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3-27 22:55: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战胜自己作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相关推荐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13篇)

《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体现了梁启超独

特的教子良方。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1

梁启超一生有两个夫人,李慧仙和王桂荃。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

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

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

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

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

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三子,因病早殇。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个个能成才,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耳

提面命息息相关,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玑,饱蘸慈父之爱和

人生指导。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样的表达

在家书中随处可见,身为父亲,梁启超当然希望他们个个成才。但在

孩子们的健康和学习中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说:"汝必须顺承我

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

汝病也。"我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抱有这个观念,"身健则心灵,心

灵则易悟。"学好习的前提是有个健康的身体。身心健康,是我教育孩

子的初心,在一路前行中,不忘初心。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很喜欢梁任公

的这句话,自己喜欢的,就想去做,而且能做的更好。

他不仅是位慈父也是位严父。他关爱呵护子女,也对其严格要求。

他教育孩子们对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忧伤憔悴是最容易消磨人

的意志。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可言。自

己要天天满带正能量,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有个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处忧患最是人生之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梁启超深知

读古籍的重要性,要孩子们读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荀子。温

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词。尤于其中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可益神智,

且助文采也,益善。这些国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是经典所在,在

哪个年代都适用,孩子马上上初中,古文会学很多,适当引导孩子多

读。

梁启超对思成说:"做学问不要专于一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业之

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乃至堕落根源,做学问要保持无所谓的精神。

曾国藩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

甚?着急他坐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

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

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盼望孩子们都能

应用这点精神。种种道理就是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书信中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梁启超就像一位勤恳的园丁,辛勤耕耘,浇灌心血,最终收获丰

硕果实,子女个个成才,故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和家风家教是留给后人

的宝贵财富。

民国时期,梁任公能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和他自己的自

身修养有很大关系,好一个"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要告诫我们,

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们

仅仅憧憬美好未来,而不肯努力耕耘当下,这必然只能是空想。自己

教育孩子就要做好自己,以身做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自然就

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

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

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

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

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

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

思。

为教育即将步入大学学习的孩子,我将该书摘抄部分交由孩子录

入电脑,以便记录,深层含义为使其在逐字录入的过程中起到学习教

育之效果。也感谢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获,对今后的求

学之路有益处。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3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

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

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

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

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

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

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

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

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

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

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

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

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

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

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

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4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

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

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

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

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

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

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

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

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

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

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

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

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

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

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

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

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

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

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

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

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

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

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

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

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

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

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

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

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

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

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

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5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

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

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

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

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

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

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

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

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

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

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

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

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

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

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

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

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

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

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

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

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

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

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

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

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

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

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

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

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

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

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

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

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

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6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

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

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

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

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

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

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

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

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

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

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

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

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

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

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

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

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

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还需要找工作吗?

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

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

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

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

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

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

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

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

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

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

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

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

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

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

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

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

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

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

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

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

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7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嘘寒问暖之语或许没有常挂嘴边,但

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关爱流于点滴。

梁先生的家书中,他有时扮演慈父角色,为子女人生之路的规划

起引导作用;有时候似乎也是位慈母,对子女诸多宠溺,宠溺之间不

乏告诫,慎言慎行,人贵自立,人贵自省,人贵自知;有时候宛如兄

长,呵护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又好似孩童,对子女们撒娇。撒欢、

逗笑、关爱、或宽言鼓励,或敞开心扉,梁先生的真性情,很难想像

到他是一个生活在思想禁锢,长辫宽袍,三寸金莲的封建时代,思想

穿越百年灰色中国,以身作则,做年轻人人格的典范,也让我们读到

了别样的梁启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之心长存,当取外国之知识

报国,当取外国之思想报国,当取爱国之先进报国。梁先生希望子女

不管在国外多有成就,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报效国家,即使这

个国家还在经历苦难的成长,即使这个国家还是沉睡的狮子,吾之国,

吾之家,以吾赤诚之心相报。他还希望子女于苦难中磨练成才,当自

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治学之路不可不严谨,“汝求学不可

太急”,“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关怀之中

透着严厉。精于术业,也许生活中会少些乐趣,但是知识和专业不仅

仅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上,交友取益,读书取益,生活中亦有颇多可学

习的地方。

当孩子求学治学碰壁时不断的鼓励和劝慰,知识不是死的,不是

几门考试、几张卷子,几本文凭,学问也是灵活的,不拘泥于眼前的

小磨难和小挫折,不消沉,不堕落,不灰心。一个人若是在束缚的环

境中消磨意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哲子女之道,似双手托着奋起的雏鹰,自由飞翔,偶有训诫,皆

语重心长,一代大家,“智、德、仁”的典范。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8

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

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

少。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

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

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

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

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

才经济莫过于此。”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

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而对于梁思成

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

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

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

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

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

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

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

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

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

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

一厌倦即退步矣。”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

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能巧之人,习

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因此,

做学问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础不牢、根基不稳,花拳绣腿、弄巧

成拙。梁启超还讲,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循环交互着用去,有的知识要一天一天慢慢积累,像是炖一锅好汤,

有的知识则要集中精力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像是爆炒一盘好菜。这种

精准把握学习火候,懂得快慢结合的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学习研究

都是很有益处的。

感情不节制,便会自投苦恼的罗网

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为徐志摩证婚的情形,徐

志摩的妻子才与前夫离婚就迅速跟徐志摩结婚,他本来不想去,无奈

胡适之、张彭春两位朋友苦苦求情,但他也毫不客气,不留一点情面,

“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

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在他看来,“青年为感情冲

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

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发此感慨,一是表达他对徐志摩结婚一事的

抗议,二是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如此冲动,自投苦恼。彼时,梁思

成与林徽因同在美国,梁启超在信中也频频叮咛二人互相照顾,在林

徽因的父亲林觉民被袭逝世后,他赶紧给梁思成去信,“徽因造此惨

痛,唯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

慰他”,而在金钱方面,他从来都是大度的,在询问梁思成的预算时,

会特意提醒,将林徽因的一并计算在内。可见,他对儿子感情生活的

重视和殷殷期待。

在梁启超的观念中,“人需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实行创造新

家庭”,他本来也不是一个“催婚”的人。林徽因的父亲出现变故之

后,梁启超更多地为林徽因着想,便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把责任承担起

来,甚至提出了让儿子换一个更容易谋生的专业,成婚之后,也能负

担起一家老小,“但现在的情形,思成结婚后不能不迎养徽因之母,

立刻便须自立门户,这便困难多了。我从前希望他学都市设计,只怕

缓不济急,他毕业后转学建筑工程,何如?”其对林家的情谊可见一

斑,梁思成听从了他的建议,研习建筑学,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立了

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

梁启超自认为是一个“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生活内容异常

丰富,这让他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在他看来,人要有多种

趣味,要烂漫向荣,“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

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他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便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对于梁思成,梁启超有些担忧,“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怕你

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

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在学问上,他建议梁思成对

于文学、人文科学,要“多用点工夫”。在社交上,他也建议梁思成,

交友取益,也要方面稍多,这样才能交换更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拓

展自己的视野。梁启超认为,如果梁思成守着太专的学问,“将来也

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

也削减不少了。”意思是,你自己的学识和生活不够丰富,连你老爸

谈话的节奏都跟不上了。梁启超生怕梁思成会变成钻进一门学问的呆

子,“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

我就心满意足了。”

像上面这样亲切风趣的语言在他的文字中并不鲜见,他催促梁思

成“你看了这信,意见如何,无论校课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

长的信,令我安心。”他十分珍视与子女互动,甚至会嗔怪在欧洲旅

行的梁思成,“你来信终是太少了,老人爱怜儿女,在养病中以得你

们的信为最大乐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将所历者随时告我(明信片也

好)”,读起来颇有些可怜祈求的意味,却是一个父亲对子女最深切

的牵挂,最随意却最浓情的表达。只可惜,这样一个有趣的父亲,被

北京协和医院“孟浪”的医生错误地割掉了一颗肾,这便是轰动一时

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大度的梁启超还公开为协和医院辩

护,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

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不

到三年,与世长辞。

梁启超的家书虽然不是浸透生活的散文诗,却充满了诗一样的父

子柔情,虽然不是韵律整齐的歌曲,却如酒后哼出的小调,百转千回、

别有风味。我读完之后,都有一种赶紧提笔给自己女儿写封信的冲动

了,哈哈。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9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

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九子皆才俊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

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

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

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

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

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

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

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

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

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

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

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

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

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

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

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

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

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

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

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

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

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

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

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

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

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

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

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

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

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10

昨日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老严以前买的书《梁启超家书》,随手翻

了几页,却被梁启超那种对孩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爱所深深吸引,拜

读之后,感慨颇多。梁启超先生,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名满天下,然而作为一位父亲,他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他时而称呼

他的孩子们为“宝贝,乖乖”,撒娇卖萌,尽情挥洒他的爱与思念,

时而认真地和他的子女们谈论家国天下,谈论民族大义,进行道德培

养,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们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时候,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你并不能理解和体

会其中的好处,或者理解地很肤浅,不明其深意。然而当我们经历了

世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再碰到一本好书,你会觉得,这书中的道

理,为什么我知道的那么晚,而如今读来,是如此熨帖我心。我们经

常和知娴谈论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当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想

法。我喜欢在读到好的文章和书的时候,在三人都闲暇的时候拿来读

一下,而往往和我产生共鸣的只有老严,我知道,她还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娴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

的每一个抉择时,我都能给她力量,给她我最中肯的参考意见。这应

该是每一个母亲的心理。然而我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我知道,

很多弯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会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确定能

陪她走到哪里。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读到好书的时候,替她记下一笔,

写点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把我的反思写下来,记在这里,

现在她未必懂,将来或许她可以翻出来看看,等我们可以对某件事情

产生共情的时候,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探讨一下。或许,这也会

是我对她的爱的纪念和传递。

今天,读《梁启超家书》,真的如书中所说,每一封信里,都透

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

其强大的磁场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给知娴写信的冲

动。我是那个时时监督她学习,管理她生活的执行者,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矛盾不断,相爱相杀。我反思在作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

小,在她那里,我只是一个母亲,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

望我能学到《梁启超家书》精髓的万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

正和我们朝夕相处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们

的相处和离别中学会写信,传递我那滚烫的爱女之心,虽然不能像梁

启超先生那样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给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温暖

和自信。

摘抄我喜欢的梁启超先生的家书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

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

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

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梁启超致梁思成书

(背景:林徽因父亲亡故,梁启超先生写信给梁思成,劝解林徽因鼓

起勇气,发挥天才,完成学业,不要沉迷于伤痛。)

2)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

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

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

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

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

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励者,惧不能

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

危,算什么呢?你还是要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

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

生怕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

的特征,我听见倒欢喜极了。中国先辈们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

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遍发生许多刺激,

去去波士顿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于“海若”,若和自

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更不及万分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

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

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今在学校中

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

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

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

一厌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

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

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

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这段读来太爱,摘抄了一大段,梁思成这样的大师,在青年时期

也有迷茫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局方寸之内,经年累月学基础画工,出

游波士顿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不免对自己当时的境地感到

怀疑。而梁启超先生这一段书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

开阔的胸怀,切身的体会,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建筑历史学

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著有《中国建

筑史》。而他的成长离不开这样一位视野宽广,格局宏达的父亲的密

切影响。

转到目前的知娴的学习,我们经常形容十年寒窗,随着年级的提

高,学习强度也越来越大,在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网络,游戏,闲

书,对他们的诱惑越来越多。诱惑越大,对于学习的疲倦感也越来越

强。但是我依然认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争的。“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我们可以不用想我们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抉择,但

是现在的每一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语数英,还是史地生,

你学进去的每一点知识,都会积聚在你的精神内核中,你学的每一段

历史,都是我们的前生,你了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地球,你学

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和生物界的循环和繁衍,这些点

点滴滴,都会帮助你的精神内核在某一刻达到质变,你会变的更加睿

智,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宽广。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会使你将来成

为一个更加自信、得体、美好的自己。

3)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

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

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

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

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

学业上之熏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

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

正比。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

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

梁启超先生给子女的家书里,随处可见真知灼见,真是让人爱不

释手,我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遇见这样的长辈,但是读读他的

信,他们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上学,择业,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

跃然纸上。如果我们能读进去,有思考,益处会很多。这也是他们留

给几十年后的我们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渺小如尘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

所历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鲜活而厚重的,需要我们常做思考、调整,我

们需要不断地跳脱开,审视自己的内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要

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11

这本家书的内容都是梁启超给儿女们写的信,既让爸爸妈妈知道

了梁启超对儿女们的优秀教育良方,也让我们知道了古文的有趣。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梁启超在民国十二年五月八日给思顺的家书。

讲的是思成和思永跟梁启超进城,跟他二叔过生日和五七国耻纪念。

中午。思成和思永同坐菲律宾带来的汽车出门,可是却被一辆大汽车

横撞过来,两个人都受了伤,思永脸全是血,但也回来给家里报信,

等到曹五背思成回到家,发现他脸完全没有血色了,但还是忍着痛安

慰了全家人。到了医院思成左腿断了,腹部以上没受伤。思永只是嘴

巴碰裂了不能吃东西,于是,思成在思永面前大口大口的吃东西,特

让思永看着生气,而思永确在思成面前手舞足蹈让思成生气,这两个

淘气精既使受了伤也不忘的淘气。

从中,我体会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和梁启超对儿女们投

入了心血和精力。既使出门在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都会对儿女们了

解家里的情况,有趣的和特殊的事情,也会跟家里人说说自己(梁启

超)在外的生活和身体的状况。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12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

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

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

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

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

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

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

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

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

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

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

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

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

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

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

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

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

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

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

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

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

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

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

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

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

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

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

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

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

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

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

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

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

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

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

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

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篇13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

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

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

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

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

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

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

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

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

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

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

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

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

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

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

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

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

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

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

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

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

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

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

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

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

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

“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

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

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

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

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

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

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

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

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

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

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

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

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

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

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

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22:5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5131060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子女   孩子   家书   生活   中国   学习   教育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