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参军条件)
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
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
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真
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
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
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
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
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
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
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
上的茅草渡江而去。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
“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卷”、“飞”、“渡”、
“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
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渡
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
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这不单单是写
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
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大风带来的痛苦和气愤还没
有消除,南村群童的胆大妄为又让诗人气愤不已:“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
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欺“我”——对面为贼,公然抱茅,口呼不得……怎不能令我失望,痛心,
生气?顽劣的小孩子完全不懂得茅屋主人的焦虑——这刮走的茅草还是要拾回来
的,还是要重新修缮茅屋的!可是这群无礼无情无人味的孩童不但不帮助主人收拾
茅草,竟然在主人在场的情况下,“公然抱茅入竹去”。
群童公然抢茅,这是对诗人的一种无情蔑视!这让年迈体衰的杜甫万分伤心,
无比愤慨!如果说大风破屋是自然所为,那群童盗茅就是有意欺侮。孩子竟然是这
么放肆,这么没有教养,当面抢劫,公然抱走!更令人气愤的是,“我”再三请求,
声声呐喊,苦苦哀求,竟没有打动他们。小孩子都这样,大人可想而知,这是当时
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群孩子,诗人该是多么失望,多么痛心。相
对于心忧天下的诗人来说,这些孩童们确实需要好好教育教育啦!想到这些,诗人
就无所顾忌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歌行,让后人看一看了那个世风日下的真实社
会。
孩子毕竟是孩子,诗人毕竟是诗人。对于孩子的“欺侮”,诗人也只是无奈地
呼喊。“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杜甫那干裂的嘴唇,那焦躁不
安的神态,似乎听到了杜甫那苍老无力的声音。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10:1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19215173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