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试衣服)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数学家是指一些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
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集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欢迎借鉴参考。
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
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
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
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
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
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
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数学家的小故事二
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
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
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
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
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
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
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
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
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
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
“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
关语
数学家的小故事三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
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
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
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
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
始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
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不
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他向死神发
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
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
弃自学。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
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
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接
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
为数学系助教。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华
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数学家的小故事四
秦九韶,南宋数学家,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中国剩余定理”、三
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
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
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
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
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
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
为《孙子算经》早就对这类问题有过研究,但只是初具雏形,还远远谈不上完整。 因此,
后人把这一命题及其解法称为“孙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孙子算经》在这一类问题处理上
的时间领先,其实想法的成熟,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 “孙子问题”中的不足,秦九韶
推广了“孙子问题”的解法,从而提出了“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苦
心钻研,于公元1247年写成《数书九章》。这部中世纪的数学杰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所
创造,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更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
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
数学家的小故事五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1736-1813),18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他在数学、力学和天
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尤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拿破仑曾称赞
他是“一座高耸在数学界的金字塔”,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
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
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
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
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
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
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
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
法。1759年,在欧拉的推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接着,他又
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
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
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
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
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7 00:5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72334260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