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观课报告)
《源氏语物》中光源氏的“恋母情结”
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佳作,它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典范,
也是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章回体小说。《源氏物语》长达54卷,近百万字,描写了平安王朝时
期以被降为臣级的光源氏为中心的源氏家族繁荣,没落的历史。
作品的主人公光源氏有着完美无缺的主角光环,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其中光源氏风流
倜傥,与众多优秀女子风花雪月的一次次情缘构成了全书的很大比重。细读中不难发现,光
源氏在选择中意的女性时表现出一种固定模式似的“情结”,即以他少年时爱慕的藤壶女御
为模板进行选择,有意无意的将自己中意的女性跟藤壶女御作比较。光源氏这种“情结”仿
佛根深蒂固于自己的内心,有形又无形影响着光源氏的思想、性格。光源氏这种“情结”可
以说是恋母的一种表现。整部作品中光源氏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恋母,而是被恋母这种情结
影响着。正是因为这种“恋母情结”的存在推动着书中光源氏的一次又一次的情缘,影响着
光源氏的个人生活和情感。
弗洛伊德在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
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这样类似的情感被称为“恋母情结”,
这种情节最早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又称“俄狄浦斯情节”或“伊底帕斯情节”。
现代人认为,有恋母情节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这一点映射在光源氏对于众女子爱情
的索取上,再合适不过。再进一步分析,恋母情结可归结为男性因从小母爱缺失(一般在童
年或幼年)而形成的一种情结。有恋母情结的男性成年后,内心仍怀有对母性关爱的强烈需
求和极度依恋。表现于疯狂的追求很多异性,但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而仅仅出于对母亲
或母性的渴望,并在得到异性后很快对这个异性失去兴趣,随即抛弃。但对于异性的追求永
远不会停止。而在他内心深处真正爱的人,却是自己的母亲或是记忆中一个与母亲最相似的
人。以上对于恋母情结的解释似乎全部适用于光源氏对于部分女性追求过程中的心态与情
结。故以此为题,进一步分析源氏的“恋母情结”。
一、埋下“恋母情结”的种子
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情爱欲求阻滞于恋母情结的成年男子,总
在寻找一个能替代其母亲形象的女人。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这类男子的初恋,是对
一个年龄较大的成熟女子的一往情深。书中光源氏也不例外,因为幼年丧母的原因寻找着类
似于自己母亲的,年龄大于自己的女性,然而藤壶已是光源氏的继母,对于年纪尚幼的光源
氏显然具备了成熟女性的母性魅力,自然而然的,光源氏将自己初萌的情感对象投与了藤壶
女御。
光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是天皇极其喜爱的一位宠妃。虽然桐壶更衣地位低下,却蒙皇上
厚爱,这样的宠爱招致其他皇后妃子的嫉妒,桐壶更衣最终忧郁而死,留下一子,就是本书
主人公光源氏,号称“光华公子”。桐壶更衣去世时,光源氏年仅三岁。书中有一段对于源
氏和母亲死别的描写:“小皇子年幼无知,看众宫女哭哭啼啼,父皇流泪不绝,童心只觉得
奇怪。”读罢此句,紫式部在此用“奇怪”一词来形容年幼的光源氏的心理,这表明在他
的心里,一定不相信母亲会死去,年幼的光源氏也许并不知道死亡的概念,所以可以说桐壶
更衣仍旧活在他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源氏一点点地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割断同母亲
的情感,与此同时,光源氏在心里始终保持着那失去了对象的影子,即生母桐壶更衣。在源
氏今后的岁月中,有两三次浮现了母亲的身影,可见其生母桐壶更衣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
的。根据爱情心理学家分析,容貌对爱情有重大影响,容貌是择偶中的一项判定条件。相对
于光源氏这一点更为重要,这样对于容貌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几个女人与光源氏
的情感纠葛。关于桐壶更衣的容貌,作者紫式部运用侧面描写,将其与杨贵妃作了比较。书
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人对这件事渐渐忧虑起来,有人甚至于杞人忧天地拿唐朝变乱的不
吉利的事实来相比,又举出唐玄宗因迷恋杨贵妃,险些亡国的例子来议论着。”这句话说得
是皇上对于桐壶的宠爱招惹了他人的嫉妒之心,这样看来这位桐壶更衣真的是妖媚温柔之
姿。桐壶更衣的早丧,使光源氏充满了对母爱的渴望,儿童年幼时期更需要人的宠爱与呵护,
然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此光源氏心中暗暗埋藏了一颗“恋母情结”的种子。
在“恋母情结”中恋母作为这种心理的特定指代,将光源氏心理的这种情结总结定义。
而“情结”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问题。它主要描述一种感觉和观念。这些感觉和观念相互关
联,是从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产生出来。在光源氏身上,幼年丧母成为了这种重
大伤害。在过去曾受到某一件事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伤害,打得使他潜抑了它,把它埋
进无意识里去。于是他像尘土从地毯下被扫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识到,但是仍残留在他的心
理上。这种伤害一旦被压抑下去,就像一块放射性金属。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害处,其实
它却能放出一种能量,影响周围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绪伤害就像是隐藏在无意识里的
金属一般这个产生自过去的伤害埋藏在人的心理,会在人的意识里固著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
式上。这些观念于是变得充满著电波,并且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有"情结"的人
很少在意识上了解到他的情结的这个观念,支配他的心理到什么程度。他可能设法要对自己
和别人解释他的奇特行为与想法;但他所作的解释都是些不合逻辑的理由。同样,作品中光
源氏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恋母情结”,只是喜好与结实优秀美好的完美女性。在寻求心仪女
性的过程中,这样的情结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他的选择。
光源氏“恋母情结”的形成,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光源氏日后的情感生活中,“恋
母情结”首先体现在了藤壶女御身上,光源氏与藤壶的接近是必然的,这中必然为光源氏的
“恋母情结”埋下了种子。
二、光源氏“恋母情结”的表现
光源氏的“恋母情结”在其成年后越发鲜明,在光源氏寻找梦中情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这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存在前提,即以光源氏的母亲作为衡
量心仪女性的标准。与自己母亲有些许相似的女子报以真情,因为相似所以认同。对于品德
高尚,容貌姣好却未能与梦中情人有些许相同之处的女子,光源氏将其作为寻找过程中的互
补情感对待,不曾疏忽。正因为他的“恋母情结”,使得光源氏的每段情感都是真心实意,
对于每位女性都无微不至。这种相似性和互补性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位女性身上。
上文提到,光源氏之母铜壶更衣在其三岁时便离开了人世,皇上对于铜壶更衣的思恋之
情全部投身于源氏公子身上。皇上由于铜壶更衣的死,倍感失落,悲伤度日。待一日听闻先
帝第四是女容貌姣好,人人夸艳,且这位四公主长得酷似已故的铜壶娘娘,实为倾国倾城之
貌,于是皇上传唤四公主进宫。入宫后,四公主住于藤壶院,便称之为藤壶女御。藤壶女御
深得皇上的喜爱,皇上渐渐地将爱情转移到藤壶女御身上。此时年幼的光源氏从典侍那里听
说自己的母亲与这位藤壶女御相貌酷似,在光源氏年幼的心里悄然埋下了爱慕的种子。源氏
公子与藤壶女御同为皇上的心头之爱,两人甚是亲近。原文中提到“皇上便常常对藤壶女御
说:‘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相貌异常肖似,他亲近你,不要认为是无礼,要对他多
怜爱才好呢。他母亲音容笑貌和你相像,自然他的音容笑貌也和你相像,你们两人作为母子,
也是相称的。’源氏公子听闻此话,童心暗自高兴。每当春花秋月,良辰美景之时,他便去
亲近藤壶女御,表现出他对藤壶女御的恋慕之情。”这里不难看出,光源氏内心对于藤壶
女御的情感,是在对母亲的尊重与爱戴当中增添了不少爱情的意味。待到源氏公子成年之后,
皇上便不准许其近身于藤壶女御,两人相见多为一席一帘之隔。此时的光源氏心中明确了自
己对于藤壶女御的爱恋,日日沉浸于相思之苦中,这样的情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后来光
源氏终于向藤壶女御表明心意,一番曲折之后,二人两情相悦,后藤壶女御为光源氏诞下一
子,即为日后的冷泉帝。
藤壶女御可以说是光源氏的初恋,初恋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用情至深,甚至会影响主人
公日后的恋爱经历,更何况他爱恋的人与自己的母亲颇为相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六到
十八岁是后俄狄浦斯阶段,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克服恋母情结,找到自己的伴侣。但光源氏三
岁丧母,在其七岁时认识藤壶女御,这样一来这份“恋母情结”的初恋必然形成。尽管这位
“年轻的继母”藤壶女御与光源氏的爱情在不少人眼里看来,实为乱伦。光源氏自身也发觉
这份爱恋是有悖于纲常伦理的,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对于藤壶女御的爱,藤壶女御,被光源
氏称为“这个人没有一点不足之处,也没有一点越伤之处,真是十全十美。”这样一个完
美无缺的女性,同时又激发出光源氏对其母亲的怀念,故此为光源氏不可避免的一段爱情。
这样的情况与上文“恋母情结”的表现情况不尽相同。光源氏爱上的是藤壶女御,以为是像
自己母亲的爱人。书中,藤壶女御十三岁入宫,此时的光源氏年仅八岁,两人年龄相差五岁
且藤壶女御之貌有肖似于光源氏的生母,再加上藤壶女御自身完美无瑕,似乎这位爱情的对
象是母亲的替身,或者可以成为光源氏心中母亲的替代品。日后光源氏潜意识里“自我”的
觉醒,内心对于继母尊敬的情感逐渐被爱慕吞噬。这样一来,光源氏由起初的对母亲的爱逐
渐转变为对情人的爱。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或许光源氏对于女性的审美评定中,或多或少
的夹杂着对于“恋母”这一因素而形成的自始至终的审美。而对于母性情感的上升再加之自
己不断追求更美好的情人,光源氏追求心仪女性的过程中似乎上面都会倾注于“恋母情结”。
或许这种情结已经成为光源氏择偶的潜在衡量了,也或许是幼年母爱的缺失,导致了光源氏
日后与不同女性的亲近交往,他不是荒淫无度,留恋情场,而是在众多女性中弥补自己缺失
的母爱,寻求情感的慰藉。这样一来光源氏与众多女子的感情也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光源氏的“恋母情结”促使了他性格上的多情与博爱,在于众多女子交往的过程中难免
相互比较,表面上看是将情人的音容相貌,品性性格相互对比,实则在光源氏潜意识里,这
些女性都统统与自己内心的完美母系女性相比较。一番比较之后输赢分明,光源氏会依照自
己的判断思考这些女性的优缺点,胜者更受宠爱,不及心中标尺的女性则多多少少收到冷淡。
光源氏的正室妻子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在光源氏12岁行冠礼之时,葵姬与光源氏公子结
为夫妻。婚后,光源氏仍旧恋慕着藤壶妃子,常常住在宫中,然而光源氏还常常东钻西营,
寻花问柳,招惹其他女人。葵姬长期被光源氏冷淡,是她忧郁而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源氏与
葵姬之间始终不能亲近,其原因就是常常萦绕在源氏心中的藤壶,其“恋母情结”是破坏他
们婚姻的决定性原因,这异样的情感使他无法过正常的婚姻生活,无法面对相敬如宾的正室
妻子。仿佛“恋母情结”成了婚姻破灭的始作俑者。这种情结对恋爱、婚姻的破坏,在劳伦
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有更直观的表现。由于主人公保罗深深地爱恋着母亲,致使他无法与
女友相爱,最后不得不分手了之。由于“恋母情结”,使得光源氏一直在寻找类似于自己母
亲的情人,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似乎藤壶女御与光源氏的恋情名不正,言不顺,于
是,光源氏就要不停的寻找真心爱人,在一段又一段感情中寻求慰藉。
在光源氏的众多情人当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子,她似乎是作者笔下最为奇幻的女子,
她身为皇太子妃十六岁入宫,二十岁守寡,人们称她六条御息所。她与光源氏之间可谓爱恨
交织。在与光源氏的交往中,六条御息所似乎并没有获得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爱情。在她的眼
中,光源氏是理想的情人,六条御息所所作出的牺牲不亚于光源氏其他情人,六条似乎日日
生活在失望,委屈,怨恨之中。光源氏与六条御息所之间的情事,被世人传为一段丑闻。不
过,撇开这些悲伤之处。六条御息所是一位举止端庄,素养良好的优秀女性。书中提到她与
光源氏的日常通信中,特别提到并赞美了六条御息所所用信纸品味高雅,字迹工整秀丽,和
歌对答流畅而深情,实为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书中虽没有过多的笔墨书写光源氏与六条御
息所相识之时的情景,不过通过仔细阅读可知,六条御息所年长于光源氏六岁,二人身份也
存在着差异。光源氏在追求这位原太子妃时,他抱着寻找母亲替代品的心理和六条相处,年
长于自身的六条御息所,触发了他内心的“恋母情结”,六条让他在童年的缺失中找回了那
种特殊的情感。书中与之类似的还有光源氏的另一位情人,宫中年长的侍女源典侍。这两位
女子在年龄上占据了光源氏散发其“恋母情结”的优势。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恋母情结导
致光源氏选择爱情的对象总是母亲的替身,他会不停的变换爱的对象,以满足他对于母亲缺
失的空虚,可以说,他在这些女性身上寻求着呵护。“越是难得,越是渴慕”的一种占有欲。
光源氏对母亲的爱慕之情固结于整个童年生活,并通过不断吸收性爱因素,而偏离了性
爱的目标。到青春期时代随着这种状况而来的是强有力的“肉欲”之情,这时光源氏在其无
意识中继续这种依恋于乱伦性质的艳欲对象,并自觉地寻找机会发泄在现实中。因此,在书
中出现了光源氏与胧月夜的偷情,与夕颜无疾而终的爱情,还有和丑女末摘花尴尬的情事以
及空蝉看似美好的情感等等此类的爱恋。这种或明或暗,或正经或乱伦的爱恋,使得光源氏
自身陷入挣扎的泥沼,似乎“恋母情结”这一病症是他建立爱情的标准,这样的情结光源氏
无法驱散。由于源氏对藤壶的恋爱有一种犯罪情结,在伦理与道义上是受谴责的,所以,他
要克服恋母情结,在其他女人身上获得爱情。这也是他自我反抗的一次努力。种种爱情的不
顺使他继续追求新的爱情,这样,光源氏找到了紫姬。但是等待他的这份情感恰恰再一次触
发了自己的“恋母情结”,成为了这种情结根深蒂固于光源氏内心的有力例证。
光源氏因身患虐病来到北山求符,与紫姬邂逅。紫姬“相貌非常可爱,眉梢流露清秀之
气,额如拂粉,披在脑后的短发俊美动人。”这样出色的相貌,当然吸引了光源氏的目光,
随后他发现这孩子相貌酷似自己倾心爱戴的藤壶女御并随后得知紫姬是藤壶女御的亲侄女,
就萌生了抚养她长大的念头,光源氏如愿以偿地将紫姬接入府中抚养,随着紫姬一天天的长
大,光源氏发现她竟越来越似自己心爱的那人。从此对紫姬的哎日益加深,光源氏愈发疼爱
紫姬。待时机成熟之时,紫姬成为光源氏的正室夫人。紫姬由光源氏按照贵族阶级的审美标
准和光源氏自身对完美女性的要求一手抚养长大,她姿色不凡,聪颖过人,多才多艺,伶俐
可爱,似乎没有半点瑕疵。光源氏对她的爱是不同于常人的。有人说,紫姬是光源氏一生的
挚爱,是陪伴他最合适的人选。光源氏年长紫姬八岁。起初他的爱建立在紫姬仅是“类藤壶”
上,由于旧情难忘而倾心于紫姬,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源氏真正爱上紫姬,而不是她作为另
一人的替身。虽说起先是一种父女关系,但源氏一直把紫姬当梦中情人的最佳替代品看待的。
紫式部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夜里,源氏公子钻进紫姬的帷屏里,他紧紧抱住这个仅
穿一件夹衫的小姑娘,自己心中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源氏公子要在天没亮之前回去,
此时他心中觉得仿佛和情人幽会一般。等她到“標梅之年(喻女子当嫁之时)”,便纳紫姬为
正夫人,并且陪伴源氏的一生,成为源氏爱情之途的伴侣。“孩童与其父母之关系在决定
他后来的性对象选择上十分重要,任何干扰都将成为他成年的性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从此以后,源氏基本上结束了寻花问柳的生活。当紫姬去世之时,源氏穿的丧服的颜色比葵
姬去世时的深,在日本,黑色之深浅,表示服丧之轻重,可见紫姬在源氏心目中的地位。当
紫姬的灵魂化为一缕青烟,源氏在凄凉中度过了晚年。可以说。 紫姬的出现让源氏对藤壶
女御的这份感情有了寄托,紫姬单单就是一个梦中情人的替代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源氏
的感情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紫姬十四岁二人成婚后光源氏开始正视紫姬作为紫姬自身的存
在, 并且真正的爱上了紫姬。当他失去了紫姬的时候, 其他的女性都显得黯然失色。 失
去紫姬的悲痛彻底摧垮了光源氏,使他内心的那种情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正常的爱情生中,就对象选择而言,仅有少许的母亲原型特征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
像是青年男子对成熟女子的偏爱,成熟女子对青年男子的吸引。
⑥
可以说是正常人很快就脱
离了对母亲的力量多附着。而这种人就不同了,由于光源氏的后俄狄浦斯情节使光源氏对母
亲的力量多附着会持续很久,甚至一直到青春期后,母亲的特征渗透到光源氏以后的对象选
择之中,所有这一切变成了极易辨认的“母亲替身”。如果说藤壶是光源氏的理想,那么紫
姬便是藤壶的替身。藤壶女御是光源氏心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可是两人的爱情并不顺利,
这使得光源氏继续寻找着“类藤壶”,而紫姬恰到好处的出现,解决了光源氏的相思之苦。
紫姬的乖巧和大度也成为了光源氏爱慕她的原因。光源氏对藤壶女御的恋慕之情只因听别人
说她与自己的生母极为相像, 亦可以说光源氏是将藤壶女御作为自己生母的替代品。而光
源氏对尚在年幼时期的紫姬一见钟情, 也许只因为她长得太相似于藤壶女御并与之有着血
缘关系。 无论光源氏后来是否是爱上了藤壶女御和紫姬,而不是将她们作为母亲的替代品,
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她们的爱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对生母桐壶更衣的爱。 换言之, 光源氏幼
年丧母, 于是便将自己的“恋母情结”转移到了相貌酷似生母的藤壶女御和紫姬身上。
因而,不论是藤壶女御或是紫姬,她们其实都是光源氏母亲的替身,相似于自己的生母。
光源氏以类似母亲的模式的人为衡量自己心仪女性的标准,不断寻找着自己心中母亲的化
身,用其他女人对他的爱作为这种情结的互补,用心爱,用灵魂爱。但光源氏决不是一个单
纯玩弄女子的好色之徒。而正是因为博爱女性,有情有义, 他才不忍伤害她们, 而
一旦真的伤害了她们, 光源氏会觉得无比悔恨。这也算是“恋母情结”中自身多愁善感的
一种表现。这一段又一段情缘证实了光源氏的“恋母情结”,也能从侧面看出光源氏是个重
情重义的君子。
三、光源氏和“恋母情结”
文中所说的“恋母情结”并不只是男孩对于母亲的爱恋。在光源氏身上,不单单是表现
出对于母亲的爱或者爱上年长的与母亲相似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光源氏的“恋母”有更
深的情感。从像自己母亲的女子到恋母的另一种境界,恋女,也就是将自身的恋母情结传接
到下一代,从而付出更加热烈的爱。,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梦中情人的
样子进行培养教育。光源氏的这种情结渗透在他生活的每一处,紫式部将这样一种古老的心
理原型渗透进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这个特性直观的映出人性的丰富,让光源氏这一形象“开
花结果”。
恋母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主题,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研究文献中,恋母情结的提出并
不是弗洛伊德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经过对早期原始人的心理作了详尽分析对比评估后得
出的结论。有了恋母情结的出现,许多人物的情感发展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许多批评家
们发现,这个概念的提出给他们分析作家作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解决了许多批评家们
以前无法解释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分析。比如像《哈姆雷特》中的王子,《丰乳肥臀》中
的金童,《雷雨》中的周平等等。通过恋母情结的解释,让一切变得通俗易懂,人物性格跃
然纸上。
另一方面,恋母情结能解释读者受到感动的秘密。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也许是是由于
观众与书中人都具有的恋母情结,才使得读者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书中人物的情感穿透纸
张渗透进了读者的心理,与读者内心潜在的情结触发共鸣,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渲染效果。这
几种解释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至少从精神和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释了光源氏的个人情感。从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和情理的解释。
四、结语
上文中逐一叙述了光源氏“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这些女性的出现,证实了光源氏“恋
母情结”的存在。在这样的情感中,光源氏从少年成长为光鲜的青年,又从青年成长为温柔
干练的中年......书中的光源氏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成长,在与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暧昧中形
成自己温文尔雅的谈吐和性情。可以说“恋母情结”促成了光源氏人物的整体性格,这种情
结影响下的光源氏对于所有人是博爱的,以大爱之心对待亲人,爱人,朋友以及周围的所有
人。这种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渗透到了他生活的每一部分。光源氏倾心于众多女性并不是因
为自身骄奢淫逸,荒淫无度,而是出于对于女性的尊重欣赏和爱护,投以自己深切的情感,
他善待每一位情人,对于子女的关爱呵护更是细致入微,对于自己的情人更是关怀备至。紫
式部笔下看似书写了一部“源氏物语”,实则也写出了当时日本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美好。
光源氏自身性格的复杂性在紫式部的塑造下清晰明朗。在全书颇费笔墨的对于光源氏爱
情的描写中,他的性情以及个人的闪光点是书中的精彩一笔。全书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
光源氏始终如一地追求着与自己母亲最为相像的女子。在紫式部笔下,光源氏的对于这些女
性的追求,大部分出于自身潜在的“恋母情结”,用这种方法弥补童年对于母爱的缺失。母
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如果“恋母情结”得不到合理的舒散,那么它将影响孩子一
生的情感经历。纵观光源氏的一生可以看出,“恋母情结”在他的感情生活中不可小视。光
源氏一生的情感生活都夹杂着这样异样的情感,他的“恋母情结”看似荒唐却在情理之中,
紫式部将其用细腻的笔触,将光源氏在情感道路上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的
情感,一场场海誓山盟的爱恋,留给读者以无限的回味。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7:0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80702175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源氏语物》中光源氏的“恋母情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源氏语物》中光源氏的“恋母情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