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进展顺利)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
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
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
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
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
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
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
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
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
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
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
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
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
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
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
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
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
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
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
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 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
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
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
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
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
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
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
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
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
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
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
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
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
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
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
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
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
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
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
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
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
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兴登堡妥协,于1919
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
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
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
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
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
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
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
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
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
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
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
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
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
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
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
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
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
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
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
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
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
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
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
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
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
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
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
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
“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
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
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
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
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
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
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
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14、《田中奏折》
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
章。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事为《九'
一八事变》。根据消息,当事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
密奏折。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
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
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
《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
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15、洛迦诺公约(内容)
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
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
它规定: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
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
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
19、国会纵火案
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藉以陷害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
件。A.希特勒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纳粹党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在1932年
11月的德国选举后,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但纳粹党在选举中并未获
得压倒多数,因而定于1933年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与此同时,P.J.
戈培尔和H.戈林为陷害共产党和欺骗群众,制造舆论,策划了纵火阴
谋。2月27日晚,冲锋队队员通过戈林官邸中的隧道进入国会,放火
焚烧国会大厦。纵火当晚,戈林即下令逮捕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
查禁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报刊,封闭德共办事处。
20、"啤酒馆暴动"
希特勒取得了纳粹党领导权后,公开进行反对德国政府的活动。1923
年的鲁尔危机导致德国经济崩溃、政局动荡,巴伐利亚邦与中央政府
矛盾尖锐,希特勒企图乘机夺取政权。1923年11月8日,巴伐利亚邦
长官卡尔在慕尼黑一家名叫贝格布劳凯勒的啤酒店发表施政演说,其
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
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
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
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
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
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约。
16、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
月27日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
(尔兰)、新(西兰)、美、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的
公约。全称《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
-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在第一条中,缔约
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
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
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
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
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
倾向.
17、新经济政策(内容及意义)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内容,1、农
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初期关键性措施2、工业方面,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前提下,将部分国
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方面;废
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4,在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也进行
了一些改革。工业又中央高度集权的总管理局体制开始过渡到多层次
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废
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
准的劳动报酬极差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
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
到克服。
18、布哈林
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37年 2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
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1938年3月15日与A.I.
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
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
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1988年5月 10日,苏
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他巴伐利亚领导人也要参加,希特勒决定带领一批冲锋队员他们,
胁迫他们发动暴动。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希特
勒在狱中服刑9个月,并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21、盖世太保
德国纳粹党的法西斯恐怖组织。国家秘密警察的简称。1933年4月
A.希特勒当政后,由H.戈林组建并直接领导,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
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盖世太保参加特别行
动队,随正规部队进驻波兰和苏联,残酷杀害纳粹占领区人民和战俘,
是纳粹党对被占领国家人民进行特务恐怖统治的工具。
22、日本“二二六”事件
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政局愈加动荡
不安。围绕内政和外交上的政策方针,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对立日趋激
化。而在军部内部,也分裂出更为激进的皇道派和较为持重的统制派,
1935年12月,皇道派。天皇起初慰抚,继而调兵围剿,宣布其为“叛
军”。此次事件令日本朝野大为震动,事后统制派以“肃军”为名,一
面清除皇道派势力,实现军队的一元化统制;一面胁迫政府接受军部
的各种要求,扩大军部的政治发言权,使日本政治迅速滑向天皇、军
部法西斯体制。。
24、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Lend-Lea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
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
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
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
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租借法案对盟军
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25、珍珠港事件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
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
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
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
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26、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
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
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1943年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
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
定举行这次会议。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
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1
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
28、苏芬战争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
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
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
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
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
29、"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1877年2月17日生。是法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原为文官,
1910年被选入法国众议院,3年后任陆军副部长。后历任殖民、抚恤、
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
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
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
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
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27、德黑兰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
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盟军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各项计划以及安排战后和平与合
作等问题。三方达成协议,建立欧洲咨询委员会以研究欧洲问题。一
致同意:(1)战败后的德国必须由盟军分区占领;(2)将德国东部一些
地区并入波兰;(3)苏联在适当时刻参加对日作战。会议最大的成果是
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此次会议在巩固
反法西斯联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和《关于
伊朗的宣言》。
54.雅尔塔会议(内容)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
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
(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
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
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
(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
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
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
里米亚声明》。
陆军等部部长。他在任期间,多次要求法国沿边境修筑一条阻止德国
重新发动进攻的防线,1929年开始产生结果。 1932年1月7日,马
其诺病逝。但他的计划,1938年修筑完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马
其诺防线”。然而,这条防线计划没有考虑到比利时边境也可作为德
国进攻的路径。因此,1940年5月,德国进攻时就是从比利时边境进
攻法国的,这使得整个马其诺防线成为废物。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4:4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86062298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