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草地拼音)
沩山的传说
沩山来历
相传舜晚年到南方巡视,久久不回,深深牵动着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和掌上明珠
——小女儿妫。她们商议后就启程来南方寻找。娥皇、女英登上九嶷山俯看湘南,她们把
思念的泪水洒到湘江边的竹子上,把竹子染成了斑竹。妫和娥皇、女英分了手,独自一人
在四处寻觅。妫走着走着,看见一片群山,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人们也怡然自乐。妫看
到一位年轻男子,长得很是英俊,心生爱慕,就和这位帅哥私订终身,并留在山上,结婚
生子了。因为妫的下嫁,这座山就叫做了妫山。后来就有人误把妫写成了沩,从此,以讹
传讹,就成了“沩山”。
大沩凌云:
大沩山,绵亘逶迤,突兀奇峰。平均海拔800多米,方圆70多公里,为宁乡众山之
岳,是宁乡、安化、桃江三县的天然分界线。因山高林密,云蒸雾绕,气势磅薄,故有大
沩凌云之誉。大沩山上有唐代兴建的佛教古刹密印寺,寺中有万佛殿,气势宏伟、金碧辉
煌。山中有唐代大诗僧齐己的故居齐己庵,还有裴休墓、仙人视、芦花瀑布、来木井、白
果含檀等名胜。前清举人周在武有诗题《大沩凌云》:“大消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
不改,云飞东复西。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
御香亭
沩江村御香亭组境内一小山头上原有一座古亭,双层八角飞檐建造,庄严肃穆,气派
非凡,正门直悬“御香亭”匾额,亭内陈设齐整,长年香烟缭绕,亭前石凳、石桌、石椅
摆设有序。亭外绿树簇拥,环境优美。传说这是专为唐昭宗皇帝进御香而建的。相传昭宗
皇帝南巡时曾率皇妃、公主、大臣、太监、随从人等,来到沩山,众僧侣在亭前跪地接驾,
三呼“万岁”,皇帝一行进过御香,在方丈陪同下游览观赏寺院,一时龙心大悦,遂赏赐资
财,又赐方丈袈裟,才返驾还朝。自此,御香亭设专人看管,年年修缮,至1967年还屹
立在密印寺前。清代法号为不缺的高僧题《御香亭》诗曰:
乱云长假篆齐房,草木无名尚可香。
亭子百千年内事,月留法簌咏恩光。
芦花瀑布
九折仑北坡芦竹坪芦花村地域,是沩水发源地,这里山峦险峻,陡壁悬崖。从深山沟
壑汇集的小溪绕过山崖,跳荡前行,然后从悬崖倾泻而下,七八丈高,形成“芦花瀑布”。
瀑布如芦絮纷飞,落下后又静静流去,因而又有“芦花水”之称。明代乡贤陶汝鼒从密印
寺到此游观,有如下描述:“沿溪深入,两岩夹畦,半道即闻瀑声。至岩处,石壁矗立,草
树茸蒙,度岩之虚邃处,可坐十数人……瀑布自高而下,前挂晶帘,倾流到渊,作大朵昙花
散落……溅雪飞霆,声撼林谷,断人语笑。” 芦花瀑布不但很美,而且水质奇特,取这里的
水制作豆腐,特别细嫩,独具风味;用来酿酒,酒质淳香可口;用来洗澡、洗脸,皮肤细
腻润滑。
香严崖
香严崖在今沩山密印寺斜对面,因唐代高僧香严在此建庐修炼静养而得名。香严崖山
势险峻,绝壁凌空,其中一块巨石形似悬钟,民间又称这里为“悬钟吊鼓”,旧县志上称此
处“石若悬钟,高数十丈,又名香严崖,崖寺虚空,砰湃之声振动山谷”。
香严崖为历代僧尼信士、文人墨客好游之地。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曾游览至此,留
下的诗句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不今不古不朝昏,只与南山与白云。
我既无声亦无相,众生望此不闻闻。
明末尚书李腾芳偕陶汝鼒游沩山,特到此探觅遗踪。现茅庵虽毁,但悬崖峭壁景色依
然。
清代高僧节策赞香严崖诗曰:
五云深处散天花,光沸层岩集落霞。
击竹无声人大定,薜绿风里辨袈裟。
仙朝供
沩山九折仑山顶有一巨石,酷似巨人端坐,其石前不远处有一小圆石,恰似一碗斋饭,
人们称这对一大一小的石头为“仙女朝供”。
相传当年修密印寺时,由于工程浩大,每天有1000人做事,但每到饭桌上一点数,
总只有999人。当时虽然有人知道,但也不很在意。寺院竣工后,东边斋堂顶上忽有七八
片小瓦片飘落,工匠们忙去覆盖好,但接着又听西边禅房跌落了几片小瓦或掉下一点檐板,
工匠只好又去维修。以后,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众人都深为疑惑。
一日,天空中突然飘下一张黄纸,写有字迹,狂草如符,细细辩认,却是“沩山和尚
不待饭,修起东头西边烂”。这时众人方才想起,当时没有来吃饭的竟是一位仙人,方才知
道是得罪了仙人,在故意玩些恶作剧,然而追悔莫及了。以后数百年,密印寺总是补了这
头烂那头,补好那头烂了这头,修修补补,没完没了。到了宋代,寺院众僧曾为此跪拜三
天,求佛爷给予解难。
一个雷电交加、风狂雨急的晚上,九折仑顶上突然长出石人石斋饭的两个奇石。随之,
寺院住持做了一梦,梦中有土地神告诉他:那是金甲仙人奉佛祖之命,借助风神雨师的神
力,从昆仑山上赶来的仙女石和石斋饭,永远代替和尚在寺门前打供饭侍候那位神人,以
补偿当日“沩山和尚不待饭”之过。之后,寺院“补了东头西头烂”的情况也就不再有了。
来木井传奇
修建沩山密印寺时需要大量木材,即是把沩山上的大树全部伐完,恐也无济于事,寺
院为此十分担心,深恐外购木材一时难以接济。
相传有一天,寺院忽然来了一位苦头陀,毛遂自荐地要为寺院建设排忧解难。寺院方
面自然十分欣喜,即派慧同小头陀跟随前往。
小头陀跟随苦头陀出得寺院四处察看,忽然坐了下来休息闲聊,并不做些什么,一直
捱到深夜,就在外面瞌睡。时过三更,苦头陀将小头陀唤醒,用布蒙其双眼,叮嘱一番,
便挟持小头陀腾空而起。小头陀顿觉身轻如燕,两耳生风。直到第二天拂晓降落于四川嘉
陵江畔一座大庄院之前。两人进得庄来,只见一家人啼哭不已。原来财主独生女儿身患恶
疾,四方求医均无效果,且病情日益严重,时下已是奄奄一息了。苦头陀安慰财主道:“此
病不难,老夫只一杯水即可治愈!”财主当即叩头拜谢。苦头陀斟一碗水,闭上双目作些法
术,然后给财主小女服下,不久果然小女儿就呼喊饥饿了。
小女治愈后,苦头陀对财主说:“我特来此处有事相求哩!”于是便将为寺院化缘募集
木材一事说了。
财主原来有点小气,但念在其对女儿的救命之恩上,便答应将自己山中断了尖的树木
相送。苦头陀听罢,微微一笑,算是默认。这天晚上,忽然刮起龙卷风,不到一个时辰,
嘉陵江畔的树尖都吹断了。财主见了,只得暗暗叫苦,但一言既出,也就不好反悔。苦头
陀请人将伐下的树木丢下河中,慧同见树木被水冲走,急得直跳,但苦头陀却道:“不要紧
的,不日即到沩山。”
第七天清晨,苦头陀将慧同送回密印寺,慧同便将所历之事一一禀明师父。苦头陀领
着灵祐及众僧来到寺前一口井旁,果然木料从井底冒了上来,众人急忙将木料捞起,接着
又有一根流出,就这样源源不断,无有穷尽。直到密印寺全部完工,都道树木已够,才不
再去捞,才有最后一根木材一直夹在井中。如今这根木材看得见,摸得着,却就是出不来。
后人称这井为来木井,或神木井。
狮子崖、象王峰和禅衣岭的来历
沩江村一带有三座高山,一座貌若雄狮,一座好似大象,还有一座恰如一领禅衣高挂,
被当地人唤作狮子崖、象王峰和禅衣岭。
相传大唐朝咸通年间,这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人们常常提心吊
胆,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山民们和寺院僧众急得天天焚香秉烛,求拜苍天保佑。
高居天庭的玉皇大帝闻到人间香火,听得人们的诉说,遣人一查,得知原是地府孽龙
作怪,便令李靖天王邀如来佛祖,设法为沩山僧俗解难。李靖领旨,立即令神狮前往,神
狮出发前与好友象王告辞。神狮和象王本是莫逆之交,二人想起此一别却是天上人间,以
后很难相会了,二人依依不舍,相待一些时候,神狮深觉皇命在身,不敢久留,便要告辞
下凡,这时象王忽然果断决定和神狮一道下凡,二人同往沩山,一来相助神狮一臂之力,
二来互相有个照应,不再有离别之愁。神狮和象王一同来向玉帝请旨,玉帝嘉奖象王,欣
然应允。
这样,李天王带上如来佛镇压妖孽的灵符,率狮、象二神腾云驾雾就来到了沩山,将
二神安置在离密印寺仅几里的地方,贴上灵符,就镇住了妖孽。从此以后,沩山就平静下
来,不再有动摇颠簸之忧了。同时,玉帝还知道沩山山高气温低,而大象十分畏寒,特赏
赐禅衣一领,让它为大象遮挡风寒,这样就形成了狮子崖、象王峰和禅衣岭三座高峰。
仙人桥的故事
从沩山沿河东北而下,由八角溪,经百叶坡过月山,其间有10多公里的峡谷,中间
重峦迭嶂,间或奇峰突起。穿山绕岭的沩水在谷底弯弯曲曲地蜿蜒向外流去。在这一峡谷
中的沩溪村境内有一奇观:在陡峭的山崖上,有两块巨石对峙矗立,宽约八尺,高达丈余,
一块大石板横卧于两块巨石顶端,构成一座天桥,远看险峻无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仙
人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天桥顶上就常有萤光闪动,还隐隐约约
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夜行的人们听到和看到这些情景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
了周围的村落屋场,大家都深感疑惑。
有几个胆大好奇的青年人想探个究竟,就相约夜晚来到这“桥”下偷听“仙人”说话,
可一连在“桥”下露宿了六个晚上竟丝毫不见动静。第七天正好是当月十五日,夜晚月明
如水,他们悄悄伏于树下,大约到得三更时节,果然看到了一番令人惊喜的景象:桥上萤
光闪闪,有一老一少两个人,相对屈膝盘坐桥头。片刻就听到了“桥”上人的对话:“师傅
当心,我的马上炮将军了!”这是少的在说话。长者呵呵大笑说:“马上炮将军,无解。我
盼的就是这着棋啊!”“多谢师傅多年悉心指教,请受徒儿一拜。”说完,二人站起,长者手
扶徒弟双肩,动情地说道:“你可以出山了,上天庭与玉皇大帝对弈去吧!后会有期。”于
是徒儿三跪三拜,辞别师傅,脚踏祥云,腾空而去。顿时也不见了老者身影。一切归于寂
静,只有山中的虫鸣。
小伙子们回村后告诉大家,第二天,山民们搭梯抛绳爬上“桥”顶,见有长短不一的
两双脚印,深深印在了大石板上。中央刻有棋盘,并留下了几粒棋子。
后来,此“桥”就被称为了“仙人桥”。当地山民认为能得遇仙迹仙音可以逢凶化吉,
转愚为智,变智成仙,于是每月十五日夜晚都会有人前来静候仙人的出现。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位于沩山乡沩水村,西距沩山集镇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印寺4公里,
距离县城76公里。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3),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四合院建筑风格,
坐东朝西向。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平方米,由前殿(含戏楼)、厢
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
高氏祠堂结构严谨,简朴庄严,配合和谐,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区旧式建筑风格。由
于1949年后,一直作为村级小学使用,所以至今得以保存,是宁乡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
家族宗祠。2005年4月宁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长沙
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14:5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22239299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沩山传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沩山传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