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更新时间:2024-03-26 13:29: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红楼梦主人公)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

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国家林业局

二Ο一三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第一节

区域概况 ...........................................1

一、规划范围 .............................................. 1

二、自然条件 .............................................. 1

三、自然资源 .............................................. 3

四、社会经济 .............................................. 6

五、扶贫开发 .............................................. 7

第二节

生态功能定位 .......................................7

一、主体功能 .............................................. 7

二、生态价值 .............................................. 8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与原因 .................................9

一、主要生态问题 .......................................... 9

二、原因 ................................................. 11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 13

一、生态工程建设 ......................................... 13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 14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 15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6

第三节

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 18

一、规划期 ............................................... 18

二、目标 ................................................. 18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21

第一节

功能区划 .......................................... 21

一、区划原则 ............................................. 21

I

二、功能区划 ............................................. 22

第二节

建设布局 .......................................... 23

一、水土流失保护区 ....................................... 23

二、水土流失防治区 ....................................... 25

三、水土流失治理区 ....................................... 26

四、水土流失监督区 ....................................... 26

第四章 主要建设内容 ................................... 27

第一节

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建设 .............................. 27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 27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 30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 32

第三节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 33

第四节

生态扶贫建设 ...................................... 33

一、用材林培育 ........................................... 33

二、生态产业 ............................................. 35

三、人口易地安置 ......................................... 37

第五节

防灾减灾 .......................................... 37

第六节

生态监管 .......................................... 38

第五章 政策措施 ....................................... 39

第一节

政策需求 .......................................... 39

一、生态补偿政策 ......................................... 39

二、人口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 40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 ....................... 40

第二节

保障措施 .......................................... 42

一、制度保障 ............................................. 42

二、科技保障 ............................................. 43

三、管理保障 ............................................. 44

II

附表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图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

III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规划范围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行政区包括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3省15县,面积31213平方

公里,人口898.94万人,森林覆盖率为59.58%。

表1-1 规划范围表

安徽

河南

湖北

县(市、区)级单位

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潜山县、石台县

商城县、新县

大悟县、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孝昌县、浠水县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大别山绵亘于鄂、豫、皖三省,是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向

东延伸部分,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

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

(二)气候

1

本区具有由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向亚热带湿润区过渡的特点。全

区平均气温为14~16℃,绝对最低温度为-24.1℃,≥10℃年活动积

温为4500~5100℃,无霜期为210~250天。年降雨量因地而异,

在800~10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

(三)土壤

本区主要土壤为黄棕壤和黄褐土。黄棕壤分布在海拔600~

1000米左右的山地,淋溶作用较明显,呈微酸性反应,质地较黏重,

透水性差。黄褐土,多分布于浅山丘陵区,淋溶作用较弱,土质黏

结,透水性差,土层薄,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各土壤带上,均多

粗骨土和石质土。

(四)植被

本区地带性植被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

建群种主要为山毛榉科,落叶树种占优势,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

是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植被类型。由于大别山山体较大,境

内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600米以下,主要是杉木、马尾

松。海拔600~1200米之间,主要为黄山松、栓皮栎等,是本区森

林植被的主体。海拔1200~1400米之间,为栎类、笣树等。海拔

2

1400米以上,系山地矮林和山地草甸。

三、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规划区土地总面积为312.1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03.73万

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27%;耕地67.67万公顷,占21.68%,

人均耕地0.09公顷,其中坡耕地31.07万公顷,大于15度的坡耕

地11.30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的45.91%和16.70%;草地11.57

万公顷;水域19.76万公顷;未利用地9.26万公顷;其它用地为0.14

万公顷。具体见表1-1。

表1-1 土地类型面积分布表

土地类型

林业用地

耕地

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其它

合计

面积(公顷)

2037331.52

676678.92

115692.65

197605.59

92606.54

1386.73

3121301.95

百分比(%)

65.27%

21.68%

3.71%

6.33%

2.97%

0.04%

100.00%

(二)水热资源

本区年降雨量因地而异,在800~10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

3

渐增多。本区河流纵横、水库多且面积大。大别山南北两侧水系丰

富,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倒水、举水、巴

河、浠水、大悟河、滠水、潜水等;注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竹竿河、

潢河、史河、淠河等。山地南北侧修建了许多水库,主要有梅山、

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和花凉亭水库,5大水库的总库容达100

亿立方米。

本区平均气温为14~16℃,绝对最低温度为-24.1℃,≥10℃年

活动积温为4500~5100℃,无霜期为210~250天。因此本区水热

条件优越,适宜植被生长。

(三)森林资源现状

本区林业用地203.7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5.27%。林业用地

中有林地面积173.07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灌木林地

面积22.79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92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10

万公顷,无立木林地0.99万公顷,宜林地1.83万公顷,辅助生产

林地面积0.03万公顷。有林地占本区林地面积84.95%,森林覆盖

率为59.58%。

本区公益林面积68.20万公顷,占林分面积的39.41%,占林地

4

面积的33.48%。

本区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见表1-2。

表1-2 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表

林种 面积(公顷) 蓄积(立方米) 面积百分比(%)

防护林

特用林

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合计

614427.14

67601.1

850754.89

158749.85

39139.78

1730672.76

29139739

5008924.2

40195760.8

309736.7

925109.9

75579270.6

35.50%

3.91%

49.16%

9.17%

2.26%

100.00%

蓄积百分比

(%)

38.56%

6.63%

53.18%

0.41%

1.22%

100.00%

本区非木质林业资源丰富,包括水果、木本粮油、茶叶、调料、

食用菌、山野菜、花卉、林药、林化原料、竹笋、陆生野生动物饲

料等种类,发展潜力很大。若提高种植、加工创新水平,其潜力还

可以大大提高。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本区有野生动物237种,其中兽类47种,鸟类151种,爬行

类29种、两栖类10种。有高等植物175科892属2879种,其中

乔木约500多种。国家I级保护的有银杏、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等

10多种,II级保护的有20多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

(五)湿地资源

5

本区湿地面积26.80万公顷,以河流和库塘湿地为主。其中河

流湿地11.70万公顷,湖泊湿地1.93万公顷,沼泽湿地0.47万公

顷,人工库塘12.70万公顷。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影响

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

湖底、水库等的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

能衰退。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予以重视,但探索建立湿地保护机制、

强化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已迫在眉睫。

四、社会经济

本区人口总数为898.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7%,人口密

度为28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26.74万人,少数民族18.24

万人。

本区2011年生产总值为1039.48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0.22%。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58.96亿元、462.99亿

元、317.53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24.91%、44.54%、30.55%。

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量合计为13.65亿头,其中大牲畜9.03亿头,绵

山羊4.58亿头。粮食总产量为72.58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为745.32

6

斤/亩。农民年人均收入5921.0元,但分布很不均衡。农村劳动力

就业386.18万人。

本区城镇化水平为36.85%,低于全国51.27%的城镇化水平。

其中,霍山县最高,为48.9%;罗田县最低,为26.7%。本区正步

入城镇化的发展时期。

五、扶贫开发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该区域属我

国扶贫攻坚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大别山区范围。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是自然灾害频发和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毁林、超载放牧、滥伐森林、

陡坡地耕作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地生产力低下。

第二节 生态功能定位

一、主体功能

本区属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水

土流失防治生态功能区,安徽、湖北、河南省水土流失防治主体示

范区。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源区,华中重要的生态

7

屏障。

二、生态价值

(一)生态区位重要地区

大别山与桐柏山、秦巴山地相连形成了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带,

有保护江汉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生

态区位十分重要。

(二)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

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其南北两侧有众多河流和大型

水库,是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众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及水库水源

涵养区,也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三)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区过渡地带,主要植被为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华东植物区系代表地,为

连接华东、华北、华中植物区系的纽带。其物种组成丰富多样,对

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与原因

一、主要生态问题

(一)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本区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等分布广泛,密度大,活动频繁,

常发泥石流面积占区域总面积30%,滑坡分布面积约占1/4。特别

是危害性较大的泥石流沟道有300多条,主要分布在城镇、村社分

布相对集中的河流地带,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区内1970-2009年发生的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共发生地质

灾害3307次,按灾害类型分:滑坡956次,占28.9%;泥石流972

次,占29.4%;山洪、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共1379次,占41.7%。

近年来,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地质灾害点越来越多。

(二)水土流失面积大

根据2012年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5个县(市、区)的

最新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76.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47%,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73.59万公顷,其次是风

蚀、重力(泥石流、崩塌等)所引起的少量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侵

9

蚀程度主要以微度、轻度、中度为主,面积分别为22.60万公顷、

25.99万公顷、17.53万公顷,占流失总面积的86.58%,其次为强

度、极强度和强烈。不断加大的水土流失面积对区内水利工程安全

有效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区域内长期受到各种人为活动影响,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

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水库等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湿地面

积不断减少,功能衰退。

(四)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和全国森林资源变化的趋势一致,本区的森林面积呈现出增加

的趋势,但主要表现在中幼龄林面积增加,而成、过熟林面积呈下

降的趋势,且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外界干

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易

受到外界干扰而被破坏。

本区的森林在维护长江和淮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涵养水源、保

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华中生态环境

保护的重要绿色屏障。

10

二、原因

该区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子

(1)特殊地质地貌

该区域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区,区域

内山高坡陡、深度切割、岩石破碎,土壤垂直节理发育。特殊的地

质地貌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

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加剧农民贫困等。

(2)降水量和年均气温

从气候条件中的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来看,本区地处我国南北

方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区域气候湿润多雨但季节分配不均,

且暴雨较多。年均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个别区域可达1500

毫米,为淮河流域降水最多地区,年均日照时数2000~2200小时,

年均气温14~16℃,≥10℃的年活动积温为4500~5100℃。该地

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暴雨更易引发区域内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

等各种自然灾害。

(3)土地类型

11

从土地类型来看,坡耕地的耕作是造成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的主

要原因,也是支配水土流失程度的一个主要因子。该类型地表植被

覆盖度较低(约为35%),且地表枯落物量极少,仅有0.57吨/公顷,

土壤石砾含量高达18%,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仅有0.08厘米,因此该

类生态系统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也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其次荒山荒地的水土流失不可忽视。该类型在大别山区一般位

于坡度较大的地区,其植被覆盖度低,地表枯落物量较少,极易造

成水土流失。

(二)社会经济

目前,区域内农业人口占80.84%。快速增长的人口使人为干扰

加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毁林、超载放牧、滥伐森林、陡坡地耕

作、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超过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同时,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破

坏又是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

12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一、生态工程建设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本区近30年来实施与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有退耕还林工

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

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德合作

长防林、世行贷款造林、公益林保护、农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荒

山造林等,各项工程累计实施规模213.89万公顷,实际投资18.90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44亿元,地方投资4.46亿元。

目前区域内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8.94万公

顷。共完成营造林28.05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2.63万公顷),建立

了4个国家级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7个省级森林公园,

1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3.16

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42%。

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为本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水利工程建设

13

该区域先后实施了坡耕地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

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小型饮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水利

工程。目前,区域已开展注入长江的倒水、举水、巴河、浠水、大

悟河、滠水、潜水等,注入淮河的竹竿河、潢河、史河、淠河等中

小河流治理和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和花凉亭水库多座水

库的加固工作。各项工程累计实际投资24.8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6.40亿元,地方投资8.41亿元。

(三)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预警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加速进行。

暴雨等气象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气

象灾害预警十分重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依托气象、国土、

水务、环保等部门建设的多种自然灾害监测站,正在发挥积极的预

警作用,减轻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中央财政实行了重点生态功能

14

区转移支付政策。2011年,国家对本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为6.82亿

元,其中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补助为2.43亿元,其它为4.39

亿元。国家已经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生态工程建设资金2.70亿元,

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资金1.77亿元,民生保障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

2.35亿元。

从政策实施情况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

资金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本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目前,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呈现改善趋势,但该区

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偏低。

今后一个时期, 该区既要满足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所需要的国土空间,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

要保障生态安全、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保持并扩大绿色生态

空间,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任务仍然艰巨。

15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功能定位

和建设要求,以提升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构

建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尊重自然,积极保护,科学恢复,综合治

理,努力增加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比重,优化森林、湿地等生态

系统结构,提高大别山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强生态综合功能和效益。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协调好人口、资源、生态与扶

贫的关系,把该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民族

团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典范,为华中地区乃至国家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16

工程,将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内的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

系统都纳入规划范围,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协调推进各类生态

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根据本区的特点和主体功能,以森林、湿地、

农田生态系统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

(二)合理布局、分区施策

该区自然条件差别大,不同区域生态问题不同,水土流失的类

型、程度及防治措施不同,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分区

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合理安排各项建设内容。

(三)保护优先、科学治理

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

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大别山区域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加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

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尊重自然规律,确定规划布局、建设任务和重

点。在安排治理项目时,要综合考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协同配

合,落实责任主体,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提升综合治理成效。

(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大别山区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工业

17

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将增加资源消耗量和环境负荷量。因此要正

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创新发展机

制、保护与建设模式,保障生态建设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增强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一、规划期

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13-2015年,

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

二、目标

总体目标: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以控制水土流失

为中心,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为重点,到2020年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用地比例达到78.32%,森林覆盖率稳

定在60%,森林蓄积量得到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配套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生态监管能力提升,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区域经

18

济发展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

谐、民族团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典范。

具体目标:到2020年生态用地比例达到78.32%,森林覆盖率

稳定在60%,公益林占林地比例稳定在45%,森林蓄积达到1.1亿

立方米,沙化土地治理率9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自然湿

地保护率达到80%,初步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生态扶

贫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科技保障体系,具体见表2-1。

表2-1 主要指标

2011年 2015年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生态用地比例(%) 75.31 76.60

森林覆盖率(%) 59.58 59.77

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比例(%) 33.48 37.00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7 0.9

沙化土地治理率(%) 90 9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 1

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 3

新建国家森林公园(处) 1

新建国家湿地公园(处)

完善国家湿地公园(处) 1

完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处) 1

新建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处) 1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自然湿地保护率(%) 75 77

主要指标 2020年

78.32

60.00

45.00

1.1

95

2

3

1

1

1

1

80

19

主要指标 2011年

湿地植被恢复(万公顷)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万公顷)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 75

坡耕地治理(万公顷)

生态扶贫建设

用材林培育(万公顷)

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万公顷)

农村能源改造(万个)

林农培训(人)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科技保障体系

科技保障体系

注生态用地:包括林地、湿地和草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

*

2015年

0.4

1

80

2

30

5

45

20000

2020年

0.6

2

85

4

30

7

150

30000

初步建成

初步建成

20

第三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功能区划

一、区划原则

(一)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内

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现代因素与历史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

些因素对形成区域的作用有主次之分。因此,在进行大别山水土保

持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划分时,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找

出对区域形成和分异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反映主导因素

的主导指标进行功能区划。统筹谋划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

态保护与建设基本格局,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为全面推进

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发生学原则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划分不但要注意区域目前自然景观

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必须要考虑其历史形成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的相对一致性。在过去50 年,大别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21

因此,在进行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划分时,必须要贯彻发生

学的原则。

(三)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原则

生态建设周期长,与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密切。

区划既要重视区域当前的利益,又要考虑区域长远需要。大别山水

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功能区划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促进

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大局。

二、功能区划

依据区域生态特征和主体功能,确定区域主体利用和发展方向。

根据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治理措施将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分为水土流失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区、水土流

失监督区,各功能区面积及占全区百分比见表3-1。

表3-1 各功能区面积及占全区百分比

功能区

水土流失保护区

水土流失防治区

水土流失治理区

水土流失监督区

面积(万公顷)

23.16

68.20

104.86

115.91

22

面积百分比(%)

7.42

21.85

33.59

37.14

合计 312.13 100.00

第二节 建设布局

一、水土流失保护区

水土流失保护区呈点状分散分布。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自然保

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

水土流失保护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

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

理办法》,实行科学有效的强制性保护政策,严格控制有悖主体功能

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超载人口有序向水土流失监督区转移。

水土流失保护区的功能定位为:保护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重

点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保护地区。

水土流失保护区共有34处,总面积23.16万公顷,占全区国土

面积的7.42%,见附件: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名

录。今后新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

公园、地质公园自动进入水土流失保护区。

23

专栏1自然保护区管制原则

——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类管理国家、省、市设立的各类自

然保护区。核心区严禁任何生产建设活动;缓冲区除进行必要的科学

实验外,严禁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实验区可适度发展旅游、种植和畜

牧等生产活动。

——按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先后序列,按核心区、缓冲区和

实验区的先后秩序,分期分批转移自然保护区的人口,缓解自然保护

区的承载压力。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

濒危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规范和统一管理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建

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可能降低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专栏2森林公园管制原则

——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在森林公园内以及可能对森林公园造成影响的周边地区,禁止进

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以及非抚育和更新性采伐等活动。

——加强对林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坚持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

的建设方向,确保各项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不得随意占用、征用和转让林地。

专栏3风景名胜区管制原则

——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

自然生态的干扰,保持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保障区域生态平衡,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科学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科学编制和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

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工作,预防和杜绝各类违法建设活动。

——依据资源状况与环境容量开展旅游活动,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

二,在开发中实现保护。

24

专栏4湿地公园管制原则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

用地单位应当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禁止开(围)垦湿地、开矿、采石、取土、修坟以及生产性放牧

等。

——禁止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

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禁止商品性采伐林木。

——禁止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行为。

二、水土流失防治区

水土流失防治区主要包括除水土流失保护区外的国家级和地方

公益林。

水土流失防治区依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

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

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和湖北、安徽、河南省

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管理和建设。

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功能定位为:对现有植被应严加保护,在保

护好森林资源的条件下,在适宜地区应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

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降低水土流失,在有条件地区可适度开

发。

25

三、水土流失治理区

水土流失治理区是指除水土流失保护区和防治区以外的林业用

地和耕地区域。

水土流失治理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进行科学治理和建设。

水土流失治理区的功能定位为:对现有植被应严加保护,对长

期以来资源开发过度,或开发方式不尽合理的区域,需要在保护生

态的前提下,进行生态综合治理,降低开发强度,规范开发方式。

四、水土流失监督区

水土流失监督区是指除禁止、限制和水土流失治理区以外的区

域。

水土流失监督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进行科学开发和建设。

水土流失监督区的功能定位为: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对长期

以来资源开发过度,或开发方式不尽合理的区域,需要在保护生态

的前提下,实时监督,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26

第四章 主要建设内容

第一节 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建设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项目主要在水土流失保护区、防治区

和治理区实施。

(一)森林保护

本区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3.07万公顷,占本区林地面积

84.95%,森林覆盖率为59.58%。但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森林保护

和管护任务重,需要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如

下:

(1)森林管护: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将未纳入天然林保

护工程管护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的18.86万公顷公益林纳入管护范

围。

(2)管护基础设施:维修和新建巡护路4823公里,完善446

个管护站点的基础设施。

(3)森林防火:提高森林防火装备,加强防火道路、物资储备

27

等建设。修建气象站40个、嘹望塔88座、防火道路3782公里、

物资储备库8500平方米,购置火险因子采集设备40套、视频监控

49套、通讯、扑火器具等。

(4)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重点建设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检疫、

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有害生物测报站8处、检疫中心8

处。

(二)森林培育

(1)人工造林:本区还有2.82万公顷无立木林地、宜林地,

规划将2.82万公顷进行人工造林。考虑到该区域气候条件优越,适

宜森林生长,适宜造林的地方已经完成造林。剩余的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建议提高造林标准。

(2)封山育林:建设面积11.44万公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地段可进行封山育林:①主山脊分水岭往下300m范围以内;②急

坡(坡度≥36º)及以上,不宜坡改梯或水平带整地;③岩石裸露或

土层浅薄,人工造林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段;④依靠自然力并适度

辅以人工措施可以在5年内成林;⑤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

物栖息地或分布较多地段。

28

(3)中幼林抚育:本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森林植物生长。本

区林业发展的潜力除了继续扩展林地面积外,更应注重林地生产力

的提高。规划中幼林抚育面积9.00万公顷。严格控制抚育采伐的面

积审批,加强抚育采伐管理,制止以取材为目的的抚育采伐。鉴于

本区是非公有制为主的林区,关键要用示范点的示范经营来引导林

农。因此,各县均应选择一些抚育采伐示范的对照点,供借鉴。

(4)低质低效林改造:本区建群树种相对较多,但表现不突出;

乔木林幼、中龄林比重过大;郁闭度0.4以下林分占林分面积的

16.52%;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43.67立方米,用材林为47.25立方

米,远低于全国林分每公顷蓄积量84.73立方米。低质低效纯林过

多,林地质量中等,林地生产力低。规划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9.11

万公顷。

(5)公益林面积扩大:本区有公益林面积68.20万公顷,占林

地面积的33.48%,公益林面积偏小,和该区的主体功能不匹配。应

从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出发做适当区域地块调整,扩大

公益林面积比例。规划将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比例调整并稳定在

45%。

29

(6)林木良种基地:林木良种是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的

关键因素之一,规划建设林木良种基地2万公顷。

专栏5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01 森林保护

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的管护,增加18.86万公顷公益林管护。

完善和提高管护基础设施,维修和新建巡护路4823公里,完

善446个管护站点的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修建气象站40

个、嘹望塔88座、道路3782公里、物资储备库8500平方米、

购置火险因子采集设备40套、视频监控49套、通讯、扑火器

具等。完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和设备,建设有害生物测报

站8处、检疫中心8处。

02 森林培育

加强森林培育,人工造林2.82万公顷;封山育林11.44万公

顷;中幼林抚育9.00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9.11万公顷;

调整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比例至45%;建设林木良种基地2

万公顷。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主要在水土流失保护区和防治区实施。

本区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急需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珍贵稀有

原生动物群体、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如

下:

(一)自然保护区:本区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提

高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是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的重要环

30

节。规划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完善国家级保护区建设6

处。

(二)森林公园:推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现有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能力建设,新建2处国

家森林公园,完善基础设施。

(三)湿地公园: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

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处,完善国家湿地公

园1处。

(四)风景名胜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完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2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扶

贫。

(五)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建设: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规

划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2处,主要以保护玉龙蕨、水杉、银杏、

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物种为主。

专栏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01 自然保护区

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6

处。

02 森林公园

新建2处国家森林公园,完善基础设施

31

专栏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03 湿地公园

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处,完善国家湿地公园1处。

04 风景名胜区

完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

05 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

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2处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主要在水土流失保护区、防治区和治

理区实施。

继续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强化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

对重点湿地采取湿地植被恢复、设立保护围栏、有害生物防控等综

合措施,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湿地植被恢复:在重点湿地实施湿地植被恢复1万公顷。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工程

措施和生物措施,实施3万公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专栏7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01 湿地植被恢复

湿地植被恢复1万公顷。

02 湿地保护与恢复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3万公顷。

32

第三节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主要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实施。

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

失,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坡耕地治理:对25º以下的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基本

农田建设。对25º以下的不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采用水土保持耕作

措施,增加地表覆盖度和覆盖时间,减少水土流失。规划坡耕地治

理6万公顷。

退耕还林:对25º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

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种植经济林。

专栏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01 坡耕地治理

规划坡耕地治理6万公顷。

02 退耕还林

规划对25º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

第四节 生态扶贫建设

一、用材林培育

用材林培育主要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实施。

33

本区是木材外运区,在适当发展本区二产的基础上,要提高林

分质量,尤其是人工林的质量。规划本区林分蓄积提高或接近于全

国平均水平,本区林分蓄积可达1.1亿立方米,可支持800万立方

米的木材消耗,400万立方米的商品材消耗。而本区自然条件良好,

只要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完全可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以上。

在保证本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力发展优良的用材林,为本区林业产业优化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在用材林发展中,在山区要充分利用林业发展空间,加快绿化进度,

加强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发展。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商品材基地:建设商品材基地20万公顷。对产量过低的马尾松

工业原料林进行复壮。对低密度林分进行补植补造。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林基地: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公

顷,并保持稳定。基地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育种、种苗、密度、防

病虫害、抚育、施肥、灌溉、采伐全环节进行配套经营。

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建设珍贵用材林基地10万公顷。在土壤

肥沃的低产林中补植补造珍贵乡土树种。

毛竹基地:建设毛竹基地10万公顷。本区毛竹经营在产业发展

34

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毛竹面积没有明显增长。在条件适

宜地区应加大毛竹发展力度。

专栏9 用材林培育

01 商品材基地

商品材基地建设20万公顷。

02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林基地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20万公顷,并保持稳定。

03 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

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10万公顷。对土壤肥沃的低产林进行珍

贵乡土树种补植。

04 毛竹基地

毛竹基地建设10万公顷。

二、生态产业

(一)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

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主要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实施。

本区非木材资源很多,发展潜力很大。应加大非木材资源培育

与利用力度,特别要加大茶叶、油茶、果树发展,注意保护传统品

牌,创出新品牌,减轻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1)特色经济林基地:包括核桃、花椒、茶叶等共7万公顷。

(2)林下经济:包括中药材、菌类种植,林下畜禽养殖等共5

35

万公顷。

(三)农村能源

主要在水土流失保护区、防治区、治理区实施。

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将传统的以烧柴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改成

以电、太阳能和沼气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

加大农林剩余物的开发利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购置节柴节煤灶23万个,太阳灶22万

个、沼气池150万个。

(四)林农培训

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林农开展培训,使管理人员和技术

人员熟悉规划涉及的各生态工程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及项目管理,

林农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

规划培训管理人员1000人,技术人员5000人,林农50000

人。

专栏10 生态产业

01 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

特色经济林基地:包括核桃、花椒、茶叶等共7万公顷。林下

经济:包括中药材、菌类种植,林下畜禽养殖等共5万公顷。

02 农村能源

实施农村能源建设,购置节柴节煤灶23万个,太阳灶22万个,

36

专栏10 生态产业

沼气池150万个。

03 林农培训

培训管理人员1000人,技术人员5000人,林农50000人。

三、人口易地安置

主要在水土流失保护区和防治区实施。

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以及水土流失严重

地区的居民实施易地安置。

第五节 防灾减灾

针对滑坡、泥石流、山洪、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建立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共设立群测群防点1583个。对55个危重

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监控。实施57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规

划区23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搬迁避让,共搬迁2181人。

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建立2个市级应急指挥系统和13个县

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13个县级地质

37

灾害应急队伍。

专栏11 地质灾害防治

01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02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共设立群测群防点1583个。对55个危重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

监控。实施57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规划区23个地质

灾害点进行搬迁避让,共搬迁2181人。

03 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建立2个市级应急指挥系统和13个县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

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13个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

第六节 生态监管

以现有监测站(点)为基础,合理布局,补充监测站(点),采

用卫星遥感、地面调查和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森林、湿地、

农地和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进行动态监测,形成生态系统监测网,

及时发布生态监测报告,生态预警评估和风险评估。完善生态监测

和信息处理设备,建立12个生态监测站(点),并配备设备。

专栏12 科技保障体系

01 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生态系统监测网,完善生态监测和信息处理设备,新建12

个生态监测站(点),并配备设备。

38

第五章 政策措施

第一节 政策需求

一、生态补偿政策

(一)、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制度。按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实行分类、分

级的差别化补偿。

(二)扩大湿地保护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提高补助资金

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碳汇补偿机制试点。本区的森林和湿地既是我

国中部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建

议尽快启动大别山区碳汇补偿机制试点,并加大对其倾斜和扶持力

度,不断增强和提高该区森林湿地固碳增汇能力。

(四)加大林木良种、珍贵树种培育、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

改造等中央财政补助政策。在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后,要进一步

加强和实施国有林区森林管护和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中央

财政补助政策,研究支持国有林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39

的政策措施,加大棚户区改造及配套设施支持力度。

二、人口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在土地方面,可考虑凡用于安置的土地,属国有的,无偿划拨;

属集体的,适当补偿;属农户承包的,依法征用,按标准补偿。在

税费方面,可考虑涉及易地搬迁过程中的行政规费、办证等费用,

除工本费以外全部减免,税收也可考虑变通免收;配套工程的设计、

安装、调试等费用一律减免。对搬迁移民优先进行技能和技术培训,

安排上岗;优先办理用于生产的小额贷款。在医疗、子女入学等方

面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

(一)制定必要的行业性区域补偿政策

为了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应加大国家重

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科学、规范、稳定的行业性区域补

偿手段,缩小地区间差异,特别要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老、少、

边、穷地区发展。同时,加强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探索将地区间的对口支援关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

40

对口关系的援助条件与金额,规范区域补偿的运作。

(二)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适应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要求,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

度。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

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基层政府实施

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在测算

均衡性转移支付标准时,应当考虑属于地方支出责任范围的生态保

护支出项目和自然保护区支出项目,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

步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并重,全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生态补偿

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切实保护生态的奖惩机制。

(三)提高对农林产品主产区的相关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比例

提高对农林产品主产区的相关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比例,加大农

业、林业、水利、基础设施、科技、交通等的投入,改善农林业生

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林业生产效率,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强农

惠农补贴政策。

(四)强化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考核与绩效评估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统筹安排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加强资金使

41

用的绩效监督和评估,杜绝挪用转移支付资金现象,提高转移支付

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一)大别山主体功能区的管理保护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及地方各相关法规条例等。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约束人

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二)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内各级政府制定重大经济技

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各项专项规划时,要依据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充分考虑生态

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制定可

42

行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三)尽快健全执法依据,使本区的管护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

道。实行监督、质量保障制度,对已完和未完的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和阶段验收,严格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返工重建。

二、科技保障

(一)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坚持科技兴林,积极引进、

培育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新理念,提高土地生态、社会和

经济效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家队伍建设,以经验

丰富的专家队伍带领本区的行业人才,推动本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

发展双赢。着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以科技进步带动生态

保护和产业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扶持与协作,

发展高科技农林业,努力让大别山地区走高科技生态保护与发展道

路。

(二)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生态功能区管理

信息系统,与政府电子信息平台相连结,提高各级生态管理部门和

43

其他相关部门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办事效率。

三、管理保障

(一)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本区的各

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确本区管理

机构的职责和执法范围等,建立领导责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财

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不断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制度、质量

检查验收制度、工程违规举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逐步实

现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系统化,提高管理水平。

(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状况定期组织评

估和考核,并公布结果。考核结果纳入功能区所在地领导干部任期

考核目标,对任期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要追究其领导责任;对造

成生态功能破坏的项目,要追究项目法人的责任。

(三)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保护

知识教育。注重对党政干部、新闻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资

源开发监督。

44

附表一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名 称

自然保护区

1

安徽省石台县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安徽省潜山县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

3

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面积(公顷)

石台县

潜山县

岳西县

岳西县

金寨县

霍山县

英山县

孝昌县

商城县

商城县

新县

3367.00

1523.20

12300.00

4000.00

28913.70

6667.00

3803.00

593.00

5460.00

5805.00

5460.00

4

安徽省岳西县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5

安徽省金寨县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

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7

湖北省英山县大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8

湖北省孝昌县陆山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

9

河南省商城县金刚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10

河南省商城县鲇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11

河南省新县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1

安徽省石台县目连山省级森林公园

2

安徽省石台县杉山省级森林公园

石台县

石台县

潜山县

潜山县

霍山县

霍山县

岳西县

980.00

435.00

33300.00

4070.00

6667.00

200.00

752.00

3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

4

安徽省潜山县金紫山省级森林公园

5

安徽省霍山县霍山省级森林公园

6

安徽省霍山县小南岳省级森林公园

7

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

45

名 称

8

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

9

湖北省浠水县三角山省级森林公园

行政区域

金寨县

浠水县

麻城市

红安县

新县

新县

面积(公顷)

2882.00

973.00

2400.00

6000.00

3333.00

3267.00

10

湖北省麻城市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

11

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12

河南省新县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

13

河南省新县黄毛尖省级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1

安徽省石台县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2

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

石台县

太湖县

1850.00

25700.00

风景名胜区

潜山县

霍山县

霍山县

霍山县

太湖县

金寨县

岳西县

麻城市

33300.00

1400.00

3733.00

520.00

25700.00

2882.40

10600.00

11200.00

1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

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安徽省霍山县大别山主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

安徽省霍山县铜锣寨省级风景名胜区

5

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

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

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8

湖北省麻城市龟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46

47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3:2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30953173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pdf

标签:生态   建设   保护   森林   本区   功能区   区域   面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