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按捺)
五个自然地理现象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其中“表层”是指
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如:大气圈、岩石圈
等。所谓自然地理现象就发生在各个圈层之间。我在这里就阐述大
气三圈环流、潮汐作用、极光现象等五个自然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主要分为一低纬环流和中高纬环流。主要形成原因是:
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
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
,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
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
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
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
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
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
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
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
(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
。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
(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
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
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
环流圈;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
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
近地面的气压降低,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
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
带、6个风带。
二、潮汐作用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
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
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由于日、
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
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
三、极光
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
象,并不仅发生于地球。而地球的极光,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
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
生。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
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必
要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
。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
四、日食/月食
在平时由于月亮反射太阳的光会呈现出黄色,而当太阳、地球、
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
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
块。此时的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我们称为月食,月食可以分为月偏
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并只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而日食则是
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三者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
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日食分为日
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全环食。
五、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在空间有昼夜半球之分,并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两半球在时间上不断地相互交替。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
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
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各地的昼夜长短,
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时,
晨昏圈通过两极,等分所有纬线。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当太阳
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晨昏圈偏离两极,与南、北极圈相切。这
时,昼弧与夜弧的分割最为悬殊,北极圈内,纬线全线是昼弧,昼长
达24小时,“夕阳”连着“朝辉”,终日太阳不落,称为极昼。在
南极圈内,纬线全线位于夜半球,24小时漫漫长夜,终日不见太阳,
称为极夜。赤道是唯一保持昼夜等长的地方。从几何上说,赤道和
晨昏圈都是地球的大圆;两个大圆相交,必相互等分。当太阳直射点
移至南回归线。这时,南北两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情形,与北至日
相反。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3:3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81990260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个自然地理现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个自然地理现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