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如何讲好普通话)
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草蛇灰线”手法的运用
摘 要:在《茵梦湖》中,施托姆大量运用中国“草蛇灰线”的
艺术手法。本文将选取作者在文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及其爱情悲
剧的设伏,分析其“草蛇灰线”的运用,以图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
者“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的独具匠心,更好地品读原文,挖掘出
小说中隐含的深层含义,体验意犹未尽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草蛇灰线 情节结构 爱情悲剧 茵梦湖
一、引言
《茵梦湖》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早期的一部
爱情悲剧小说,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莱茵哈德和伊莉莎白青梅竹
马、两小无猜。后来,莱茵哈德外出求学,伊莉莎白依从母亲的心
愿,嫁与莱茵哈德好友、有钱的庄主艾利希。多年之后,莱茵哈德
应好友艾利希之邀去位于茵梦湖湖畔的庄园作客。昔日的旧情人相
见,余情未了,却苦于现实的残酷,相见只能是痛上加痛,最后莱
茵哈德远走他乡,终身未娶,孤独终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诗意
的语言、清丽的文字以及所描绘的优美意象,使人读来如品一壶清
茗。然而,小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则是“草蛇灰线”的应用。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用于情节结构的一种艺术手法,即对
作品中一些重要情节或细节的出现,古代小说作家在前边很远的地
方就预作伏笔,且多次埋伏,等这一重要情节或细节出现时,回首
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叙事线索从很远的地方迤逦而来,若断若续,
时隐时现,如草丛行蛇,如撒灰作线,这种特殊的伏应方法古代评
点家称之为“草蛇灰线”。在《茵梦湖》这部中篇小说中,作者通
过对特定事物忽断忽续的描写,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及爱情悲剧埋
下伏笔,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又合乎逻辑,从而形成
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
二、草蛇灰线 伏延千里
小说《茵梦湖》共有十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以男主人公莱茵哈德
的老年形象,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爱情,最后一章亦以《老人》
为名结束全文,时间跨越了老年、儿时、青年、中年又再度回到老
年。对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作者早在第二章《儿时》便埋下
了伏笔。在这一章中,莱茵哈德要伊莉莎白长大以后跟他单独去印
度。伊莉莎白左右为难,她的理由是母亲不允许她单独出门,而且
母亲还会因此而流泪。莱茵哈德急了,说了下面一段话:“我们还
会回来嘛。你干脆一点告诉我,愿不愿意跟我去?不去我一个人去,
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女主人伊莉莎白虽然当时只有五岁,年幼
的小孩依赖母亲原是平常之事,可是作者显然有意为之。通过儿时
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现了伊莉莎白性格的软弱性以及对母亲的惟
命是从,为日后伊莉莎白违背自己心意、依从母亲心愿嫁与他人埋
下了伏笔。男主人公说的这些话,与第九章《伊莉莎白》中两人在
茵梦湖湖畔的庄园永别的对话相照应。伊莉莎白在这一章中说到:
“你不会再来了,我知道的,别骗我,你永远不会再来了。”“永远
不会,”他说。莱茵哈德就此远走他乡,直至晚年也未曾归故里。
从第二章到第九章的铺陈、遥应,其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令人惊
叹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良苦用心。
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及爱情悲剧设伏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又
如第三章中,莱茵哈德外出求学的前一天,大家办了一个野外郊游。
莱茵哈德和伊莉莎白最终没有找到象征着幸福和婚姻的草莓,这也
暗示了两人的爱情最终不能如其所愿,修成正果。两人之所以没有
如愿以偿找到草莓,从字里行间可寻得以下两个原因:一、草莓在
他们两人到达之前已被癞蛤蟆、黄鼠狼或者小山精食入腹中。这里
的癞蛤蟆、黄鼠狼和小山精均带有贬义色彩,作者写这三个物象,
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指。这也为伊莉莎白母亲拆散两人,
将伊莉莎白另许他人埋下了伏笔。这里的三个物象从广义上不仅指
代伊莉莎白母亲,而且将矛头直指当时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子女婚姻
的风气以及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对人不合理的约束。第二、采草莓的
过程中,伊莉莎白将草帽的绿缎带接拢来,用作装草莓的篮子。但
后来莱茵哈德为了便于找到略高于草藤的伊莉莎白,也为了保护伊
莉莎白免遭太阳的炙烤,将用于盛装草莓的草帽,戴在了伊莉莎白
头上。草莓象征着幸福和厮守终生的爱情,而盛装草莓的草帽则代
表二人幸福的载体,即共同追求幸福的决心与信念。如今,这载体
也不复存在,谈何幸福与厮守!这为伊莉莎白最终没有信守等莱茵
哈德两年的承诺,在拒绝艾利希两次求婚后,终于在第三次点头应
允埋下了一条“灰线”。如此隐晦的撒线铺陈,在文中无独有偶。
在第七章中,莱茵哈德在去茵梦湖的路上,“他一对严肃的灰眼睛
急切地张望着远方,像是期待这条单调的路终于会发生变化,而这
变化却迟迟不肯到来似的”。当时伊莉莎白已嫁作人妻,然而作者
对莱茵哈德知道伊莉莎白婚讯后的反应不着一字,全然没有交代。
从“期待单调的路终于会发生变化”可以想象得出,失去伊莉莎白,
他的世界是一潭死水。因此他希望与伊莉莎白的重逢,能为他的生
活带来些许改变。明知挽回伊莉莎白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他心理仍
然抱着些许期待。当一个人过度在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明知事
已成定局,在最后关头仍会垂死挣扎,只因为害怕承受失去的痛苦。
他前往茵梦湖,他的眼睛是灰色的,说明他对两人之间的爱情尚且
抱着一丝希望。这为下文莱茵哈德在二人独处时,竭力让伊莉莎白
回想起青年时代的美好恋情埋下了伏笔,也作出了合理的交代。然
而在第一章《老人》中,男主人公的眼睛是黑黝黝的,说明他此刻
已经心如死灰,对生活已不抱任何希望。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作者在第一章描写莱茵哈德时已设下伏笔,而读者却浑然不知。待
读到第七章那双灰色的眼睛时,才犹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作者运
用“草蛇灰线”,其笔法之高妙,由此可见一斑。
《茵梦湖》是诗意小说,既是如此,必然少不了景物描写。施笃姆
写法高妙之处便是将两人的爱情悲剧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在《茵梦
湖》中,最明显的景物描写就是那朵在湖中孤独漂浮的白色睡莲。
文中三次出现白色睡莲,第八章两次,第十章一次。第一次出现是
莱茵哈德在湖边散步,邂逅白色睡莲,突发奇想,想就近观看,然
而无论他怎么努力,他与睡莲的距离一直保持不变。后来他奋力往
前游,睡莲近在咫尺的时候,他却莫名奇妙地被从湖底的浮出来水
草缠住了手脚,让他陷入了恐慌,于是急急忙忙地游回岸边,最终
只好抱憾而归。在下一章《伊莉莎白》中,莱茵哈德与伊莉莎白单
独相处的时候,他极力想要让伊莉莎白回想起他们的过往,可是伊
莉莎白都选择了逃避。伊莉莎白就活生生地站在他的眼前,莱茵哈
德极力地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呆在伊莉莎白的身边,可是这莫名其
妙突然从湖底浮出的“水草”,缠住了他的手脚,这水草,其实就
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也就是当时的封
建道德思想。伊莉莎白不敢冲破这固如金汤的世俗藩篱,认命地任
其摆布自己的命运;男主人公虽然为此做过努力,然而后来也因畏
惧其强大的力量,而选择放弃。最终与伊莉莎白诀别,远走他乡。
第二次是莱茵哈德近观白色睡莲未果,全身湿漉漉地回到住处,艾
利希问他发生什么事,他说想要去看看白色睡莲。艾利希问他与白
色睡莲何干。他回答:“我曾经了解它,可那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
事了。”第三次是在故事的最后一幕:老人坐在扶手椅中,想着想
着,眼前便浮现白色睡莲孤零零地漂浮在湖中的影像。从文章中这
三处,让人很自然地将白色睡莲与伊莉莎白联想起来。睡莲洁白无
瑕,这与伊莉莎白的善良纯洁相对应;睡莲与莱茵哈德只有远见之
缘,却难有近观之守,这与伊莉莎白和莱茵哈德的命运一致,有缘
无分空余恨;莱茵哈德直至年老发白,心心念念的那朵白色睡莲不
正是他年少时的恋人伊莉莎白吗?此外,睡莲孤寂地漂浮在湖中,
不也是伊莉莎白命运的真实写照吗?无法与自己的灵魂伴侣携手
共度一生,即使空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内心不也是孤寂苍凉的吗?
由此可见,作者不仅以白色睡莲象征伊莉莎白,更通过对白色睡莲
的描写为伊莉莎白今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细读原文,白色睡莲的象征意义不难理解。然而作者通过对某些特
定景物描写进行暗伏,其笔法之高超,令人嗟叹。文中第七章有两
处描写鹳鸟:一、“一只鹳鸟从烟囱上飞起来,在湖面上慢慢盘旋。”
二、“鹳鸟已经落在地上,正在菜畦间大模大样地踅来踅去,艾利
希拍手,把鹳鸟赶走了。”鹳鸟在西方文化中是多产、多子的象征。
而如今,鹳鸟本来停落在艾利希的庄园,意味着他与伊莉莎白会有
子嗣。而如今,艾利希自己,亲自赶走了会给他和伊莉莎白带来后
代的鹳鸟。这与他为给伊莉莎白一个惊喜,写信邀请莱茵哈德到庄
园作客,亲手毁坏自己的幸福相互呼应。莱茵哈德的到来,使原本
郁郁寡欢的伊莉莎白痛上加痛。莱茵哈德走后,她痛彻心扉,难以
言表。可以说,莱茵哈德的到来,又将伊莉莎白即将愈合的伤口硬
生生撕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已然深深地刻在她的生命中,如影
随形,挥之不去。今后的日子里即便有丈夫的呵护、母亲的关怀,
她也难逃宿命,与丈夫艾利希共同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也令人
想起那朵在湖面上孤独漂浮着的白色睡莲。作者在此通过对鹳鸟的
描写,侧面暗示了伊莉莎白今后的命运—无后承欢膝下,内心孤寂
苍凉。
作者不仅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寓于景物描写,连小说中出现的
诗歌也可寻得“草蛇灰线”的蛛丝马迹。例如:
今朝啊,今朝
我是如此美丽;
明朝,唉,明朝
一切都将逝去!
此刻啊,此刻
你仍然属于我;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孤寂。
这是第四章吉普赛女郎在酒馆与莱茵哈德初次相遇时所唱的歌,这
首歌为男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埋下了伏笔。尤其是最后四句歌词:
此刻啊,此刻
你仍然属于我;
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孤寂。
莱茵哈德在收到伊莉莎白的来信后,复活节就动身返乡。两人见面
之后,莱茵哈德感觉到二人之间有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伊莉莎白
母亲也不再似从前那般喜欢并赏识他;他送给伊莉莎白的鸟也死
了,取而代之的是好友艾利希送给伊莉莎白的金丝雀。“只在这时
刻 你还属于我”对此早已有所暗示。“死亡,唉,死亡 将带给我
孤寂”影射的便是莱茵哈德最后的命运—孤独终老。
三、结语
纵观全文,“草蛇灰线”无处不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及其爱情
悲剧的铺陈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文章
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在行文中巧妙地处理人物和情节
之间的微妙关系,运用了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暗伏、遥应来作一些
预示,就像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笔法之娴熟高
超,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 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2] storm, theodor. immene. klagenfurt: neuer kair
verlag, 1986.
[3] 王向峰,《文学的艺术技巧》,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4] 特奥多尔·施托姆,《茵梦湖》,杨武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
[5] heilek, peter. die naturbeschreibung und ihr
symbolgehalt in theodor storms immene.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9.
[6] 吴涵志,《德国文学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8] 王蓓蓓,“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的艺术特征”,《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9, 32 (9): 49-52.
[9] 张博,“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施托姆的小说《茵
梦湖》为例”,《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4(8): 77-78.
[10] gamlien, kim jasmin. analy und interpretation des
prosatextes ?immene“ von theodor storm. norderstedt: grin
verlag, 2009.
[11] 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安徽出版社,1995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22:5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783441725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草蛇灰线”手法的运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草蛇灰线”手法的运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