“蹲坐也,《说文》踞也。”邯郸话“跍”今转为入声韵,“蹲”在该词中转为阴声韵,声母都不送气。

该词广泛通行于南北许多方言,读音相近,各地用同音字记录,如河北南部的冀鲁官话“咕堆[

河南汝南“骨蹲”

[5]4180

山东济南“跍堆[k

h

u

213-21

tuei

0

]”、福建松溪“跍都”[ku

51

tu

51

]

[5]6103

39.頄䪼



43/2



55

颧骨:看她脸上大~多高。䪼,《集韵》入声薛韵朱劣切:“面骨,《博雅》颧~

也。”頄,《集韵》平声脂韵渠龟切。邯郸话今读“頄”转为入声韵,“䪼”转为阴声韵。

40.局蜷

43/2



53/0

蜷曲:~着腿。局,《集韵》入声烛韵衢六切:“蜷局不伸也。”蜷,《集韵》

平声仙韵逵员切。邯郸话今逆序为~。

41.咕膔

43/4



43/32

42.堀礨

43/2

əi

55/0

腹鸣:没吃饭就喝牛奶,肚里边~~嘞。膔,《集韵》入声屋韵卢谷切:“腹鸣。”

一种食物,把焯过水切碎的蔬菜(如菠菜)放入将要烧开的水,撒面粉不停地搅

拌,使菜与面粉凝聚成细碎小疙瘩状;或者将菜蔬或时令鲜花(如洋槐花)洒上面粉搅拌成均匀的小疙瘩状上

锅蒸制:束tʂ

h

uəʔ

43

搅拌使聚

~,蒸~。《集韵》上声贿韵路罪切:“礨,~,不平貌。”堀,《集韵》入声没韵

苦骨切。按,《说文·土部》:“堀,突也。”王筠《说文句读》:“掘发其土,突然高起,如蚁封蚓场之类”;

《集韵》上声贿韵鲁猥切:“礨,一曰小封。”“蚁封”即“蚁垤”,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

[10]5142

,其特

点是蚂蚁用唾液将细碎的小土粒粘合成疙疙瘩瘩突起不平的小土堆儿,而“堀礨”这种面食的特点就是把干面

粉与切碎的菜搅拌成细碎均匀的小疙瘩状使其受热粘合在一起,“堀礨”作为一种食物应当是同状引申而产生

的引申义。这种面食其它地方也有,名称和做法大同小异,用同音字记录,如山西太原叫“骨垒”[kuəʔ˨luei]

[2]2723

山西灵石叫“骨雷[kuəʔ

33

luɛ

44

]”

[5]4179

但共同点是将面粉与菜搅拌成细碎疙瘩状受热粘合而成。

43.淈泥

43/4



43/32

和泥或吃粥时把周围抹弄得脏兮兮的:和泥~嘞哪都是∣孩子吃饭~嘞满脸都是。

《广韵》入声没韵下没切:“淈,~。”按,《说文·水部》:“淈,浊也。”泥,《广韵》平声齐韵奴低切,

本读平声,被前字同化为入声。

44.咠咠

h



43/4

ʰ

43/32

小声私语或议论他人:开会了,甭~了。《广韵》入声缉韵七入切:“~,谮言

也。《说文》曰聂语也。”

三、在合成词中作词根或词缀的古语词

(一)在合成词中作词根的古语词

1.燍气

31/55



213/21

食物变馊:饭~了。燍,《广韵》平声支韵息移切:“火焦臭也。”《五方元音》地

韵系母平声:“饭集臭也。”

[11]82

2.讠施声

31



31

小孩子反复用言语央求:一到过年,孩子们就~着大人给买东西儿。讠施,《集韵》平声支

韵商支切:“多言也。”

3.斜覛的圪料

眼

53



31



43/4



43/5

ɑu

213/21

Ǿ

55

眼睛斜:老张~嘞。覛,《集韵》入声锡韵莫狄切:“《说

文》斜视也。”邯郸话今读阴平。

4.藏老摩ɑ

53

ɑu

55/53



31

儿童捉迷藏游戏:一会儿咱干

~吧。摩,《广韵》平声戈韵莫婆切“隐也。”

《周礼·考工记·弓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郑玄注:“摩,犹隐也。”《方言》卷六:“摩,藏也,

陈之东鄙曰摩。”邯郸话中大人藏身逗小儿玩时口里会说:[məu

31

],也应该是“摩”是这个词。许多方言都有

类似的说法,如藏猫(济南、成都)、藏没没(沧州)、藏闷儿(北京)

[5]7315-7316

藏老梦儿梦儿(徐州)、藏

蒙蒙(银川)

[2]5867

虽然记字各有不同,但是“猫”“没”等字声母都是[

],应该是“摩”的不同音转形式。

5.草约子ts

h

ɑu

55

Ǿiɑu

213/21

təʔ

0

《集韵》去声效韵於教切:“约,束也。”用作名词,指缠束用的绳子。《左

传·哀公十一年》:“人寻约,吴发短。”杜预注:“约,绳也。”今方言用字中有写作腰、葽、䙅的,与古

义均不合。

6.苜斜

53



53/0

斜眼眄看,漫不经心:快点儿走吧,甭~了。苜,《说文·苜部》:“目不正也。”

《集韵》入声屑韵莫结切,邯郸话今读转为阳平。现汉作“乜斜”。

50

7.圪肑儿

43/2



55

折曲手足指节时发出的响声。肑,《广韵》入声觉韵北角切:“手足指节之鸣者。”

8.恣儿



213

①随意自在、舒服:看你多~。恣,《广韵》去声至韵资四切:“纵也。”《孟子·滕文公

下》:“诸侯放恣。”②次序:挨~。五个人挨~叫老师吵了一顿。《方言》卷三:“恣,代也。”钱绎笺疏:

“恣、佽、次,古字并通。”《说文·人部》:“佽,一曰递也。”《经义述闻·国语下·迁军接酥》:“佽

与次通。递相及亦次序也。”

9.镡儿



213

壶盖儿上的鼻儿或桶、篮子等日用品上的提梁:壶~。镡,《广韵》平声侵韵徐林切:“剑

刘海儿:~又短又齐。《广韵》入声没韵:“孛毛卒毛,毛短。”孛毛,蒲没切;卒毛,苏

后悔:甭~了。恑,《广韵》上声纸韵过委切:“悔也。”现在通作“悔”。

屁股:~里面还有屎没擦净嘞。《广韵》平声豪韵苦刀切:“尻,《说文》脽也。”

鼻。”《战国策·赵策三》:“无钓镡蒙须之便。”鲍彪注:“镡,珥鼻也。”邯郸话今读去声。

10.孛毛卒毛儿ə

53



213/21

11.后恑

213

/

21

ə

55/0

12.㞘尻子

43/4



31



0

骨切。这二字邯郸话今读转为阴声韵。

《说文·肉部》“脽”字段玉裁注:“尻,乃近秽处,今北方俗云‘沟子’是也。”《广雅·释亲》“尻,臀

也”。按,豪韵上古归幽部,幽部读音王力拟测为[u]

[4]34

,郭锡良拟测为[u]

[12]5

,邯郸话今读“尻”接近上古音。

13.一芇儿iəʔ

43/2

mɐr

53

数量、高低、轻重等两方面相同。俩人东西~多︱哥俩~高。《广韵》入声质韵于

悉切:“一,同也。”《集韵》平声桓韵谟官切:“芇,《说文》相当也。”该反切折合成邯郸话读音是[



53

],

儿化后变为[mɐr

53

],邯郸话的上述词语与“芇”音义相合。

14.大怏儿



213/53



213/21

意。”邯郸话今读去声。

15.畐儿畐儿

53



53/0

16.瘢卧

儿pʰ󰂠󰑺

53

Ǿə

213/21

满溢。下了一场大雨,河里面水~嘞。畐,《集韵》入声职韵拍逼切:“《说

疮疤愈后或大便被猫狗等舔食后留下的痕迹:脸上嘞疤好是好了,还能看出来

文》满也。”字也作“偪”,《方言》卷六:“偪,满也。”邯郸话今读阳平。

自大,傲慢:见人不说话,~嘞。怏,《集韵》平声阳韵于良切:“怏然自大之

点儿~∣孩子屙嘞屎叫小狗儿舔了,还有点~。瘢,《广韵》平声桓韵薄官切:“疮痕。”

17.斜眼眄看

53

Ǿ

55



213/53



213/21

斜着眼这瞅瞅、那瞧瞧,漫不经心:快点儿走吧,甭~了。《广韵》

去声霰韵莫甸切:“斜视。”《列子·仲尼》:“一眄而已”,殷敬顺释文:“眄,斜视也。”邯郸话今读开口呼。

18.端意儿

553

故意、特意:他~拿碗打碎了。《吕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王力古汉语字典》:“端,特地。”

[13]868

端,《广韵》平声桓韵多官切,本读合口呼,但在该词读开口呼,

“端午”中的“端”邯郸话也读开口呼[t󰂠󰑺

31

Ǿu

0

]。



213/0

19.噉噉嘴儿



213/21



53

(食物太少只够)品尝:拿那一点子东西,还不够~嘞。《广韵》上声敢

韵徒敢切:“噉食,或作啖。”《说文·口部》:“啖,噍啖也。”

20.儃儃儿



55



55/21

21.儳言



31/55

Ǿ



53

性情舒缓:这个人~嘞,没见他着过急。《集韵》上声缓韵倘旱切:“儃儃,舒

随意插嘴发言:大人说话儿,小孩子家甭乱~。儳,《广韵》去声鉴韵楚鉴切:“杂

闲貌。”《庄子·田子方》:“儃儃然不趋。”陆德明释文引李云:“儃儃,舒闲之貌。”

言。”《礼记·曲礼上》:“长者不及,毋儳言。”清孙希旦注:“毋儳言,谓长者方与甲言,未与乙言,则

乙不得以己之言~杂之。”

[14]38

《玄应音义》卷二十二“儳,非次而言也。”冀鲁官话(淄博)、胶辽官话(安

丘)也有该词,记作“掺言”

[5]5391

22.㳄水x󰂠󰑺

31

ə

55/0

口水:看见好吃嘞,就流~。㳄,《广韵》平声仙韵夕连切:“口液也。”《说文·水

部》:“慕欲口液也。”字也作“涎”。按,“涎”字西安、万荣、太原也读[x󰂠󰑺],银川读[xan],声母都是舌

根音

[2]2899

,与反切上字“夕”(邪母,拟音为[z])没有语音对应关系,有学者认为是“咸”白读类化作用形成

的较晚层次的白读音,可备一说

[15]

23.胺气x󰂠󰑺

31/55



213/21

食物尤指肉食腐败所散发出的气味:这块肉闻着有点儿~。胺,《广韵》入声曷韵

乌葛切:“肉败臭。《论语》作餲,食臭也。”按,“胺”字邯郸话今读声韵调均有变化,但符合音变规律:

“胺”的古音切上字“乌”属喉音古影母,今声母舌根音[x]来自古牙音的“晓”“匣”两母,喉与牙为邻纽

[6]20

有音变基础;切下字切“葛”上古属月部,拟音为[at],中古属山摄入声韵曷韵,拟音为[ɑt]

[4]34,157

,今韵母[󰂠󰑺]

51

来自咸山摄阳声韵,与之有对转关系,影母属于清音,清声母入声字演变为阴平也符合音变规律。该词通行于

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北京官话、吴语、闽语等南北许多方言,声母也多读舌根音[x],记作“哈”

[5]4105

24.譀贱



53



213/21

24.敦喽



31



31

戏谑,挑逗;也指小孩子调皮:这个男嘞不正经,~不唧嘞。譀,《集韵》平声衔

韵乎监切:“诞也,调也。”《说文·言部》:“诞也。”

恶狠狠指责:孩子作业没写完,他爹使劲~他。敦,《集韵》平声魂韵都昆切:“《说文》

怒也、诋也。”字也作谆、啍。《玉篇·言部》:“谆,口恶也。”《方言》卷七:“谆憎,所疾也。宋鲁凡相恶

谓之谆憎,若秦晋言可恶也。”《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孔子对曰:‘……无取口

啍。’”杨倞注:“啍,与‘谆’同,……口啍,谓口教诲心无诚实者。

[16]1160

”邯郸话今读开口呼。

25.彭壮pʰɑŋ

31/55

tʂuɑŋ

213/21

高大结实:这个孩子长嘞挺~。彭,《集韵》平声唐韵蒲光切:“壮也。”《易·大

有》:“其彭。”陆德明《释文》引王肃云“彭,壮也。”

26.怏缓Ǿiɑŋ

53



55/0

精力不集中、行动迟缓:赶紧干活吧,还~啥嘞!怏,《广韵》去声漾韵于亮切:

“情不足也。”邯郸话“怏”今读阳平,“缓”读开口呼(只限于在这个词)。按,《说文·心部》:“怏,

不服怼也。”由“不服怼”引申为“自以为是”,《集韵》平声阳韵于良切:“怏,怏然自大之意。”自大傲

慢就会做事懈怠、精力不集中。其它方言也有类似词语,只是用表欺诈意义的“佯”字来记录,如扬州话不认

真叫“佯”,乌鲁木齐形容做事心不在焉、精神不集中叫“佯佯杆杆”、万荣管做事思想不集中叫“佯七八眼”

[2]2271

27.饱䬬pɑu

55

Ǿiɑŋ

213/21

无食欲,特指对他人热情款待的食物不稀罕,不热情(含贬义):给他拿啥也不吃,~

嘞!䬬,《广韵》去声漾韵于亮切:“饱也。

28.㞷花子

ʰuɑŋ

53



31



0

29.莛子ʰ

53



0

植物只开花不结果:这个树光开~。㞷,《说文·之部》:“草木妄生也。”

《集韵》平声阳韵渠王切。新乡也有这个词,记作“狂花儿”

[5]2791

某些草本植物的茎:芹菜~、莙子~。莛,《广韵》平声青韵特丁切:“草茎。”《说

喂鸡用的诸如破盆子之类的较浅器皿,里面的鸡食儿拌有水:~搁到哪儿

文·草部》:“莛,茎也。”

30.鸡洦池tɕi

31

ʌ

43/4





43/32

了?洦,《集韵》入声陌韵博陌切:“浅水貌。”池,《广韵》平声支韵直离切:“停水曰池”。按,下雨过

后的小水坑邯郸市涉县话叫“水洦池”,用水搅拌煤的浅而破旧的器皿邯郸话叫“煤洦池”,由韵书释义可知,

“浅水洼”应该是“洦池”的本义,其特点有二:一是深度浅,而是水洼儿边沿不整齐,而“状如浅水洼的破

旧器皿”是由比喻而产生的引申义。该词中的“池”邯郸话今读入声韵,邯郸市的两个地名“填池”“鸭池”

中“池”也都读入声[



43

],只是声母不送气。“洦池”这个词,其它方言也有,比如,山西襄垣管“水坑”

叫“水不池”,山西太原管“小水坑”叫“水不擦”

[5]993

、“喂禽畜用的浅器皿”叫“不擦子”

[2]515

。由上述说

明来看,“不擦”的本字应当是“洦池”。

31.肚䏞子



213/21

ʌ

43/4



0

32.䀑勾ʌ

43/2

kəu

31/0

肚子,肠胃:~好,吃啥也没事。䏞,《集韵》入声末韵莫葛切:“肚也。”

眼睛斜挑且怒视:谁吵他,他就拿

眼~谁。䀑,《广韵》入声末韵乌括切:“《说

文》云捾目也。”按,捾,《说文·手部》“舀捾也。”舀取东西时既非水平也非垂直,而是有一定倾斜度,

“捾目”的意思是眼睛斜挑。

33.㥽正ʌ

43/5



213/21

耿介:这个人挺~。㥽,《广韵》入声麦韵楚革切:“耿介。”邯郸话今读声母

不送气。

34.掠掠儿lʌ

43/2

ʌ

43/0

①快速焯水:拿青菜

菠菜

搁锅里稍~。②轻拢头发;拿头发往上稍~。据《王力古

汉语字典》,“掠”有两个后起义:一个是“拂过”,如韩愈《戏题牡丹》:“双燕无机还拂掠”;一个是“梳

理”,如辛弃疾《瑞鹤仙·赋梅》:“溪奁照梳掠”

[13]370

。掠,《广韵》入声药韵离灼切。

35.肚脖脐



213/21



43/4



53

36.䄶稡儿

ə

43/5



213/21

肚脐。脖,《广韵》入声没韵蒲没切:“胦脐。”

穗状装饰物、流苏:灯笼~。《广韵》入声没韵:“䄶稡,禾所秀、不成聚、

向上貌。”䄶,蒲没切;稡,将聿切,又,《集韵》入声没韵苏骨切。按,“不成聚、向上”描写的正是麦芒

的形状特点,制作流苏的丝线、布条等像麦芒一样也具有依附于某物、细、等距离、不成聚的特点,不同点是

麦芒向上、流苏下垂。刘海儿也具有细、不成聚的“䄶稡”特点,因而古人命名为“孛毛卒毛”。

52

37.左乀夨ə

55

ʰ

43/2



31/0

左撇子。乀,《广韵》入声物韵敷勿切:“左戾曰~。”《说文·丿部》:

“左戾也。”夨,《广韵》入声屑韵练结切:“左曰夨也。”敷母上古读重唇,邯郸话保留“乀”字的上古声

母读音,韵母则变为开口呼;邯郸今读“夨”转为阴声韵。该词语在不少方言通行,但基本用同音字记录,比

如,天津、山西长治记作“左不裂”,山西广灵、山阴记作“左扑列”,江西莲花记作“左巴俚”

[5]1134

38.搵撩



43/2

liɑu

53/0

39.圪紩



43/4



43/32

文》缝也。”

40.㞘子

43/4



0

屁股:洗洗~。《集韵》入声屋韵都木切:“㞘,《博雅》臀也。”

笔尖钝:钢笔头儿~了。鈯,《广韵》入声没韵陀骨切:“钝也。”

41.涿落儿tuəʔ

43

luʌr

43

:泪珠下滴的样子:眼泪~~往下掉。涿,《集韵》入声屋韵都木切:“流下滴。”

42.鈯尖

43/2



31/0

43.摅服

4



43/32

舒服:吃了干嘞

馒头等干粮

再喝点儿汤,肚里~。摅,《集韵》平声模韵龙都切:“一

曰张也。”骆宾王《秋日与群公宴序》:“何以攎情”,陈熙晋笺注:“摅,舒也。”服,《战国策·赵策二》:

“利身之谓服。”《广韵》入声屋韵房六切。这个词中的“摅”,邯郸话今读受后字影响转为入声韵。

44.绌连





43/2



53/0

大针脚缝合:好赖~两针就缝好个包儿

玩游戏用的沙包儿

。绌,《集韵》入声术韵勑律

切:“《说文》缝也。”《史记·赵世家》:“郄冠秫绌”,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绌,亦缝紩之别名也。”

45.透心



43/4



31

揪心、惊心:那个人在那么高嘞电线杆上接电线,看嘞~嘞慌。透,《广韵》入声屋韵

式竹切:“惊也。”《方言》卷二:“宋卫南楚凡相惊曰獡,或曰透。”《文选·左思<吴都赋>》:“惊~沸乱。”

按,读音为[təuᵓ]、意义为“通过、穿过”的“透”是中古才有的

[7]467

,邯郸话保存了“透”的上古音义。

46.扌忽搧

43/2



31

/

0

谓击为扌忽,一曰去尘也。”

扑搧:~搧(可用于搧扇子、用扇子搧去尘土)。《集韵》入声没韵呼骨切:“楚

用手撩物:~着水耍。搵,《广韵》入声没韵乌没切:“手撩物貌。”

大针脚缝合:好赖~两针,就缝好个沙包儿。紩,《集韵》入声质韵直质切:“《说

(二)在合成词中作词缀的古语词

1.光䐚䐚



ɑ

31/55



31/24



31/53

皮肤或头发润泽:脸儿~。䐚,《广韵》入声职韵子力切:“膏泽。”《集

韵》入声昔韵资昔切:“䐚月戚,光泽貌。”

2.黏䵙䵙

53



55



55/53

黏:浆糊抹嘞哪

到处

都~嘞。䵙,《集韵》上声马韵竹下切:“䵙䵙,粘也。”

恶狠狠的样子:凶~~。㤄,《说文·心部》:“恨怒也。”《广韵》入声

灼热:孩子发烧了,脸~嘞。炕,《集韵》平声唐韵丘冈切:“灼也。”邯

腹满:肚子~。痭,《集韵》平声耕韵蒲萌切:“腹满。”邯郸话今读声母

3.凶㤄㤄

31/55



31/24



31/53

4.热炕炕ʌ

43/4

ɑ

31/24

ɑ

31/53

郸话今读声母不送气。

5.鼓痭痭

55



31/24



31/53

不送气。



31/55



31/53

头发散乱。鬅,《集韵》平声登韵蒲登切:“鬅鬙,发乱。”

6

.

乱鬅鬅



213/21

7.饱膯膯pɑu

55

təŋ

31/24

təŋ

31/53

今读声母不送气。

8.傻不倰僜



55



0



31



31

痴傻不明事理的样子:这个人~嘞。《广韵》去声嶝韵:“僜,倰僜,不着

事。”倰,鲁邓切;僜,徒亘切。清·桂馥《札朴》卷九:“不省事曰倰僜。”这两个字邯郸话今读阴平。

9.黑黑登黑登ʔ

43/2

tiŋ

31/55

tiŋ

31/53

黑的样子:头发~。《集韵》平声登韵徒登切:“黑登,黑貌。”邯郸话今读齐齿呼。

10.饱䭘䭘pɑu

55

Ǿ

213/24

Ǿ

213/53

饱满的样子:脸蛋儿~。《集韵》去声映韵于庆切:“《方言》饱也。”

热乎:馍馍刚出锅,~嘞。爆,《集韵》入声铎韵伯格切:“一曰

11.热爆䪚䪚ʌ

43/4

ə

43/4

ə

43/4

ə

43/54

崇明“热脱脱”

[2]5372

12.吓人怛怛

213/21



53

ʌ

43/4

ʌ

32

惊惧:坟地里看见鬼火了,~嘞。《广雅·释诂一》:“怛,惊也。”

《集韵》入声曷韵当割切。

13.急譶譶



e

43/4

ʌ

43/4

ʌ

43/54

说话急:说话~嘞。譶,《集韵》入声合韵达合切:“《说文》疾言也。”

53

月韵拂伐切。邯郸话今声母读重唇,保留上古音,韵母今读转为阴声韵。

很饱:吃嘞~。膯,《集韵》平声登韵他登切:“吴人谓饱曰膯。”邯郸话

热也。”䪚,《广韵》入声盍韵都榼切:“热䪚䪚。”其它方言也有类似词语,如山西忻州“热不沓沓”

[5]4764

14.嫩嫧嫧

y



213/21



43/4



43/54

①蔬菜水灵:韭菜~嘞。②人长得面嫩:看乜

人家

这个脸儿~嘞。《方

言》卷十:“嫧,鲜好也,南楚之外通语也。”《广韵》入声麦韵侧革切。

15.硬礊礊Ǿ

213/21

ʌ

43/4

ʌ

43/54

硬实挺括的样子:纸被子~。礊,《集韵》入声麦韵克革切:“《说文》

坚也。”吴语(崇明)也有该词,记作“硬壳壳”

[2]4261

16.浓沥㴙

213/21



55/0

ʌ

43/4



ʌ

43/32

泥泞:一下雨,地里就~嘞。,《集韵》入声狎韵乙甲切:“

”的声母为舌根音。㴙,下湿。”㴙,《集韵》入声恰韵侧恰切。邯郸话今读“

切:“草木盛貌。”邯郸话今读声母读重唇音。

18.黑䵱䵱

43/4

ʰ

43/4

ʰ

43/54

很黑:这个人~嘞。《方言》卷十三:“䵱,色也。”郭璞注:“䵱然,

赤黑貌也。”《集韵》入声职韵迄力切:“青黑色曰䵱。”

19.肥腯腯fəi

53



43/4



43/54

猪牛羊肉肥:这一块儿猪肉~嘞。腯,《集韵》入声没韵他骨切:“《说

文》牛羊曰肥,豕月腯。”邯郸话今读声母不送气。

20.全逯逯





53



43/4



43/54

东西多而全:过年东西准备嘞~。逯,《集韵》入声烛韵龙玉切:“《博

雅》逯逯,众也。”

21.紧数数

55



43/4



43/54

密而促:雨下嘞紧~嘞。数,《集韵》入声屋韵所六切:“数数,迫促意。”

《庄子·逍遥游》:“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陆德明《释文》引崔云:“数数,迫促意也。”

17.绿圪孛孛



e

43/4



43/4



43/4



43/54

草木翠挺茂盛:看这个吊兰长嘞~嘞。孛,《集韵》入声勿韵敷勿

结语

古语词往往不只存在于一时一地,因此,笔者在纵向挖掘、认证、梳理邯郸方言古语词的同时,也借助当

今两部大型方言工具书——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

合编《汉语方言大词典》,横向对比了其中一些古语词在其他方言的留存情况,发现这部分古语词一般是以同

音字的形式被记录的,有些词语,语音历经演变,人们已经不能把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和记录这个词的字形相联

系,就用同音字来记录。这反过来说明这些词语的古老,这样的词在邯郸方言中保留不少,其中不乏上古词语,

比如惊心、揪心、邯郸话说“ʂuəʔ”心,这个“ʂuəʔ”,就是“透”字,《广韵》入声屋韵式竹切:“惊也。”

《方言》卷二:“宋卫南楚凡相惊曰獡,或曰透。”读音为[təuᵓ]、意义为“通过、穿过”的“透”是中古才有

的,邯郸话保存了“透”的上古音义。这么古老的词语,其他方言应该也存在,只是由于语言演变,人们已经

不知道罢了,由此可知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燕赵地方文化的挖掘,对于汉语语音史、词汇史的

研究都是极珍贵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荣

.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周祖谟.广韵校本(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

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编

.

汉语方言大词典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6]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

温美姬

.

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

[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9]章红梅.试论“打”字的语音、语义来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1]

贺巍

.

获嘉方言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1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

孙希旦

.

礼记集解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54

[15]张文轩.兰州方言的文白异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6]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俊丹)

(上接

41

页)

c.

平声麻韵弥嗟切,“苴哶,城名,在云南。”

b

音是普通话咩字音的来源,原读上声,可能因为普通话阴

平读高平调,

mie1

的发音更近似于羊叫声,故读阴平。

3

)特殊读音,有姓氏字“那”

na1

和佛教用语“南无”(来自梵语

namas

的音译)之“南”

na1

两字,

一个音节。

五、学习音韵学有助于做好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工作

在确定和规范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时,一项重要的审音依据是异读字音的古音来源和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如“波”字,北京话既可读

bo1

,又可读

po1

,口语里可以自由换读,“波浪”又读

po1lang4

,但是一般

字典、词典里,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源》等辞书“波”只收

bo1

,不收

po1

。因为“波”读

bo1

,来自《广韵》博禾切,这个反切的声母本来就不送气,今读

b

,符合音变规律。

普通话有不少异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都有语音根据。如“龟”字,《现代汉语词典》有

3

读音:(

1

gui1

乌龟,龟甲;(

2

jun1

龟裂,同“皲裂”;(

3

qiu1

龟兹,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以上

3

个读音都有特定的古音来源。《集韵》龟字就有三个读音,正跟以上的读音一一对应:(

1

)居逵切,

乌龟;(

2

)俱伦切,“手冻坼也。”(

3

)祛尤切,龟兹,西域国名。

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龟字的三个音义来源,就不会把“龟裂”读成“

gui1lie4

”,把“龟兹”读成“

gui1ci2

或“

gui1zi1

”了。请注意:“兹”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两个读音:

zi1

ci2

,分别来自《广韵》子之切和疾之

切:兹字子之切义为“此也。又姓。”与孳、孜、滋等字同音;兹字疾之切义为“龟兹,国名。龟音丘。”跟

慈、磁等字同音。

此外,音韵学跟方言学和汉藏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方言音韵学是方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音韵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汉藏语历史比较语言学则是建立在汉语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限于

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参考文献:

[1]

周祖谟

.

魏晋音与齐梁音

[C]//

周祖谟

.

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2]

郭锡良,等

.

古代汉语(中)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3]

王力

.

诗经韵读

[M]//

王力

.

王力文集:第

6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4]

张渭毅

.

怎样把古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

[J].

邯郸学院学报,

2012(3).

[5]

王力

.

中国语言学史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6]

唐作藩

.

《校订五音集韵》序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7]

吕叔湘

.

吕叔湘语文论集

[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8]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语言学名词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9]

何九盈

.

古汉语音韵学述要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10]

王力

.

语言与文学

[M]//

王力

.

王力文集:第

19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11]

钟明立

.

汉字例外音变研究

[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2]

陈刚

.

今不读去声的古次浊音入声字

[C]//

山东省语言学会

.

语海新探(第二辑)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13]

张渭毅,于昕

.

《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的探究与校理

——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异读字研究之一

[C]//

文献语言学(第三辑)

.

京:中华书局,

2016.

(责任编辑:李俊丹)

55

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9: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90848300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pdf

标签:邯郸   集韵   入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