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7 23:38:4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rcvd)

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含答案)

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

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

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

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

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

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

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

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

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

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

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再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

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

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

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

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中,有很多

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

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

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

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

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

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

1

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

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

——“

大智若愚

,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

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

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

学究

,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

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

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

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

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

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

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

.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

.对我们的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

D

.中国从前的

老学究

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

.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

.社会上许多宣传

三月速成

”“

包教包会

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

.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

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

观点的一项是(

A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

.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2

4

.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到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

。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贡献

[

苏联

]

·

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

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

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

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

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

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

·

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

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

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

我爬上去。

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

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

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

·

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

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

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

……”

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

……

电线现在很滑,

另一个人补充说。

别说话!

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

·

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

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

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

3

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

……

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

……

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

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

·

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

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

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

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

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

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

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

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

—”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

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

……

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

·

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

喊道:

彼得,彼得!别摇晃

……

静静地挂着

……

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

儿!

”……

然而彼得

·

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

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

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

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

……

工作量很大

……

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

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

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

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

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4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

……

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

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

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

·

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

……

给我喝点!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

.文中

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

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

喜悦撑破了胸膛

,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

.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

贡献

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

神的高度评价。

B

.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

的艰难做铺垫。

C

.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

现场的紧张气氛。

D

.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耐人寻味。

8

.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

,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

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请结合

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

..

天下

。尝因为优,自呼曰

李天下,李天下

。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

5

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

..

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

..

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

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

臣之所以得生全者,

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

帝许之。郭崇韬曰:

陛下所与共取

..

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帝谓崇韬曰: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

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

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

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

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

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

帝失色

/

群优亦骇愕

/

新磨徐曰

/

理天下者只有一人

/

尚谁呼邪

/

帝悦

/

厚赐之

/

B

.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

帝失色

/

群优亦骇愕

/

新磨徐曰

/

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

/

呼邪

/

帝悦厚

/

赐之

/

C

.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

帝失色

/

群优亦骇愕新磨

/

徐曰

/

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

/

帝悦厚

/

赐之

/

D

.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

帝失色

/

群优亦骇愕新磨

/

徐曰

/

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

/

呼邪

/

帝悦

/

厚赐之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

B

.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士大夫的代称。

C

.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

D

.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

自己取了

李天下

的艺名。

B

.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

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

.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

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

.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

6

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人事

还是

天命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

李峤

愁客坐山隈

,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

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注释】

山隈:山的弯曲处。

裴回:徘徊。

轸:悲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独坐山间,心里充满忧思,此处

悠哉

与《关雎》中的语意相近。

B

.作者举目眺望,看到月亮从远山升起,月光皎洁,淡云笼罩,月晕朦胧。

C

.诗的六七两联运用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手法,营造山间闲适宁静的氛围。

D

.全诗描写山野月夜景色,抒发对友人思念之情,语言流畅,且富含情韵。

16

.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前四句

“‘

意俱见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赤壁赋》中以

全的风姿。

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

2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蜀后主进言: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

所不同;对于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

,不应该有

,来显示国君的公正严明。

3

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

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

,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产自宋建州建安县。建盏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整体造型

______

,胎

骨厚重,口大腹深、边薄底厚。因建盏有活水效果,以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

______

、甘润顺滑、茶性十

足、韵深味浓。

宋代建盏的出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对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

术,是成为根本驱动建盏发展的原因。范仲淹在斗茶中写下一诗曰: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无论是黄金的飞扬还是绿色的尘沫,带出的都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

搭配上建盏不一样的纹路与花样,把诗人潇洒肆意的精神境界

______

出来。

一盏一世界,斑斓的纹路带着层层叠叠的美感,带出了建盏的身影,也

______

出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诗句还是建盏,都是人的心情承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意象是(

A

.古朴

B

.古朴

C

.简朴

D

.简朴

浑然一体

水乳交融

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描绘

描摹

描摹

描绘

映射

折射

映射

折射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朱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C

.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8

19

一叶一世界,一盏一乾坤。以下是建阳水吉镇

建盏小镇

”logo

征集比赛的一份投稿,请结合以上语段,

logo

中图形部分的创意加以评说,

60

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发现荷花生长在污泥中,荷叶却能保持清洁。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在荷叶表

面,分布着大量微米级的乳突,每一个乳突上又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的细枝状结构。这些乳突和突起在荷叶

表面汇聚成一个挨一个隆起的

小山包

。(

多,因此

)水滴的最小直径为

1—2

毫米,比荷叶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

被空气层阻隔,只能同叶面上

小山包

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并不能真正浸润叶面。

。这种自洁叶面的现象被称水滴在自身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体,水球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

荷叶效应

但与

荷叶效应

不同,玫瑰花瓣上的小水珠

。科学家发现,玫瑰花瓣表面由微米尺度的乳突

组成,而在乳突的尖端则是许多纳米尺度的折叠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导致玫瑰花瓣高黏附特性的关键因

素。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使得

小山包

之间充满空气。

B

小山包

之间充满空气,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

C

小山包

之间充满空气,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就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D

.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在

小山包

之间形成。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艺术体操队从国宝

莫高窟第

220

的壁画中汲取灵感,将敦煌元素融进艺术体操,经过不懈努力,

创演作品《飞天乐舞》,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并深受好评。赛后,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特别邀请中国艺

术体操队做线上的全球分享。

事后,教练孙丹说:

我真是感觉国家强大了,能够做我们坚实的后盾。我们起初在赛场上都是想去迎

合别人,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做自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敢

创作,敢拿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

9

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23:3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53922174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六(含答案).pdf

标签:建盏   问题   认识   客观   下列   电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