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

更新时间:2024-03-26 11:53:2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小学生开学寄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所以:用这些办法 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

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通“弼”读bì,辅佐。恒:

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

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

三、一词多义

1. 于:①征于色:在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2. 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读bì,辅佐

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 ②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 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

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四、问题理解

1.理解内容后填空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

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

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

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

(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2.拓展运用

(1) 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

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

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着书,写出了被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着《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

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

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

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b.顺境也可以出人才。c.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略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

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

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

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

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

四、阅读提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

南尤甚。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

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

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曹:辈,等。 ①旌:表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 (2)内侍请上易衣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3. 【乙】文中的______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主旨句异曲

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 (1). “拂”通“弼”,辅佐。 (2). 易:换。

2. 示例;(1)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

没有的才干。 (2)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3. (1). 示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2). “上”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3). 虚心纳谏或、开明或广开言

路等。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

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易”:换。所以千

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

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

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

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所以”“动”“曾益”“卿”“朕”等字词的翻译。

3.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

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

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一空与二空,乙文中的“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与甲文中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异曲同工。三空,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

概括人物的件洛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

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卿能如此,朕复何

忧”“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等描写,可以看出皇上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

(一)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

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

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

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

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

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译文(部分):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天下长久太

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

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

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

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

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1:5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25200260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国家   句子   文言   皇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