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不是什么而是什么造句)
文史在线
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
崔德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沈约曾说他以前的诗文声韵悠扬是暗与理合;而之所
以如此,众人了然不寤,独他自己得之胸怀。本文以为,沈约的“独
③【4】214((南史周颐传》云“颗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6】895”,此亦
证颓创四声之目于前.约谱四声于后。又北齐李概说“平上去入,
出于阎里”。然则四声本是魏晋六朝时期汉语语音的客观现象,于
齐梁问广为人知,不能说四声起于此时,更不能说四声系由周沈
得胸襟”之密,实指一种作诗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善用四
声”和“能达八体”。本文还探讨了沈约独得之秘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独得胸襟四声八病永明体
诸人所定:然用平上去入定名四声.当是周颞始创。而周颐所致力
的在于文字上的四声,沈约所致力的在于文学上的音律。
次请再言沈约的四声声律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笃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
籍。能属文”。约早年既得济阳蔡兴宗赏识,兴宗谓“沈记室人伦师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
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
表”。【1】P232后以博学多才游于皇门,为“竞陵”文学集团主要成
员之一。卒谥“隐”,世称“隐侯”。“约高才博洽,一代之英伟”,【1】
P244聪明过人,诗文清隽道丽,为当时文坛宗主,作诗重音律,与
王融、谢胱等人共创四声八病”说,为“永明体”的倡导者和代表作
家。
一
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郭绍虞释曰:“低昂互
节,指文字音节的高下互相变化”。“一简,一行,指五言诗的一
句。”【7】又或谓“宫羽相变,谓韵类须异”;“轻重乃指声言……合
言之,即两句以内不得有同韵同声之字。至于低昂,则就四声而
言,或径指平仄。而浮声切响则兼就上举三者合言之”;总之,“声
、
何谓沈约独得胸襟之秘
《梁书・沈约传》载:“(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
律说实兼括韵声以及字调而言之,故非拘墟于平上去入也”【4】
P234
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1】”《四声谱》于
今不传,日僧遍照金刚所撰《文镜秘府论》中有辑录,全貌亦无从
考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
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
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
人们往往又将这段文字与《文心雕龙・声律》中一节相互解
释,“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
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
可言文”;又谓“自骚人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2】1779这段
文字前贤多有论证。然何谓“此秘”?前贤对此要么语焉不详,要么
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8】552—553
黄季刚先生谓:“此即隐侯所云‘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两句之
中,轻重悉异’者也。……一句之内,如杂用两同声之字,或用二同
韵之字,则读时不便,所谓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也。
一
解释偏缪。其实,《南齐书・陆厥传》中载沈约《答陆厥书》,其中沈
约对“此秘”作了具体阐述:“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
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
句纯用仄浊,或一句纯用平清.则读时亦不便,所谓沉则响发而
断,飞则声扬不还也。辘轳交往二语,言声势不顺。”【9】刘勰氏所
云“飞”“沉”即沈约所谓“浮声”“切响”,系指四声而言。而“浮声”、
“切响”或飞沉与四声的关系则难以指实。但沈约的意思是很明确
的,即是要综合考察文字字音,并於作诗时交错适当配置,便可以
做出音韵婉转流靡的诗歌来。然则.沈约所云诗歌声律美并非单
单由汉字的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决定:还由字音的声、韵所决
定。细读沈约本段文字,隐侯的重点还在于“宫羽相变,低昂互
未睹’者也。”【3】然则“此秘”,非谓世人不知乐章有宫商等五音之
别.亦非谓世人不知文字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变①。而乃谓前贤虽
知文字字音舛错不同.但并不知如何运用于具体创作.而成音韵
颉颃、流利婉转之诗作。
沈约曾说:“若得其会者,则唇吻流易;失其要者,则喉舌蹇
难。”沈约又在《答甄公②论》中云:“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
节”。
泳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漯。”【4】303以上,沈约从正反
2.能达八体
两方面言说:若能善于调配四声而得其会,又能通达八体而不失
《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引魏秘书常景《四声葫》日:“辞
其要.便可作出声韵抑扬的五言诗作品。鄙意以为,沈约“独得胸
襟”之秘,实际上就是指这种五言诗作诗方法:它包括上述正反两
方面内容,即善用四声、知避八病。以下便从这两方面申述沈约的
“独得之秘”。
1.善用四声
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4】316”沈约也曾说:“作
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漯。”
然则在沈约看来,诗人作诗时仅能交互错杂使用文字。能将同声、
同韵或同调之字错开,还是不够的。沈约强调诗人作诗还要通达
“八体”,知避八体之病,才可以形成诗句平仄相间、声韵流利、和
关于四声名目及其起始年代,前代学人若陈寅恪、郭绍虞、罗
根泽等人多有论述,今撮取诸家之要,先言四声概况如下。皎然
《诗式》云:“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近自周颐、刘绘流
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和情高,此未损文格,沈休文
体抑扬的审美效果。若不懂避病.则不仅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反而
会“事同暗抚失调之琴,夜行坎壤之地”。【4]973
卢照邻《南阳公集序》云“八病爰起,沈隐侯永作拘囚”【1O】
88,皎然《诗式》也说“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可知唐人旧说
均以八病为沈约所创。或者初时的说法是“八体”.而后人称之为
“八病”。《金针诗格》云:“诗病有八,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
酷裁八病,碎用四卢,故风雅殆尽。”【5】封演《闻见记》又云:“周颞
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人之异。永明中,沈约文
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而声韵之道大行。”【4】214由
此数则材料可证,周颐当早于沈约提出四声之目。又《文镜秘府
小韵、旁纽、正纽。”【4】1096((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前
八病亦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惟于
“平头”目下注日“或一六之犯名水浑病,二七之犯名火灭病”:于
论》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约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颐。”
45
2O1 0年七月
才
“上尾”目下注日“或名土崩病”;于“大韵”目下注曰“或名触绝
病”;于“小韵”目下注日“或名伤音病”:于“旁纽”目下注日“亦名
大纽,或名爽切病”;于“正纽”目下注日“亦名小纽,或名爽切病”。
的诗文创作的严密繁琐的格式,不见得就出于沈约。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43
【2]【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J【粱】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9O0
【4】907又,沈约尝说“人或谓鹤膝为蜂腰,蜂腰为鹤膝,疑未
辨”。【4】982是知空海所云④不诬也。由此亦可推论,沈约所言
“八体”,其名目若何,今人已难考见;若究其实,更难上加难。因为
“八病”的名目和内容在后世都有变迁;在后世流传的诸多八病名
实中.孰为沈约之说.现在已无从确知
就今天所能看到的“八病”而言,郭绍虞先生以为:“八病应分
四组:平头上尾为一组,是同声之病;蜂腰鹤膝为一组,是同调之
病;大韵小韵为一组,是同韵之病;旁纽正纽为一组,是同纽之
【4】【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卢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
局.2006.
[51【唐]释皎然.诗式【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
书局.1981:26
【6J【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oo1.10:219
病。”【10188—89可见,八病亦是兼该汉字字音之声韵调三方面。
诗病犹如人病,得之则蹇碍,避之则郎畅。
最后须说明,沈约“四声八病”既属草创,其应用范围,亦仅限
[8】刘勰.文心雕龙[Ml1.范文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0
f10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7—208
于五言诗。然后世文人,承沈约衣钵.将此“四声八病”应用范围扩
展及于诗体之外的赋、铭、诔等文类文体,甚至及于笔类文体.如
书、表之类。
二、沈约独得胸襟之秘的价值及影响
【1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365
注释:
自沈约“四声八病”说出,有和而应之者。《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跳、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
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人四声,以此制韵,
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
①启功先生说:“当时所说的宫商等名称,即是平上等名称
未创用之前,对语音声调高低的代称。”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中华书局,2000,页62
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6】P1195((南齐书・陆厥传》记述与
之稍近。封演《闻见记》亦云:“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
遂撰《四声谱》。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
转向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亦有起而诘难之者。魏甄琛“以为沈
②甄公,即甄琛。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今河北无极)人,
《魏书》卷六八有传。传称琛撰《难沈约四声书》,沈约《答甄公论》,
或即与琛书往复论答之作。
( 按,此句各家断句不同,有作“沈约著其谱论云,起自周
颐”,有作“沈约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颐”,又有作“沈约著其谱,论
云,起自周颐”。然不论如何断句,“起自周颐”四字,当出自沈约之
口。周颐与沈约大略同时.沈约之言当可信。
氏《四声谱》,不依古典,妄自穿墼”【4】285。又颍川钟嵘之作《诗
评》,谓:“王元长创其首,谢胱、沈约扬其波……务为精密,擗积细
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l1】。
然刘善经驳钟嵘之论日“嵘徒见口吻之为工.不知调和之有
( 弘法大师于《文镜秘府论(西卷)》“论病”中说:“颐、约已
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
累……洎八体、十病、六犯、三疾,或文异义同,或名通理隔,卷轴
术。”【41273此言良是。宋范哗在《狱中与诸甥姬书》中说:“性别
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
者,不必从根本中来”。【2】1830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
“自骚人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
满机.乍阅难辨”。
(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以为“永明体已经初步具
备了近体诗的某些基本特征”:“第一,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
旬、八句为主”;“第二,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观念已经十分
明确”;“第三,用韵已经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在押平声韵为多,
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2】1779。观此二公之语,
知古来文章声韵悠扬,流利婉转,皆音韵天成。然文学之声律,可
自然天成,亦可由人为调节而成。调节之道,即是使四声“宫羽相
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第四,在对仗方面,追
求自然与情理的完美结合”。转据【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
卢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245
( 郭绍虞《永明声病说》,永明体和律体不同:首先,永明体
所注意的只是一句两句中间的声律,还没有注意到通篇的声律;
其次,永明体的声律,只想到音韵尽殊、轻重悉异,不曾注意到音
步的问题;而律体则再于五字之中分出音步,成为二二一的音节;
再次.永明体的音律是重在四声.而律体的音律则全重在平仄;最
后,沈宋以前之诗句,其近于平仄调谐者,乃暗合於无心,而沈宋
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故刘善经日:“除四声以
外.别求此道,其犹之荆者而北鲁、燕,虽遇木马童子,何以解钟生
(笔者按:钟生即钟嵘)之迷。”【41271四声“譬之轨辙,谁能行不
由轨乎?纵出涉九州,巡游四海,谁能人不由户也?”【41286又,
“夫四声者,无响不到,无言不摄,总括i才,苞笼万象。”【4】213
然则四声之用大矣。
孟子尝云:“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12】”调声之
术既明,齐梁以后,凡有制作,大率声律协和,文音清婉,辞气流
靡,罕有挂碍。又,齐梁以下之唐诗宋词元曲,旁及律赋四六,无不
以后之作,则多出于意匠。转据[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卢
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244
作者简介:崔德全(1981一),男,山东滕州人,安康学院中文
系教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教学与科研。
依循声律,构成新制。“沈约以前,声律方兴而莫阻;沈约之后,鳃
理剖析而精密。”【8】556与其将大功归于四声,不如将其归于沈
约。若无沈约的“独得之秘”,时人或许只知五音不同、四声之辨,
而不知如何用之。而在沈约诸人“四声八病”说的指导下,南齐永
明年间,兴起了一种新诗体,即“永明体”。据近人研究“永明体已
经初步具备了近体诗的某些基本特征⑤,但还不是真正的律体,
它与律体还有着明显的不同⑥,因此,永明体便成为由古体诗转
变为律体的重要转折点。
“声病”说对我国古代严密的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
可否定的贡献:但末流之弊,一股脑儿记在沈约名下,便似乎对这
位“声病”论的始作俑者有些不公了。因为在沈约以后出现的大量
20l0年七月 46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08:3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13536172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