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4-03-26 10:22:3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开开心心是成语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

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

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阅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

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

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

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

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

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

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

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

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

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

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

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

艺术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

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

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

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真意切,爱意

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

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

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

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

万分。“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

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

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

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

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诗人那种无力、无助

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

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

郊”。“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

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

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渡江”

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

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

了水塘。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

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

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大风带来的痛

苦和气愤还没有消除,南村群童的胆大妄为又让诗人气愤不已:“南

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欺“我”——对面为贼,公然抱茅,口呼不得……怎不能令

我失望,痛心,生气?顽劣的小孩子完全不懂得茅屋主人的焦虑——

这刮走的茅草还是要拾回来的,还是要重新修缮茅屋的!可是这群无

礼无情无人味的孩童不但不帮助主人收拾茅草,竟然在主人在场的情

况下,“公然抱茅入竹去”。

群童公然抢茅,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无情蔑视!这让年迈体衰的杜

甫万分伤心,无比愤慨!如果说大风破屋是自然所为,那群童盗茅就

是有意欺侮。孩子竟然是这么放肆,这么没有教养,当面抢劫,公然

抱走!更令人气愤的是,“我”再三请求,声声呐喊,苦苦哀求,竟

没有打动他们。小孩子都这样,大人可想而知,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

俗衰薄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群孩子,诗人该是多么失望,多么痛心。

相对于心忧天下的诗人来说,这些孩童们确实需要好好教育教育啦!

想到这些,诗人就无所顾忌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行,让后人看

一看了那个世风日下的真实社会。

孩子毕竟是孩子,诗人毕竟是诗人。对于孩子的“欺侮”,诗人

也只是无奈地呼喊。“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杜

甫那干裂的嘴唇,那焦躁不安的神态,似乎听到了杜甫那苍老无力的

声音。

结果毫无结果。一个年老力衰的老翁,又能做些什么呢?一个文

质彬彬的诗人,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叹息,也只有叹息。从诗人的

叹息声里,我们仿佛听出了牢骚,听出了失望,听出了痛苦,听出了

责备,也听出了愤怒。

诗人面对肆虐的大风,无能为力;面对“贼”一样的群童,也只

能“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孤独无

助和可怜的身影。在大风面前,在群童面前,诗人是一个十足的弱者,

是一个标准的受害者。无能无力的诗人没有得到孩童的同情怜悯,没

有得到上苍的眷顾,这恐怕是最令诗人伤心的。

茅屋被刮走了层层茅草,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茅草被群童抱走,

这屋又如何修缮?想想这些,诗人怎不痛惜,怎不忧伤!

屋漏偏逢连阴雨!真正的痛苦是在天气突变之后。在诗人忧伤叹

息的时刻,老天又有了重大变化:“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黑。”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肆意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从

而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

这骤然变化的天气——那一块块如墨的乌云,那昏暗凝固的天空,

不知给诗人带来多少担忧,多少惊恐,多少焦灼,多少折磨!从秋风,

到群童,到乌云。出去收拾茅草未果,看到这突然变化的天气,回到

家里看到床上的寝被,诗人内心怎不翻江倒海?

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诗人,家境十分窘迫:“布衾多年冷

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家里那床破布衾,已经不知盖了多少年!

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无法拆洗缝补替换,所以多年来只能将就着,

凑合着。尽管“冷似铁”,不能带来半点温暖,但也只能忍受啊!看

着这伴随了全家多年的破旧布衾,一种无奈和痛苦袭上心头。这就是

最真实的现实,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的生活。诗人的生活竟然窘迫到了

这种地步!由此,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

而娇儿的“恶卧”让诗人有苦说不出。本来就已经多年未洗,已

经很不结实,娇惯的孩子再随意踢踏,这布衾的里子肯定被弄得不成

样子了。里子破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本来就凑合着,现在更没法

盖了,所以诗人哀伤不已。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由于狂风破屋,茅草被

刮,这茅屋肯定不避风日!破屋漏雨不止,床头上没有一个地方干燥,

显然茅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更恼人的是,秋雨绵绵,下个不停!此

时的诗人,被大自然折磨得痛苦不堪,遍体鳞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歌从眼前的处境一下

子扩展到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一

下子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长夜沾湿”如在水中浸泡一般,这哪里能睡觉?这哪里是睡觉?

身体的折磨,内心的煎熬,心灵的痛苦,可想而知。本来,诗人被战

争折磨得身心疲惫,已经很长时间没睡一个安稳觉啦,需要好好休息

休息,调整调整心态。可又偏偏遇上了这样倒霉的事情,遇到了这样

倒霉的鬼天气,这觉还能睡安稳吗?还能睡痛快吗?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

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

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

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诗人期盼着这样的生活早日

结束,期盼着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期盼着这样的处境得到改变,

期盼着……

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社会现实,诗人忧心忡忡,焦躁不安,长

夜难眠,长夜难明!诗人不堪忍受这痛苦的生活,也不知道何时才能

摆脱这种困境。痛苦,茫然,惘然,诗人似乎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内

心有一种绝望的痛苦和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自己的痛苦折磨得

不能自拔,而是时刻保持着一种最现实最伟大的清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是心有灵犀一

点通!推己及人,诗人不由地想到了大批天下和自己一样痛苦的寒士

们,他们也许比自己更痛苦,因为杜甫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遭遇和

不幸,了解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诗人多么希望天下的寒士们能够得到很好的遮盖庇护,住上好房

子,过上好日子,不像他那样遭受如此的折磨!多么希望天下寒士们

住在那宽敞明亮的大屋里,风吹不动,雨淋不透,稳如泰山,永远没

有惊恐!

这“广厦”永远屹立在诗人的心中,因为这是诗人的梦想,也是

天下所有寒士的梦想。诗人由自己的忧愁想到了别人的忧愁,由自己

的不幸想到了别人的不幸;由自己的痛苦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由

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遭遇,由自己的梦想想到了天下所有寒

士的梦想。忧己,忧国,忧民,忧天下。杜甫胸襟旷达,心里装的不

只是自己,还有天下。所以他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的

寒士们。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想别人所想,梦别人所梦,这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这就是胸襟旷达

的杜甫,这就是伟大的杜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

精神追求。可是,杜甫不同于一般的诗人,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超

越了所有的文人,因为他在自己十分窘迫的时候能够想到别人,在自

己并没有“达”的情况下能够兼济天下,这是了不起的,也是他傲然

独立的根本原因。

面对现实,诗人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这种愿望仅

仅是一个美丽的梦,要想实现是多么艰难,也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

百年上千年。所以在诗歌的最后,诗人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

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空荡荡、渺渺茫茫。

诗人的这种呐喊,也许是苍白的,无力的,但是能有这种憧憬,能想

到别人,能自觉地为天下寒士呐喊,就已经难能可贵啦!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在狂风苦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

破”,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然而

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已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

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至此,诗人那种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炽热情感已经不可

遏制,全部迸发了出来,诗的情感陡然达到了高潮,诗歌也一下子进

入了新的境界,跃升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不愧为劳动人民心

中永远的“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0: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19758173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pdf

标签:诗人   茅草   茅屋   没有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