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发票丢失证明模板)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导读
:本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
林颐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
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
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
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
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
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
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
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
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
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
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
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
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
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
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
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
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
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
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
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
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
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
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
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
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
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
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
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
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
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
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
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二)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
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
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
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
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
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
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
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
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
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
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
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
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
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
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
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
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
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
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
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
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
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
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
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
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
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
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
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
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
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
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
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
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
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
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
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
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
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
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
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
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
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
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
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
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
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
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
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
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
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
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
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
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
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
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
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
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
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
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
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
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
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
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
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
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
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
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
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
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
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22:5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51285608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梁启超家书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梁启超家书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