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生活的考验)
古代的拜师礼仪
工商业的从业人员在就业前都需要进行职业训练,主要的是学习本行业的基本技能。
这种职业训练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家传的,一般是父子之间的某项技能的直接
家传,往往在自己家就能完成。这类家传的世业在现实中为数不少,甚至是某些姓氏就带
有明显的祖先职业烙印。一类是普遍存在的拜他人为师学艺的形式。后一种方式具有突出
的社会性,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礼仪规范。
学徒拜师学艺本身就是一种谋生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家境贫苦的农民、市民子弟来说,
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最为实际的谋生手段。拜师学艺,然后通过艰辛地努力学得真本事,
最后出师自己闯天下。这样一来,各门社会技艺也就不会失传了,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延
续了一些独门绝技。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了,至少可以做到养家糊口。
拜师学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从拜师那天起,就注定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名虽
师徒,义为父子”,这就是古代拜师学艺的基本礼仪,这与中国古代尊师的传统礼仪传承。
在古代,作为学徒是有一定的基本职责的,平时学习之余就是侍奉师傅,要做到尊师。从
一系列的师生关系中弟子的职责可以看到古代弟子的这种责任,由于拜师学艺关系到生存
问题,作为徒弟,往往是非常低尊敬师傅。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说的就是
一种潜规则,师傅如果想要自己的技艺后继有人,就不得不收徒,而收徒又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多一个竞争对手;不收徒弟的话,技艺面临失传。所以作为互利的双方,都会有
一定的考虑:师傅会选择有出息的弟子作为技艺的传人,因此也就对自己的弟子更加严格,
在严格的考验中选出技艺的传人;弟子为了学好一门技艺,本着养家糊口的最基本目的,
也会尽力地忍受困难,在清苦的环境里谋求成长。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所谓的“生我者父母,教我
者师傅”,可见,师徒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有的行业里头,徒弟一旦入了师门,所有的
行为会由师傅负责,父母无权干预,甚至连见面都有严格限制。建立如此重大的师徒关系,
自然就需要隆重的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来说,拜师的礼仪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这些行为就是表示对本行业的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
这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以求平平安安,拜保护神的时候一般要一对红烛,点三
柱高香,隆重的仪式还会供奉三牲,简单一点的就是供奉茶点果品。然后由师傅引导徒弟
向行业神像或者神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有的行业在行礼完毕以后还会让学徒跪读誓词、
祝词、祷词等等,其内容大多表示祈祷祝福。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的大礼,然后学徒跪献红包
和投师帖子。如果自己的师叔、师兄也在场的话,学徒要对师叔行叩首礼,对师兄三作揖。
学徒献给师傅师母的红包实际上就是学费,只是古人崇尚红色,也喜欢红包之类,用这样
的方式来交学费也算是比较高雅的了。投师帖子也就是拜师契约,契约就是双方之间的合
同。在契约里明文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后的处罚规则,契约会由徒弟和保
人签字画押。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以及给徒弟赐名。训话的目的就是让徒弟们懂得尊重祖师
爷、遵守行业行规,勉励徒弟们谨慎做人、专心学艺。比如在越剧业里,师傅训话的时候
会把戒尺供在行业神唐明皇的神主前边,说:“大家都是同行,大家要和好,认真学戏,
我的话胜过骂,骂胜过打,顶好勿要犯打。”在有的行业里头,还要宣布门规。所谓的门
规就是师门或者同行历代传承下来的规矩,这些门规主要涉及职业道德、人品修养、学艺
规矩、生活守则等等方面。
在有些行业里,拜师的时候师傅还会给徒弟赐名。有的是改掉名字中的一个字,然后
加上师门行辈的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名字。比如说原名王三宝,师门的同辈是“智”字,
可能会改成王智宝。有的行业会把名字全部改掉,重新起一个名字,当然,有的行业也不
改名,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比较灵活。
有的行业里头,在师傅训完话以后还会有特殊的仪式。比如在越剧业里,师傅训完话
以后,师傅会用一个新的狼毫笔,沾上溶在酒里银朱颜料在徒弟的眉心点上一下,俗称
“点眉心”。一般认为这样就点开了聪明窍,这样一来,徒弟学艺的时候就会一心一意,
记忆力也会加强,当然,也就不会怯场了。
第四,举行拜师宴。拜师完毕以后就得宴请师傅一家、师叔师兄、保荐人、师门亲友
等等,以表达对师傅师母以及朋友的尊重,当然,可以从简。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1:2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236631730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的拜师礼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的拜师礼仪.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