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中华之崛起)
散文专题训练-------刘心武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
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
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
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
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那老奶
奶让孙儿捧出的秫秸制成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
饼……
后来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那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
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
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
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
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
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
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
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
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
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
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
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
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
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
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
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
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
难以抹平的疤痕。我坚决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尽量多划分出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
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具体的个案分析,该容忍
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
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
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对巨槐的感受,采用比喻、拟人和细节描写来表达作者对
槐树的喜爱之情。
B.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
程。
C.“梦境是现实的变形”,这一段关于梦中艰难采摘槐豆的情节,作者采用对比手法,为了
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D.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质朴、自然、真挚,却不乏画龙点睛之笔,尤其是文章最后两句诗句
很有韵味。
2.文章写了不同时期“我”对那株巨槐的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末以自创诗句作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下面1~4题。
窗的随想
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
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
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
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
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
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
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
有的。德国古典小说《茵梦湖》里写到蝴蝶窗,这种窗户体型大,上部呈圆弧形,窗扇可充分
推开以至与外墙面紧贴,这样从外面望过去,窗扇就如蝴蝶的两只翅膀。西方从古典窗始,就
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
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
然,他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开轩卧闲敞”,把
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
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
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
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
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
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
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
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
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和一群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
听,又偷看,情节的合理性,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即使是贵族府第,窗棂上多半还是糊着高
丽纸,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
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莎士比
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场景是朱丽叶的卧室,两个恋人在那里幽会,但是时间匆
匆流逝,很快到了天亮时分,朱丽叶母亲随时会来到这个地方,没办法,罗密欧必须离开,这
时候就有一句台词由朱丽叶道出:“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窗,对于他们来
说是一道闸门,将隐私空间与公众共享空间严格地划分开,但是白昼来临,罗密欧必须通过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22:5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786052976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心武散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心武散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