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我们的地球)
慈溪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唐,专事制盐,乾元元年758年,宝应元年762年,沈师桥《沈氏宗谱》记载:“粤
溯兹土,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可见唐代即有人在沈师桥一带制盐。余姚场
即石堰场。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置鸣鹤场。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上
林之海堤称为大古塘,前后盐场北移。
熙宁五年(1072年)定石堰、鸣鹤两场。南宋庆元(1195-1200年)初石堰场有东、
西两场。元禧元年(1205年)置龙头场(于镇海县灵渚乡),德祐元年(1275年)春,
慈溪鸣鹤东西两盐场。元大德三年(1299年),定产盐之地,石堰场列第16所,鸣鹤场
列第17所,龙山场列第34所。大德九年(1305年),鸣鹤场沿海灶丁逃亡,因借山南
水乡殷实民户,补充灶役。至正十四年(1354年),石堰场建盐课司于流亭山(至今为
石堰乡)。
明初,灶丁既给卤地,复给草荡,免其杂役,所以利者甚厚。灶户授地不纳课而纳盐,
成化间(1465-1487年)准令支盐一半纳银一半。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定两浙各
地灶户灶丁岁办小引盐16引(重200斤为1引),复盐工丁半之,其余工丁4引。
武洪二十五年(1390年)置鸣鹤场盐课司,官2名,史2名,盐课7443引。嘉靖
三十九年(1560年)塘外海涂的居民刮泥运溜,淋卤配煎。按照明初拨荡成规,续者添
涨,子母相传,永为刮泥淋卤之用。截龙头场,并归清泉场兼理。
宋、元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前,慈溪各盐场位置尚在大古塘以北,潮塘以南。
1470年潮塘成以后,盐场推移到潮塘以北。
史志记载,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宁绍分司胡琳以新塘至海口之地尽给灶
户,并永为盐课根业,禁止军民侵渔。至明弘治(1488-1505年)初,刑部侍郎彭韶整
理盐法,规定非灶户最有侵地者,每亩岁科银八分,这就是所谓的“荡”。这些规定并未
完全制止于灶户争地,弘治二年(1489年),绍兴府推官周进隆于新塘下筑塘界之,塘
南军民共利,塘北唯灶户是业,称为周塘。及至明末,盐场位置均移到周塘以北一线。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68年间,又建海塘四条,即榆
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清代盐场便在这四条海塘之间。民国时期,盐场位置又
移至六塘以北。
境内盐场历史上的位置为:
龙山场在县之最东部,其盐课司在灵绪乡(龙山区)。所辖场地东至清泉场,西至鸣
鹤场界,南至达蓬山,北至大海。课荡东西宽为12956弓(每弓约1.6米),总面积
40903亩,聚13团,宣统三年(1911年)废场。鸣鹤场盐课司在鸣鹤乡,所辖场至龙
头界,西至余姚石堰场界,南至大古塘,北至白涂,课荡26123亩,聚4团。《两浙分
区民国盐政史》云:“鸣鹤场当钱塘江出口之冲,实钱江南岸之门户,内有淹浦、小头浦、
方家浦、龙舌浦、竺家浦、洋浦渚水。而淹浦尤为鸣鹤之关锁,内以蓄杜湖之水,外以捍
海之涛,盐丁载卤,悉由于此。其北为观海卫,明设指挥使,以王山、龙山为左右翼者
也。”面积计26132亩。民国8年(1919年)鸣鹤场废,尚存少量盐田在破山浦一带,
所产额盐田余姚场东三区拨板收运,计拨盐板3840块。
石堰场盐课司在石堰镇,民国5年(1916年)迁至庵东。石堰场旧称六仓一团三管,
《余姚六仓志·总图说》称:“六仓之名起于何代无从稽考。”乾隆《余姚县志》载:
“埋马仓在梅川二都埋马市之南,柏由仓在云柯二都柏山,梁堰仓在孝义一都之梁家堰,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22:1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62652173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慈溪日报数字报刊平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慈溪日报数字报刊平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