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长笛英文)
浅谈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本文试从女权主义
角度,概括阐释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思想来源、各分支派别之间关系等,以加深对女权
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了解
标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社
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
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
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
“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它诞生于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的意图是改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重新发现在男性社会及父权中心下被埋没的
女性作家和作品,建构支撑“女性写作”和“女性论述”的“女性话语”。它要求以一种
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评。它声
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它灵活地吸收
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方法,容
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
系。搞清楚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思想来源、各分支派别之间关系等,将有助于深入了解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在此做一下简略概述。
一、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不可分。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
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
为高潮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
放运动的直接导火线。第二次运动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
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
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而且也有其文学理论、批
评方面自身的思想来源,正如肖瓦尔特所说:“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
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①P343)女
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
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20世纪20、
30年代起,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批评在英美等国占主导地位;50、60年代,法国以索
绪尔语言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理论取代存在主义。自60年代后半期起,新批评和其他形
式主义日益捉襟见肘,结构主义也迅速向解构主义转变,阐释学及随后的接受美学异军突
起,新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影响日增。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顺应了这种变动,并且多方吸收各
派的理论营养,从中获得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例如一些女权批评家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摒
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分析,解构主义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
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马克思主义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
文学与阶级、种族斗争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继承了一些重要先
驱者的理论创造。20年代前半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和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德·波
伏娃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伍尔夫出版于1929年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及其他
一些文章,抨击了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给当
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波伏娃在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后被封为“女权主
义的宝典”),将女权主义思想大大深化了一步。她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观点至今仍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作为先行者,伍尔夫和波伏娃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
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开辟了方向。
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派别
(一)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曾出现了许多分支和流派。就思想发展倾向而
言,曾出现过激进女权主义、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等分支。
激进女权主义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一系列的社会不公
均起源于男性与女性的对抗,男性是她们最根本的敌对者。她们把世间一切坏的东西均归
结为“男性”,把一切好的东西均归结为“女性”,主张将原来处于压迫者地位的男性放
在被压迫者的位置,将原来处于被压迫者的女性放在压迫者的位置。激进女权主义鼓励女
性团结起来,反对男性在性问题上将女性看作是被动的、物化的性对象,反对男性剥削女
性,鼓励女性在性问题上自立自主,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以为一切女性均是善良、纯洁
的,将原有的男性压迫颠倒为女性压迫,这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兴盛了数年。它主张“男性和
女性是不同的,但他(她)们是可以平等的”;主张女性将自己的女性特征发挥到极致,
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中,从而进入社会的最高层。它不主张彻底改变现状,认为女性目前
的主要任务是争取与男性相同。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争取权力的责任的重要性,强
调女性进入原来被男性垄断的领域的必要性,是积极的,但它只是为少数妇女谋取社会权
益,片面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忽视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性和力量。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在吸收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阶级分析的某些观点之后,并在激进
女权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在理论上,它旨在分析和理解阶级基础之上的权力关系
和性别基础上的权力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考虑经济基础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又考虑
上层建筑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它在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在性别层面和阶级层面、在经济
领域和政治领域都向男性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战略层面上,其纲领是
理想的、较全面的;而在战术层面上,很难设计出清晰的战术措施。
(二)就地域特色而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法国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1、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文学与社会的性别迫害,批
评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权主义者要求在象征秩序中得到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力,并
通过剖析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揭示男性支配女性的方式,达到抨击父权制观念的目的。
这一阶段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品,除了凱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之外,影响比较
大的还有玛丽·艾尔曼的《思考妇女》和苏珊·考普曼·科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女性主义的角度》。后者收集了21位批评家的论著,着重剖析了19世纪和20世纪主流文
学作品中失真的女性形象。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晚期,探讨的重点不再限于平等待遇等显见的问题,而是
语言文学的论述。女权主义者强调“性别差异与独特性”,并以差异性为名否定男性象征
秩序。她们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表征和内在情思,重新解读女作家的经
典作品,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批评家是爱莲娜·肖瓦尔特。她在《迈
向女权主义诗学》一文中把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为两个方面:作为读者的妇女与作为作家
的妇女。前者称为女权主义文学阅读,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学批评中对妇
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建构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后者称为女性文学批评,主要探讨
女性作品的类型、主题、流派、结构,女性创造的心理原动力,女性文学传统的进化及规
律等等。肖瓦尔特的论述奠定了女权主义批评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代
表作品有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
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艾伦·莫尔斯的《文学妇女》等。
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进入80年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不再拘泥于文学本身,而是
把性别区分和女性的心理置于意识形态的作用中深入探讨,同时开始从纯文学领域扩展为
跨学科的文化批评。一方面文学研究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结合,并引进各种人文
科学的新思潮、新方法,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把视野从经典作家、作品扩展到大众作
家和大众文化媒介(如电影电视等)。目前,英美女权主义批评仍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研究
层面上继续发展。
2、 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兴盛于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其代表人物的批评吸收了德里
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希望
建立一种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法国女权主义文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和文本。它认为女
性语言与母性有关,与女性肉体有关,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模糊,缺乏明显的连接和逻辑。
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不赞同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否定作者对作品和读者的权威,认为文
本的意义是独立的、开放的,不受作者与批评分析的束缚。法国女权主义学派的代表作有
西苏的《美杜莎的笑声》、伊莉格瑞的《当我们的双唇一起说话》、克里斯蒂娃的《诗学语
言的革命》、《妇女的时间》等。
在西方女權主义文学批评中,除了英美和法国两大派以外,美国的黑人和女同性恋女
权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以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从总体来看,女权主义各派别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缺乏统一、明晰的理
论,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试图改变妇女地位;(2)向男性统治提出了挑战;
(3)强调女性自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英美派、法国派,还是黑人女权主义,都
有各自的局限,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
纵观上述,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
制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打破了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给处于困境中的西方当代
思潮和文学批评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
生机和活力。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之一。
参考文献: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罗婷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3]《女性主义批评不等于性别批评》申富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
期.
[4]《女权主义》孙绍先《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本文发布于:2024-03-26 04:1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97919172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女权主义文学批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女权主义文学批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