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世间只有你好)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研究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
痛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若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不影响
日常工作和生活着,则属经期常见生理现象,不作病论。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75%
的原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第 1 年内。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宫内
异物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前者为本文论述的对象。中医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
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
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
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然实证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证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
血去而痛益肾。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这一认识,至今仍
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痛经之病因为有虚实,一为实证痛经,不通则痛,一为虚证痛经,不荣则痛。情
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均可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
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出现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
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亦可引起痛经。《圣济总录室女月水来腹痛》
云: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初至,营卫未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克,其血与
气不流利,致令月经结搏于脐腹间,如刺疼痛。痛经虽有虚实之分,但因妇女本不
足于血,即属瘀滞亦常兼不足,如肝郁血虚、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便是实中有虚
之痛经证。又如血气本虚,血少则不畅,气虚则运行迟,迟则滞涩作痛,便是虚中有
实之痛经。所以痛经挟虚者多,挟实者少。究其本源,实者多责之肝,虚者多责之
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
临床上可将痛经分为 6 型,分别是:气滞血瘀证、阳虚内寒证、寒湿凝滞证、
湿热瘀阻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损证。
1
中医临床治疗
中医认为气血是化生月经的基本物质,脏腑为气血之源,肾藏精,为人体生气
之源,为先天元气之所系。因经期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袭扰,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
经脉,从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运行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因气血虚弱,肝
肾亏损,冲任和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所以,中医治疗是以实则泻之、虚则补
之、热则疾之、寒则温之的治疗为原则,实者解瘀化结,通经活血;虚者温补气血,
健脾和中,通经活血为主。
1 经典专方
缪乔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 8g,红花 8g,当归 8g,熟地 15g,蒲黄 15g,五
灵脂 10g,川楝子 10g,延胡索 10g,丹参 15g,香附 10g)治疗本病 98 例,疼痛
伴经量多挟血块者加三七 5g,茜草 15g,花蕊石 30g,伴气虚者加党参 15g,白术
15g,伴寒凝者加肉桂 4g,乌药 10g,小茴香 6g,总有效率为 96.6%。齐津丽治疗
原发性痛经患者 60 例,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
正气胶囊,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总有效率 91.6%。匡丽君以膈下逐瘀
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药用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10g,桃仁 10g,枳壳 10g,
延胡索 10g,乌药 10g,香附 10g,五灵脂 10g,甘草 10g,牡丹皮 10g,红花 6g。
兼寒凝者加干姜 6g,肉桂 10g,小茴香 10g;兼血热者加山栀 10g,黄芩 10g;
兼气血虚者加党参 10g,黄芪 10g,总有效率为 91.7%。庞玉霞予少腹逐瘀汤治
疗原发性痛经,药方组成:小茴香 3g,干姜 3g,延胡索 12g,制没药 9g,当归 12g,
川芎 10g,肉桂 6g,赤芍药 12g,蒲黄(包)12g,五灵脂(包)10g。寒凝气闭,痛
甚者加制附子 10g,细辛 3g;腰痛甚加续断 10g,桑寄生 10g;血瘀明显加丹参
10g,桃仁 10g,川牛膝 10g;气滞明显加香附 12g,郁金 10g;伴恶心呕吐者加吴
茱萸6g,制半夏 6g,有效率为 91.4%。张银萍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
265 例,药方组成:芍药、甘草、当归、五灵脂、延胡索。随症加减:兼月经量
多者,加杜仲、仙鹤草、芥穗、益母草等;兼月经量少者,加川牛膝、桃仁、红花、
三棱、川芎、益母草等;兼恶心、呕吐者,加炒白术、砂仁(后下)、姜半夏、竹
茹等;伴恶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加吴茱萸、艾叶、细辛、巴戟、杜仲等;兼乳
房胀痛者,加柴胡、醋香附、川楝子、薄荷等,总有效率 96.2%。赵伟萍用当归止
痛汤(当归 30g,延胡索 20g,川芎 20g,白芍 20g,甘草 9g)治疗 38 例原发性
2
痛经患者,其中气滞血瘀型加桃仁、枳壳、香附、乌药、五灵脂;寒凝血瘀型加
吴茱萸、桂枝、五灵脂;血热挟瘀型加黄连、生地、丹皮;气血亏虚型加黄芪、
党参、熟地;肾虚型加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头痛加白芷、全虫;乳房或乳头
痛加王不留行、麦芽,总有效率为 92.1%。
2 周期治疗
夏桂成认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多有基础体温(BBT)上升不良,与黄体功能不健
等有关。故夏老用自创的补肾调整月经周期理论学法治疗原发性痛经:①分经调
周:根据 BBT 的变化、B 超监测排卵、带下改变等在整个月经周期分七个时期:
行经期给予祛瘀,方选越鞠丸加五味调经散加减;经后初期养血滋阴,方选归芍地
黄汤加越鞠丸加减;经后中期滋阴助阳,方选滋肾生肝饮加异功散加减;经后末
期阴阳并重,方选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经间排卵期活血补肾,方选补肾促排卵方
加减;经前期补肾助阳,方选毓麟珠加越鞠丸加减;经前后半期助阳健脾,疏肝理
气来调整;②重点期调周:夏老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重点抓住排卵期和经前期。排
卵期常用补肾促排卵汤(丹参 10g,赤白芍各 10g,淮山药 10g,山萸肉 9g,丹皮
10g,茯苓 10g,川断 10g,菟丝子 10g,杜仲 10g,五灵脂 10g,紫石英先煎10g,
广木香 9g)加减来治疗。
褚玉霞认为原发性痛经多与肾气未充,天癸初至或禀赋素弱,肾气不足,冲任
气血调和的能力较弱有关。故此病的病机特点以肾虚为本,以寒凝血瘀为标,强调
应针对病机的不同分周期调治。非经期拟定二紫胶囊(由紫河车、紫石英、菟丝
子、淫羊藿、 枸杞子、熟地黄、丹参、香附、砂仁、川牛膝)补肾养血、理气调
经;经前 3d 自拟方潮舒煎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香附、泽兰、
延胡索、乌药、官桂、川牛膝)以治痛经之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序贯疗法强
调标本同治,经期与平时治疗并重,从而瘀滞得通,正虚得补,冲任气血调和,痛经
乃愈。赵安平分 3 期进行调治,经前期治宜活血通经,自拟活血通经汤随证加减;
经间期治宜滋阴温阳,调气行血,自拟益母盛金汤随证加减;经后期治宜滋阴温阳,
自拟补肾孕育汤随证加减,共治疗 128 例,总有效率为 93.70%。李惠娟分 3 期
辨证进行治疗,经前期(月经来潮前1周):①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
通络,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②痰湿内阻型:治宜化痰燥湿、理气运脾,方选二陈
汤合四逆散加减。经期(行经期):①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
3
选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②寒凝胞宫型:治宜温经暖宫、散寒止痛,方选温
经汤加减;③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养血、和络止痛,方选归脾汤加减。经后期
(月经净后至下 1 个经前期)治宜温肾暖宫、补气养血为主,以治其本,方选金
匮肾气丸合归脾汤加减,共治疗 50 例,总有效率为 96.00%。
3 名老中医经验
徐志华教授对于瘀热内阻所致痛经的治疗,多崇尚傅青主清热凉血以通经止
痛的理论,选《傅青主女科》中宣郁通经汤用于治疗瘀热互结所致痛经,以补肝之
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主治经水未来腹先痛;徐老临床运用经验
方痛经散治疗气血瘀滞型痛经,治宜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选四物汤加减香附、
甘草、乌药等组成,临床治疗屡获良效;对于气血虚弱之痛经,徐老认为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则气血两虚,胞宫不能得到充分的濡养而导致痛经。如《胎产证治》中
指出:经止而腰腹痛者,血海空虚气不收也。故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治疗大法,
选用经验方养血八珍汤,益气养血,使冲任气血充足,气血下注,以养胞宫。何成瑶
教授治疗痛经以求因治本为主导思路,求因为主,止痛为辅,通、调相结合。求因
治本重点是在调周的前提下,根据痛经的性质、程度、范围予以用药,结合现代药
理的研究成果,重视药物之间的协调性和对抗性,注意肝、肾、脾功能的调节,即
调理月经周期的方法。孙光周教授治疗本病推崇辨证求因,不盲目止痛;讲求用
药时机,注重经后调理;遣方用药上处处顾护精血,讲究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兼
顾情志因素,注重调理心肝,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胥京生教授认为血瘀是痛经的
基本病机,是以临床重视行气活血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当归、川芎、红花
等的使用。胥教授又认为月经的形成与月相的盈虚相关,因此痛经的治疗当遵循
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定,三步治疗,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月经前期宜提前 1
周服药,以鼓动气血畅行,使瘀散滞消;月经期是止痛治痛的最好时机,应因势利
导用药;月经后期即用益气扶正、养血濡胞、补肾培冲、调和营卫等法使气充血
沛,冲任通盛,达到痊愈之目的。
4 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疗效也比较显著,包括针灸、耳穴耳针、
推拿按摩、拔罐、穴位敷贴、穴位埋线、中药灌肠、心理辅导等。目前临床运用
最多、效果最好的是针灸和耳穴,因其操作简单、快捷、见效迅速和费用低等优
4
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4.1 针灸治疗 林丽莉认为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针
刺组选取双侧三阴交、关元、地机穴,各穴行提插捻转手法,尽量使关元穴的针感
传到会阴部;三阴交穴的针感传至大腿根部。得气后留针 30~45min。于每次经
前 7d(基础 体温上升 7d)开始施治,隔日治疗直至月经来潮 2d。连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共 3 次治疗。治疗结果: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口
服西药去痛片。赵会玲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青春期痛经,取穴至阴、中极、三阴交,
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全部穴位均用捻转泻法留针 30min,左右侧穴位交
替使用,总有效率 96%。临床上对于寒气较重的患者,可于腹部取穴气海、关元、
子宫等穴位针刺,并加艾灸盒温灸15~20min,效果更佳。
4.2 耳穴疗法 吴仁定取耳穴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肾,用王
不留行籽贴压。经前两周开始贴压,两耳交替,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总有效
率为 91.7%。刘战平压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将 3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
照组各 160 例。治疗组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子宫、神门、外生殖器、肾、屏
间、下脚端、肝、肾、骶腰椎、脑等;对照组在疼痛时口服芬必得或消炎痛片。
2 组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有效率 98.75%,对照组为 77.5%。耳穴的疗
效是肯定的,较西药治疗,副作用更小,经济实惠,更能被患者所接受。
结论
中医对于痛经的治疗临床疗效是肯定的,现在临床上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
在经典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结合针灸和耳穴,临床疗效
显著。相比西药的副作用和依懒性,中药具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作用,根据临
床症状辨证论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更具有针对性,而且中药副作
用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西药明显轻微,无药物依懒性。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而调整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为患者解除病痛。较
之西药的单纯止痛,其优势不言而喻。
5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11:4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38350172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