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更新时间:2024-03-26 08:32:3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预算绩效)

【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沈约《临高台》原文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沈约《临高台》翻译

待更新

沈约《临高台》赏析

《临高台》是南朝文学家沈约创作的乐府诗。本诗为诗人羁旅南京时所写。

《临高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解题》曰:“古辞言:‘临高台,下见

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若齐谢?‘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

而已。宋何承天《临高台》篇曰:‘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凌太虚’,则言超帝乡而

会瑶台也。”按《乐府诗集》所收魏文帝曹丕《临高台》,即《乐府古题》所谓古辞,而

谢?、王融、梁简文帝、沈约、陈后主、张正见、萧悫诸作,或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

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沈约此作,抒写高台望远而

不见的愁绪,是六朝诗人此题中写得比较好的一篇。

一开头就从反面着笔。“高台”本以望远,而反说“不可望”,起势突兀,给人以悬

念。紧接着,用顶针格重复上句末尾“望”字,对提出的悬念加以解释??“望远使人愁”。

两句一纵一收,一开一合,有顿挫波澜,同时又显得流畅自如,富有气势。以下就紧紧围

绕“望远使人愁”这个主意来写。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三四两句写高台远望所见:重重叠叠的山岭,一直往

远处绵延伸展,不见断绝;悠长不断的河水,也一直向前方蜿蜒流去,不见尽头。登高所

见的山河阔远之景,本当使人神远,但由于所思念的人远在“连山”“河水”之外,那重

叠的连山便反而遮断了望远的视线,那悠悠的河水也更牵引着自己的悠悠念远之情了。两

句大处落笔,写景浑括,景中寓情,令人想见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

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

仿佛是为了解释读者心中的疑问,接下来两句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所思者之所在作

了明白的交待:“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身在江南,而对方则远在洛阳,则不但距

离遥远,而且南北隔绝了。这两句如作一般叙事看,不过如上文所说,交待所思者之所在

而已,妙在于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摇曳有致的格

调又加强了这种忧伤无奈的情感。七八句就在上六句的写景、抒情、叙事的基础上作一总

收:“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望远本为解忧,但望而不见,反增离愁,则不如不望

了。这一联正反应首联“不可望”“使人愁”,首尾贯通。

诗的意思极明白单纯,不过抒写高台望远不见的愁思,也没有刻意经营的警句,完全

是素朴的家常语,但读来却感到有一种真挚的情思流注盘旋于字里行间,而且能明显感到

抑扬开合的节律和情感的起伏流动。沈约是新体诗的倡导者,但他的佳作如《别范安成》

及此篇倒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汉魏古诗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的特点。这说明,一种新的

诗歌理论及体制从倡导到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旧的体制与写法运用起来往往更加

得心应手。

沈约生活的时代,南北对峙已经延续一个多世纪。诗中所说的远在“洛阳南陌头”的

所思者,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究竟是写实还是象喻,恐怕很难肯定。有意思的是,

梁简文帝的《临高台》中也出现了“洛阳道”的意象,诗云:“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与沈

作对照,似乎可以悟出所思的“情人”多少带有虚拟象征的意味。但所指为何,就难以妄

测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08:3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4131511729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鉴赏】沈约《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pdf

标签:高台   沈约   不见   情感   洛阳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