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句子的作用)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
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
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
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pay attention!
第 1 页
共 37 页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
《草原》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
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
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
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
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
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
动、读流利。
第 2 页
共 37 页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
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
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
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
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
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
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
流利。
第 3 页
共 37 页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
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
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
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
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第 4 页
共 37 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两句诗所描绘情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
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教学方法
1、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
想、读中感、悟生情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
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深。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
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
的掌握。
5、利用讲练的方式,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 5 页
共 37 页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呢?(风光美、人情美)
(巩固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
带新的作用。)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一)老舍先生用他的笔给我们“画”出一幅怎样的草原风景画
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
物描写草原的?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品读感悟,重点指导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两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
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
“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
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
天边。(你觉得哪个词把小丘写活了呢?小丘本不会动,作者在这里
用了一个流字,这是为什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草原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第 6 页
共 37 页
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
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
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自主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
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
课堂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
教学环节。)
(二)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加深体会草原的美,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我们
再次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同学们,此次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
2、老舍先生的感受呢?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句话能调换吗?
为什么?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4、这里除了写老舍先生的感受还写了什么东西的感受呢?骏马
和大牛会回味吗?如果牛马真的是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它们可能
会回味些什么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多好啊!那如果它们不会回味,那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骏马和大牛人格化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第 7 页
共 37 页
5、课后练习3.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
他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
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感而发。阅读是学生的个
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
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
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三、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一)总结过渡:这一段大家都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
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也通过你们的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
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继续往下
学习草原人情美部分。请同学们浏览一遍2至5自然段,概括一下课
文抓住哪几方面反映草原的人情美的?
(二)汇报交流,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其他的内容。
(三)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句子、词语表现草原的人情美呢?请
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边说边通过你的朗读表
现出来。
汇报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体会: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第 8 页
共 37 页
2、他们端上了奶茶奶豆腐,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
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
这个情节描述出来?(频频举杯)
3、理解“会心”包含着什么?
(在这环节中,实现导读与自学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读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品,读得投入,读得深入,自然就能获得深
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交流,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学习
气氛,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毫无顾忌,
实话实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体会、感受都给予鼓励和评价,让每
一个学生体验自主、自信和自身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主人公的自
豪感,教师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精彩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
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
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
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
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指的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
跟夕阳话别?这是一句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呢?(为了强调、突出
等目的,颠倒原有的语序。)举一些倒装句的例子:《珍珠鸟》的第
第 9 页
共 37 页
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话斜阳”强调了什么呢?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具体写
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不能生
搬硬套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句诗句
中,当学生理解了这句倒装句倒装的作用时,学生就比较容易作者所
要表达的意境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
在脑子中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然后充分
表达出来,所有的情感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水到渠成,充分感受到
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样?(抒情)
写事,通过写事,然后怎样?(抒情)
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蒙汉两族的友谊,
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
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草原怎么样啊?(爱)
(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
法,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的《林海》,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
第 10 页
共 37 页
法,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
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桥梁,做好课内外的
衔接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知
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只有广泛、科学地拓宽学生的阅
读面,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发展,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板书设计:
景
高歌
风光美低吟蒙汉情深何忍别
16、草原 迎客 情
人情美相见天涯碧草话斜阳
款待
联欢
事
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
《草原》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景导入,创建自由表达的氛围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片,你想说些什么?
第 11 页
共 37 页
3、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歌手
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
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
淳尽致的描绘。
二、合作学习第1段,渗透读书方法指导
1、静静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把使你产生
这种感受的句子抄出来。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静静地读是独立思考,动笔
去画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动静结合,语文学习才会活起来。)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思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
会倾听,善予归纳,这是学习者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讨论重点句子:
(设计思路:阅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
入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合作学习。)
⑴ 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
示我满心的愉悦。
⑵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大花。
⑶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
第 12 页
共 37 页
动,仿费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⑷ 体会“喧染”与“勾勒”的不同。
⑸ 教师板画小丘。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
交流的。因此,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
在读中体会意境,加上教师的板画辅助,掀起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使课堂教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
⑴ 让学生用画面形式来表现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会想些什
么?
⑵ 学生可读,可背本段文字。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协同板画,再次领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
面美,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的,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 板书:
景美
三、以浏览方式学习2~5自然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回忆读书方法并出示:
⑴ 读:
不动笔默不读书。
⑵ 交流:
学会倾听,善于归纳。
第 13 页
共 37 页
⑶ 谈:
各抒己见,资源共享。
⑷ 诵:
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设计思路:通过阶段性的小结回顾,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
目的,更有利于下一步学习的展开。)
2、采取浏览方式阅读2~5段:
思考:
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
板书:
人亲
3、找好朋友去交流: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设计思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
他们自己选择伙伴前,他们会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流,更有利于理
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4、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信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
⑴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
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
我们飞过来。
⑵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
第 14 页
共 37 页
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设计思路:此时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学生情绪完全高涨,达
到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是最值得鼓励的,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对
语言文字的热爱化为有感表的朗读,因此采取竞赛朗读的方式,鼓励
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体现了学生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
阅读过程。)
5、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盛情款待,尽情联欢,让主客忘了时
间,忘了已夕阳西下,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原走,这时,老舍先
生不由的低吟了一句诗(出示)。
⑴ 齐读:
蒙汉情得何忍别,天涯青草活斜阳。
⑵ 学生作画(蒙古包,蒙汉人·民)完成板画。问:
想像一下,夕阳西下,依依惜别,他们会说些什么?
⑶ 板书:
情浓
是啊,这一幅夕阳话别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
亲如一家的情意。
(设计思路:朗读想像以及板画的完成,掀起课堂的又一个高·潮,
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1、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 15 页
共 37 页
可以作诗,可以歌唱,可以写学习本课后的体会,可以是《草原》
写作论坛。
(设计思路:一课一得,也不可以是一课多得,让学生回顾整理,
学生会有一种课后成就感,也助于他们学习的再提高。)
2、布置自选作业:
⑴ 学习草原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⑵ 以《老舍先生,我想对您说》写一篇读后感。
⑶ 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走进草原》的主题队会。
(设计思路: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
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了作业内涵,正所谓:
课后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3、配乐《草原夜色美》,出示老舍像。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牧歌中,感谢
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qing。这
位语言大师,用他朴实、真挚的语言带给我们一篇情真意浓的优美散
文。老舍先生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话剧,希望
同学们课后更广泛地去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草原》教学设计 篇三
之四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第 16 页
共 37 页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
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
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
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
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
的可以读。
第 17 页
共 37 页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
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
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
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
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
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
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
“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
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
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
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
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
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
“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
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
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
第 18 页
共 37 页
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
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
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
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
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
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
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
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
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
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
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第 19 页
共 37 页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
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
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
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
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
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
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
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
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
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草原》教学设计 篇四
之五
佚名
第一课时
第 20 页
共 37 页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
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
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
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
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
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
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
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第 21 页
共 37 页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
第 22 页
共 37 页
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
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
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
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
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第 23 页
共 37 页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
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
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
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
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
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
第 24 页
共 37 页
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
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
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
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
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第 25 页
共 37 页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
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
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
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
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
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第 26 页
共 37 页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 篇五
之一
作者:郎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
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
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 27 页
共 37 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
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
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
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
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
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
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
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
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第 28 页
共 37 页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
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
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
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
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
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
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
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
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
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
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
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
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
第 29 页
共 37 页
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
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
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
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
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
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
第 30 页
共 37 页
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
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
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
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
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
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
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
第 31 页
共 37 页
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
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
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
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
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
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
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
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
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
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
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
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第 32 页
共 37 页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
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
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
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
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
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
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
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
第 33 页
共 37 页
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
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
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
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
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
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
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 34 页
共 37 页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
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
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
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
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
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
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
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
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
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
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
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
第 35 页
共 37 页
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
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
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
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
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
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
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
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
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
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
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
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
第 36 页
共 37 页
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第 37 页
共 37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28 00:3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57216299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