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更新时间:2024-03-27 04:48:0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高二语文作文)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

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

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

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

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

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简介

列宁与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

1

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

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

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

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驾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

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但是当

时,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

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他们

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

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

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

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

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

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

但信任他们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

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

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的扑灭革命火焰。

十月革命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

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

2

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

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

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

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

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

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

加入布尔什维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

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

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

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

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

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

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

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名扬世界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

舰以它轰击冬宫的炮声,揭开了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的序幕,从而使它成为十月革命的光辉

像征。

3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舰长124米,宽16.8

米,1903年编入现役,1905年5月曾参加过日俄间的对马战役。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

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17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舰上全体官兵执行

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耶夫桥畔(施米特中尉桥)。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

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上向全国广播。当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

洋舰炮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

1923年,该舰改为练习舰。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当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

舰上的9门主炮被拆卸下来,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

扼守防地。第10门主炮及指挥员和炮兵班留在舰上迎战。后在危急关头,“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它被打捞上来,并于1944年修复。从1948年11

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地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

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

该舰于1927年获红旗勋章,196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

背 景

4

一位俄国画家在1920年画的《布尔什维克》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

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

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

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由于当时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是德国人(黑森和莱茵大公国阿历克丝郡

主),战争期间曾向前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加上皇后派中坚人物拉斯普廷也

在1914年极力反对俄国同德国开战,结果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的一系列军事

失败,使皇后派被国内各方指控为德国间谍,皇后也被称为荡妇(实际上二者都无任何确

凿证据)。这导致罗曼诺夫皇室成为众矢之的,彻底摧毁了沙皇“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

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1916年12月29日(俄历12月16日),拉斯普

廷被暗杀,暗杀者包括尤苏波夫亲王、皇族成员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俄罗

斯杜马右翼议员普利什凯维奇、尤苏波夫的密友苏霍金大尉。这场暗杀事件使俄国国内各

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个月,社会民主工党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划了反帝国

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运动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获得了反战

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沙俄帝国政权瓦解。

临时政府

5

列宁

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自由

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制宪民主

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

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随着

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

克,和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社会革

命党主流派和孟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继续战争直到胜利;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和布

尔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尽快停战签订和约。

制宪民主党担忧俄国的反战趋势无法控制,会危害俄国与日渐壮大的协约国集团的外

交关系,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

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制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

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

积极在民间进行制宪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制宪,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

6

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策划了对德进攻,十天后失利。进攻失败的消息传来后,

布尔什维克再次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旋即被镇压,导致战和

双方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革命原因

苏维埃政权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

(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7

月21日晚上11点多钟,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

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

列宁就住在湖边的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

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

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

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

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汇报工作听取指

示。拉兹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

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

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

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

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

7

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

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

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

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

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俄国民众简单地为

了“面包”而战。

著名战役

列宁雕像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

武装起义。从11月6日夜见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

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

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

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

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

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

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

8

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11月7日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

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11月7

日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

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

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

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

11月8日凌晨11月8日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

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

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

兵代表苏维埃。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

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

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

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

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

9

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

政国家的成立。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取消旧政府部门、旧法院、旧警察,复员了

旧军队。着手建立人民委员会各部、人民法院、工农检查院、工人警察,并组建新的工农

红军。废除帝俄时期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男女平等,废除教会

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后来,将大工业国有化,实行对外贸易

的垄断,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工人监督生产。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1918年初废除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这就使苏维埃人民不受

外国资本的剥削。为巩固革命政权,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

卡”),以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

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

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

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

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

武器。

编辑本段深远意义

十月革命2周年纪念邮票

10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

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

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

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

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

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

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历史反思

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

11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是,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最

低的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

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如果说丝毫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

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

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二)这个理论根源,在于过多地强调了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民族矛盾,忽视了革命过

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

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着“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但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

结果,不仅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使无产阶级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

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着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

者。他们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了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而归根结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

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十月革命邮票

所以,在实践中“剥削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更多地是根据其直接

利益和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了联合。而不是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无

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就是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

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实行了与本国资产阶级的联合。

同样的,在遭受“剥削民族”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时候,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也是与

12

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侮。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是这种情

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的大部也在事实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附庸)。 所

以,在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受剥削民族的时代——无论在剥削民族还是在受剥削民

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者因“无产阶级参与掠夺后的分赃”而获得缓和;或者因遭受外来

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阶级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

本时代的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次才是世界的无产阶级,民族的

凝聚力远超过阶级的凝聚力。无产阶级的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和冲

击,已经构成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巨大局限。

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虽然很早就有所认识,但是始终没有将其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和

理论的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这是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归于低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出现不仅是

实践的失败,而且也是理论的失败。这一理论失败的要害,就是没有把“全世界受剥削民

族联合起来”放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始终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大的

敌人和最大的障碍。任何有利于战胜和克服这一障碍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学的。而要克

服这一障碍,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联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要联合全世界被压

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帝国主义一

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虽然也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但是他们与帝国主义国家

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少数的

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而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资

产阶级,才能最终战胜世界的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首先发生无产

阶级革命的国家的过于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点上帮助了帝国主义。他们没有

注意到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只有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才可能真正联

合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而只有联合了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

13

阶级,才可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只有联合了大多数的整个的被压迫民族,才

可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最终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结果是,不仅把应该联合的

力量吓跑了,而且还把这一力量推到了帝国主义一面。正是由于这一战略性的错误,才使

得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战刚过不久即陷入了停止不前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状

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量的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被压迫民族投靠了帝国主义。所以,

二战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身就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的最严重后果。这种对峙的第一个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苏

共早已不是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苏共,所以叶利钦和戈尔巴

乔夫并不是消灭苏共的元凶,他们只是办理了一个终止苏共的法律手续而已。

(四)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国内采取了较大

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

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采取了较多的政治拉拢

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而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

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信心的丧失最后就导致了信仰的丧

失,而信仰的丧失就使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不知不觉

中变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共产党的质

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失败,它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了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

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五)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

运高潮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高潮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

14

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将必然地发生变

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政策也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因

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

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必然为新的空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

编辑本段十月革命节

群众庆贺十月革命节

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11月7日确定为十月革命节,纪念1941

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举行50周年。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

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

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苏联时期,

11月7日是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举行盛大的

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最具历史性的阅兵式。当时,苏

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

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

林宫钟楼下的列宁墓上检阅苏联红军,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

直接开赴前线。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

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

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15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举行

的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不再庆祝十月革命节,但这一天仍是

休息日。从1996年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11月7日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

年6月21日,俄罗斯修订的联邦法律《俄罗斯荣誉日和纪念日》规定,从2005年起,

11月7日重新被当作十月革命节来庆祝,但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该法律还将11月

7日定为“荣誉日”。

编辑本段过程

随着对德进攻失败,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制宪民主党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

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

团等亲沙皇势力攻击,另一方面则受到二月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

员会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1917年9月,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军总司令、保皇军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率先发难,

指挥一支哥萨克军队进攻彼得格勒,以消灭叛国者,保卫俄罗斯和沙皇为由,讨伐参与二

月革命的制宪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革命党。制宪民主党无兵可派,遂求救于赤卫

队。经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党员协调,赤卫队和同情革命的士兵击败了科尔尼洛夫的军队。

科尔尼洛夫的军队一瓦解,与赤卫队联系紧密的布尔什维克立刻回到前台,制宪民主

党号令失效。为挽回颓势,制宪民主党计划使用临时政府尚存的力量,对彼得格勒的布尔

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再与基层谈判。列宁两次召开会议决定起义,起义主要由托洛茨

基执行,列宁则派遣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

自己的代表。

16

由于与会人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11月6日临时政府占领了布尔什维克重要

据点《工人之路报》报馆,列宁遂于夜间秘密抵达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据点斯莫尔尼宫,说

服党中央其他成员,决定提前起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中季诺维也夫和

加米涅夫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

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和中共官方的宣传: 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

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

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

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

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

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

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

得了胜利。”

版本一: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制宪会议选

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制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

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制宪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

17

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

制宪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版本二:起义成功当天夜间,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

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

法令》。同时为体现工兵特质,在新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取缔了制宪民主党,并将选区划分为

后方区和前线区。

事后

选举结果

制宪会议(可能是布尔什维克党及人民委员会的苏维埃,也有可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

革命党的“苏维埃”议会)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

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

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

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

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制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

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

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

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

显过半。

一月剧变

18

版本一:制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

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

制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制宪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

散制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

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

“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

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版本二: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外国干涉者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主要产粮区

和工业材料提供地区掌握在临时政府手里,使苏维埃俄国的生活、生产异常艰苦。由于苏

维埃人民委员会当时没有兑现承诺。人民仍然处在饥饿、战火之中。工人、士兵对苏维埃

俄国感到不满,同时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煽动下,工人、士兵便进行游行示威。列

宁为首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苏维埃俄国政权的存在,对此游行进行了镇压。并将

这些没有投入工作,为苏维埃服务的人的行为叫做“怠工”,同时,组建契卡来消灭“怠

工”的工人及“反革命势力”。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员会,简

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根据Ф.Э.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

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

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

委员会。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和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它拥有很

大权力 ,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打算用红色恐怖对抗白军的白色恐

怖。其间,惩治31489人,其中枪决6185人,关进监狱14829人,送进集中营6407人,被作

19

为人质逮捕的有4068人。契卡配合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侦察保卫工作,同一切反革命分

子和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做出重大贡献。

俄国内战

由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

现两个“政权”现象。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与以

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首及资本家、地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内战。布尔什

维克原本上是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进攻叫做“叛乱”。1918年5月,捷克斯

拉夫战俘叛乱。临时政府残留以维护临时政府的苏维埃的旗号,组织军队向苏维埃俄国进

攻。英国、法国、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家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临时政府。以列宁为首的布

尔什维克党及红军相继打退了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也夫、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卫军,

捷克斯拉夫战俘的叛乱和哥萨克骑兵,外国干涉军。直到1922年10月,苏维埃俄国解放

海参葳。

影响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

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

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

20

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

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

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

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

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

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

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

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不同观点

部分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对于十月革命的理解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

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

政府”。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制宪民主党

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制宪、建立布尔什维

克党的一党专政。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21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4:4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86085298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pdf

标签:革命   俄国   苏维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