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2024-03-27 12:23:4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

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

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

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译文】 八卦画成排列好后,宇宙万象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六爻的

微妙奥秘也就包含在其中了。阳刚阴柔相互推变,变化之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将文辞附在后面来作

出判断,那么变动趋向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易经》中所谓的吉凶悔吝,是事物变动产生的结果。阴阳

刚柔,是推动宇宙万物变动的根本。变化通达是指因势利导以适应不同的时空。天地所谓的吉凶祸福

是人心正则吉,心不正则凶,天地之道是正大显现的,日月之道是正大光明的,天下万物的变化是端

正而统一的。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

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

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易经》中的“乾”明确地昭示出平易的道理。“坤”柔顺地昭示出简易的法则。所谓的

“爻”,就是效法天地易简的法则。所谓的“象”就是模拟天地万物的形态。爻与象显现出事物内部

的变动,吉凶是对事物变动结果的判断,功业是对事物变化机遇的把握利用,圣人之情则通过卦辞来

显现。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生养万物,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那么如何守住地位呢?就要靠

仁爱。怎样才能把民众聚集起来呢?那就要靠财富,所以,治理财富,使人民端正言行,禁止民众为

非作歹,这就叫道义。

1

(二)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译文】太古时代,包牺氏君临天下,向上观察天上的星象;向下观察地上的万物,观察鸟兽的

皮毛纹理,以及大地的各种物产,近处取法人体的形象,远处取法万物的形象,于是制作出了八卦,

以此沟通神明的德行,比类天下万物的变化情形。包牺氏用绳索缠绕捕兽的网、捕鱼的罟,教导人们

用来捕兽捉鱼,也许就是取法于离卦的卦象而来的。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译文】包牺氏过世之后,神农氏共推为主,他砍下木头削制成犁,把木棒揉弯做成犁柄,耕田

种地就很便利了,再教会天下人使用,这大概就是取法于益卦的卦象而来的。规定正中午是买卖的时

间,招来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人们相互交换、互通有无。然后各自散去,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

东西。这也许也就是取法噬嗑卦的卦象而来的。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

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

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译文】神农氏过世之后,黄帝、炎帝、舜帝前后共推为主。他们通达事物的变化,使民众快乐

而不劳倦,用高明神奇的方法教化了万民,使民众得到更多更大的便宜。《易经》的道理是:事物发展

2

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帝、舜能遵循这一原理,所以

自会得到天的保祐,吉祥而无不利。他们不必辛劳奔波,垂衣拱手无为无作便天下大治,这大概是取

法乾坤两卦的卦理而来的。将树木挖空做成船,削木制成桨,船桨的便利在于渡过原本无法通行的河

流而到达远方,使天下得到利益,这一发明大概是取法涣卦而来的。穿牛鼻而将牛驯服就能牵引重物,

骑上马就可以到达远方,从而使天下人得到便利,这大概是取法随卦而来的。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

铎巡夜,以防备盗贼侵入,这就是取法于豫卦而来的。切断木头,制成杵,在地挖洞做成臼,臼杵的

便利,天下万民都得到了益处,这大概是取法小过卦而来的。将弦索装到木条上制成弓,把木头削成

箭,用弓箭的威势,来威慑天下的恶人,这是取法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

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

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译文】上古朝代人们的冬天住在洞穴中,夏天露宿在野外,后来圣人教人民建筑房屋居住,上

有栋梁,下有椽檐,以遮风避雨。这是取法于大壮卦。上古时代埋葬过世的人,只用木柴厚厚地覆盖,

葬在荒野中,不建造坟墓,也不植树,服丧也没有一定的期限。后世的圣人教人民用内外双重棺椁来

代替,这是取法于大过卦。上古没有文字,先民们靠绕绳来记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的圣人发

明文字,用文书契据来替代结绳,官吏用来处理政务,民众也用它来查考的依据。这是取法于夬卦。

(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

吝着也。

【译文】 由此可知,《易经》的内容在于象征。所谓象征是指模拟宇宙万物的形象。彖辞说明全

卦的意义。六爻的变化是效法天下万物的变动情形。所以,事物一旦有变动,就会生出吉凶,就有显

3

著的后悔忧虑。

(四)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译文】 《易经》八卦中,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任何人事集

团中,无不是由少数支配多数。阳卦有一个阳爻两个阴爻,故以一阳当主;阴卦中有一个阴爻两个阳

爻,故以一阴为主。阳卦阴卦所象征的德性如何呢?阳卦中阳爻一阴爻二,象征一君二民,一君而使

万民归心,这是君子应当选择的途径。阴卦则不然,阴卦是一阴二阳,象征一民二君,二君争夺一民,

相互倾轧,陷于混乱,这是无德的小人所走的道路。

(五)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

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

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

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译文】《易经》咸卦“九四”的爻辞说:“心思不定地走来走去,只有少数的朋友顺从你的想法”。

孔子引申说:“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天下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只是各人所走的路

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人们都有上百种不同的想法。天下之人到底在想什么忧虑什么?太

阳走了而月亮来了,月亮走了而太阳又来了。日月如此交替推移就产生了光明。冬天去了而夏天来,

夏天去则冬天来,寒与暑交替推移就形成一年四季的时序。所谓的“往”,并非是一去不返,只是暂

时退缩;所谓的“来”,也不是永久的存在,只不过是暂时的伸长。退缩与伸长交互感应就产生了利

4

益。尺蠖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求得下一步的伸张。龙蛇冬天蛰伏起来,是为了保全生命。精研义

理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致用。利用知识来使自己安身于大道之中,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德行。超过

这些再往前,那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穷究神妙而知天地变化,这是圣人才具备的最崇高

的德行。”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译文】《易经》困卦“六三”的爻辞说:“前进有大石挡道,后退是蒺藜遍地,以致进退两难。

返回家中,又看不到妻子,这是凶险的征兆。”孔子解释说:“不该被困却陷于困境,名誉定会被辱;

不该占据却去占据,性命完全有危险。既受侮辱又危险,死期就要到了,他的老婆哪里还能见到呢?”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

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易经》解释“上九”的爻辞说:“王公射鹰站在高墙之上,必然会获得猎物,不会有不

利。”孔子解释说:“鹰是飞禽,弓箭是利器,射猎是人。君子将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行动,又

怎么不利呢?行动起来毫不迟疑,所以出手就有收获。就是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方能采取行动。”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

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

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译文】孔子说:“小人不让他蒙羞便不会心生仁爱,没有让他生畏的东西就不会懂得道义,不

看到有利可图便不会进取,不受威慑就不知惩戒。假如受到小的惩戒而避免闯下大祸,这正是小人的

福气啊!《易经》噬嗑卦“上九”的爻辞说:“带上脚镣刑具,虽然脚趾灭掉了,受到了惩罚,但以后

5

望就不会有灾祸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里积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积累罪恶,便不会毁灭自身。小

人认为小的善行是无益的,就不会去做;认为小的恶行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就不肯去掉恶行,所以恶行

逐渐积累从而到了无法掩盖的地步,罪恶大到了无法消解程度。故《易经》筮嗑卦上九爻的爻辞说:'

肩上扛着枷锁,磨掉了耳朵罪不可赦,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

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孔子说:“危险,是由于 认为自己所处的地位很安全才发生的;灭亡,是由于认为可以

长久地保持地位而发生的;动乱,是由于自认为天下大治而发生的。所以,君子在安定时不会忘记危

险;在位时不会忘记灭亡的教训,天下大治时不会忘记会有动乱发生。所以,自身安稳无事而国家才

能保全。《易经》否卦九五爻的爻辞说:'将要掉下来了将要掉下来了,那个系在桑树上的鸟巢!'就是

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

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落却地位高贵,智慧低下却图谋大事,力气微小却担负重担,很少

有人不会招致灾祸。《易经》鼎卦九四爻的爻辞说:‘鼎的脚折断了,打翻了君王赐给的美食,弄得脸

上身上湿淋淋的,凶’。这是说才智不足以胜任,当然会出乱子。”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

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

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译文】孔子说:“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机就是大智慧神明了吧!君子对上不献媚讨好,对下不轻

6

慢猥渎,这也许算是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机了吧!所谓玄机,就是事物变化最细微的、最先显现事物变

化吉凶后果的那些征兆。君子如果察见了事物变化的微妙的玄机,就应采取应对的措施不要整天消极

等待。《易经》豫卦六二爻的爻辞说:‘被巨石挡住了去路,就不必整天在那里等待,应当另谋出路,

只要心中正就吉’。既然被巨石挡在了那里,哪里用得着在那儿干等!情况已经可以判断出来了。君

子通过察知细微的征兆就可以预知未来显著的结果,处理事情知道什么情况下要阴柔,什么情况下要

阳刚,这样就能成为万人敬仰的人了。”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

悔,元吉。’”

【译文】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个年青人,他可能差不多了吧!有了过失,从不

会不知道;一旦知道自己的过失,再不会犯同样的过失。《易经》复卦初九爻的爻辞说:‘迷路不远就

能返回来,就不会有后悔,原本就吉利。’”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译文】天地间阴阳气交互作用,万物化成。男女雌雄交合,万物化生。《易经》损卦六三爻的爻

辞说:“三个人一起行动,主张不同,有一个人就必须放弃成见。一人单独行动,反而会得到志同道

合的友伴。”这是说天下的道理必须要达到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

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

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孔子说:“君子先要在世上立其身才能有所行动,与人相交要能以心换心才能进一步谈

7

论世事,先要确定谁是自己真正的知交才能向对方有所希求。君子能有此三方面的修养,才称得上是

一个完美全面的人。不考虑现实就采取行动,那么就民众就不会支持参与;用威胁的话对待人,那么

民众就不会顺应服从。平时与民众没有交情却对他们有所期求,那么民众根本不会支持。没有人支持

拥护,那么伤害他的人就会到来了。《易经》益卦上九爻的爻辞说:“没有谁帮助同情,有的人甚至还

要趁机攻击,所立定的志向又不长久,结果当然是凶了。”

(六)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

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

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译文】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是进入《易经》的门户吧!”“乾”指阳性的物,“坤”指

阴性的物。阴与阳相互配合,从而产生阳刚阴柔交错的形象,以现出天地间的一切造化,以神明之德

相沟通。卦象的名称虽然繁杂,却不超越天地之道。然而考察卦的具体类型,其中所说的大概是殷末

周初衰败时代的现象吧!

《易经》的主旨,在于通过显现过去的事而察知未来的趋势,使细微显著,将隐秘阐明。扩大来

说,就是恰当的给事物命名,并将事物辩明类别,至于说用准确的言辞对事物的变化作出判断那就更

是非常完备了。所用的名称虽然微小,但象征的事物类别却十分广大,旨意也很深远,文辞也很典雅,

其中的言论委婉曲折却无不中肯恰当,叙事直截了当却隐藏深意,依据吉凶的道理来辅助民众行动,

从而显明失与得是相互依存的,吉凶祸福各有报应。

(七)

8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

《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

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

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

《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

义,《巽》以行权。

【译文】《易经》兴盛流行起来,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注解《易经》的圣人们,也许是有

忧虑患难意识的人吧?所以,《易经》有这样的象征:履卦尊礼而行,是德行的基础;谦卦勤劳谦逊,

是德行的把柄;复卦教导返归本性,是德行的根本;恒卦教导恒的坚固,是使德行稳固;损卦教导克

制欲望,是修养德行,是如何辩明德行;井卦教导人们要有标准,是德行流布天下。“履”是礼节,

可在祥和中三室两厅极致。“谦”是谦逊,让人尊敬而品格光辉。“复”,虽然势力微小却能明辨事

物;“恒”是在杂乱的环境仍能专心一致而不心生烦厌。“损”先碰到困难会受点挫折,但是经过自

己的德行,今后的事也就容易应对了。“益”是不断自己的德行却不人为造作。“困”是处困境而后

通达胜境。“井”是有一一定的规范却要懂得善于迁移以适应不同的变化。“巽”是要善于衡量时势,

功成名就时善于隐藏自己而不居功做大。“履”,以祥和与人共同行动。“谦”,以礼节来克制自己

的非念;“复”是自我反省而自知。“恒”,以始终如一的德行支持到底,“损”,受小的挫折而远

离了大的祸害。“益”,以增长自己的德行。“困”,历经磨练而减少对他人的抱怨。“井”,以风

范而使人明辨道义。“翼”,因地制宜而善于权衡处置。

(八)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9

【译文】《易经》是与人类密切相关不可疏远的一部书,它阐述的法则要灵活运用。《周易》之道

是变动而不固定,在六爻产周流,或上或下没有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化。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式,

只有适应不同的变化,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易经》教导人们出入进退要有节度,对内对外要知道谨慎

畏惧,又要明察忧患的事实因,没有什么人能保护你,你只有象面对父母那样恭敬谨慎。学易者,开

放要依据卦辞爻辞来推断事物的变化的方向,往后就能发现事物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不过

《易经》之道也因人而异,并非人人都能领会,假如不是那个人,易之道也不会凭空起用的。

(九)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

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

胜耶?

【译文】《易经》这本书的目的,是由始知终,明因识果,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六爻的变动错综复

杂,只有把它们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了解把握。卜卦时,开初卜出来的一个爻的含义是难于

了解的,等到六爻都出来了,那么最上爻的意义就很容易知道了。这是因为初爻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上爻是事物发展的末端。初爻的文辞是比喻事物的开始,由上而下,最后到上爻,表明事物已发展到

极终。天有不测风云,中间的二、三、四、五爻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功能了。唉!也许存亡吉凶的趋

势,即使是居住在家也是可以知道的吧!一个真有智慧的人,只要看一看卦的爻辞上说些什么,那么

多半就能了解整个变化的情形了。一般说,“二”与“四”爻都是阴位,作用功能相同但位置不同,

因而境遇也就各不相同,二爻通常多赞美,四爻则多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二爻”在下卦

的中央,远离“五”君位,牵制较少,容易见效,所以多赞美。而“四”爻接近“五”爻君位,容易

冒犯得咎,必然经常处在恐惧中。阴柔的本性,不利于攻击远处的事物,主要的功用在于避免灾祸,

其运用的原则是柔顺中庸。三爻与五爻都是阳爻,同样的功用都处于不同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三爻

10

多凶险,五爻多功绩,因为“三爻”在下卦顶端,刚强过度,又处于臣下的地位,所以多凶险;“五”

在上卦中央的君位,刚毅中庸,又居君王的地位,所以多功绩,这完全是因为各自所处的地位有贵贱

等级的不同。不过,柔弱就一危险,刚强就一定殊胜吗?

(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

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译文】 《易经》这部书,内容广大,无不悉备,有天道在里头,有人道在里头,有地道在里头。

卦有三画,象征天、地、人三才,再将两个三画的卦重叠成六画卦,所以有六爻。卦六画并非另有含

义,只是以此来代表天、地、人三才的变动。各道两两交互而有变动,所以叫“爻”,爻就是交的意

思。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级,用来象征等级地位不同的东西,所以叫做“物”。万物相互杂处,陈列在

天地之间,犹如错综复杂的文采,所以叫做“文”。万物各有各的地位等级,各有各的变化规律,呈

现在天地间的文采之象有恰当与不恰当,所以就产生了吉与凶。

(十一)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

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易经》的兴盛,也许是殷代末期,周文王德业兴盛的时期吧!是正当周文王与殷纣王之

间发生事端的时期吧!因此才在《易经》的言辞中隐含着危机。惟有有危机感的人才能使自己平安,

反之,那些认为容易得到的人会使自己陷于失败。其中的道理非常广大,所有的事物无不包含。立身

处世至始至终戒惧谨慎,其主要目的在求得没有过失灾祸,这就是《易经》这部书要告诉后人的道理。

11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

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

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

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译文】所谓乾亦即天的功能是天下最刚健的,其德行恒常容易却知道艰险所在。所谓坤亦即地

的功能是天下最柔顺的,其德行恒常简易却明白阻碍所在。《易经》的道理能使人口服心服,能知道其

他人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能断定天下事物发展的吉凶,能成就天下伟大的事业。所以在天地间的一切

变化及人的言行举动中,吉事就会有吉祥之兆,由事物表现出兵各种现象就能知道事态的结局,占断

事情就可以知道未来。天地设定了地位,圣人们成就天下事业,人用智慧谋划,天道于无形,百姓不

知却能参与其中成其大功。八卦用象征的方式来告知,爻辞%辞以真相来明言,阳刚阴柔杂居于六位

之中而吉凶就显现出来了。各卦由变动说明利害,是吉是凶随着时空不同而变迁。所以喜爱与厌恶相

攻就产生了吉凶,远近取舍不同就产生了后悔与烦忧,真真假假相互感应就产生了利下害。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

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

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大体上说,《易经》所提示的人生真相是,相互靠近却又不能和睦相处那就会有凶险,有

时不会相互伤害对方,其结果必然后悔与羞辱。“爻辞”的表达依各爻说的变化而变化,犹如人的言

语随情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将要背叛你的人,他所说的话有惭愧的含意,心中有疑虑的人所说的话

杂乱枝蔓,有修养的人所说的话很少。性子急躁的人所说的话就多,诬陷好人的人所说的话游移不定,

了自己操守的人说话含混不清不能直截了当。

12

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12:2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513425174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pdf

标签:事物   不会   变化   吉凶   民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