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5 11:42: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Value Engineering 

嘏 _警 蛾 排 紫 

・235・ 

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The Mechanism Analysis about New Village Promoting the City and Countr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刘战平Liu Zhanping 

(湖南商学院,长沙410205) 

Hunan Business College,Changsha 410205,China)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物质基础、市场基础、群众基础、生 

态基础、体制基础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三个机制”和“五村行动”。 

Abstract:The new village is the reasonable choice of solving problem of“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and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ountry.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tent of the new village,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new villag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ountry from material base,market foundation,crowd s foundation。ecosystem foundation,and the system foundation 

etc.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measure of the new village constuctiron finally. 

关键词:新农村;城乡协调;机理;分析 

Key words:new village;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mechanism;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35—02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在我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大发展 

的“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取 

得突破的关键阶段。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促进城 

乡协调发展。那么,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它怎样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 

新 

农 

村 

建 

设 

年来在国家好政策的带动下,全国粮食连续两年稳定增产,总量突 

涵丰富而深刻。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①体现 

破9600亿公斤,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继续膨胀、食物 

在核心上。其核心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生产。②体现在 

1新农村究竟新在何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出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 

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I”,可谓内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图 

人均粮食产量和 

全面上。新农村是经济、社会、政治建设、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 

需求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不相适应,

体现着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统一。 

肉类产量与发达国家还相差50到100倍,农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 

形势依然严峻。 

③体现在互动上。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巨,

2_2新农村促使农民生活宽裕,为城乡市场的拓展奠定市场基 

需要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础我国作为一个过万亿美元的大经济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主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1。④体现在和谐上。我国新阶段新 

农村的建设,囊括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内涵,这不仅意味着要 

要还应立足国内市场。我国近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市场潜力巨 

大。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 

重新恢复农村固有的田园风光,而且表明要营造诚信、淳朴、文明、 

元的过渡时期,要依靠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购买力,保障农民生 

和谐、恬静的社会环境。⑤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 

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31。这就要拓展城乡市 

相互关系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简单孤立发展, 

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城市、农村互为市场。农村 

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为城市发展提供给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材料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 

2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拉动消费生活 

目前,城乡差别扩大,农村被远远甩在现代化进程的后面,造成 

产品市场需求。拓展农村市场,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

城乡失衡,农村的落后局面已经难以与现代化的城市在经济、政治、 

资料市场需求,推动城市生活资料工业部门的发展。其次,还要提高 

推动城市生产资料部门的 

文化等方面接轨,双方有许多方面出现不协调的音符。而我国农村 

农业效益,拉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生 

人口占多数,那么,进行新农村建设成为目前我国的必然的理性选 

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前向后向拉动相关产业的产品需求,为 

择,使得农村跟上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使其有能力、有机会融入现代 

活宽裕,

 

化潮流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 

城乡市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2.3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城乡和谐社会的奠定群众基础 

方面面,有许多新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就农村建农村,最终目的是 

 

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机理分 

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必然选择,

是人的素质提高和文明的具体表现。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是,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乡村人口7.5亿,乡村 

9亿,剩余农村劳动力有1.5亿,每年还有新增600多万剩 

社会的基础,农业劳动是其他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民 

劳动力4.

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天下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始 

余农村劳动力 。这对我国农村建立和谐社会很不利。在目前的这种 

情况下,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关 

终要承担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供给的重任。虽然近 

键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来减少农民,通过提高 

农民素质来富裕农民,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来振兴农村。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都市农 

2.4新农村的村容村貌建设,为城乡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业机制与模式研究,09YBB227.湖南省教育斤项目(湖南现代农 

环境资源是未来决定国家在国际地位的一种重要砝码,也是一 

业理论与模式研究,08C474 o 

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世界环境资源日趋紧张的 

作者简介:刘战平(1974一),男,湖南邵阳人,讲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 

情况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是每一个国家理 

与发展研究所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 

析如下。 

农村社会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础。但 

2.1新农村大力发展生产,为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奠定物质基 

设农村的稳定和谐社会,

础马克思曾说过,超出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 

・236・ 价值工程 

媒介竞争与市场需求催化报纸专栏发展 

Newspaper Column Development Catalyzed by Media Competition and Market 

胡源春Hu Yuanchun 

(南昌大学,南昌330031)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 1,China) 

摘要:我国媒体事业迅猛发展,报纸专栏一直深受报人喜爱和推崇。时至今日,媒体竞争日渐加居『j,而专栏在报业界却始终保持永不退色 分 

析原因,同质、异质媒体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使然。 

Abstract:China S media business has rapid development and newspaper columns have been well loved and respected by journalists.Today,the 

competition of the medias intensifies increasingly,but column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has never faded,which is caused by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media with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market demand. 

关键词:媒介竞争;市场需求;报纸专栏 

Key words:media competition;market demand;newspaper column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36—02 

广播电视的强大冲击,内有报纸之间无以复加的相互‘厮杀’。即便 

时至今日,报纸专栏为何在报业界能始终保鲜,而且在当今媒 是从报纸本身出发,专栏也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 

体竞争可谓惨烈的时代能依然美丽,>究其原因,因为社会因素和受 报纸生存的外在环境实际也就是报纸所处的竞争环境,一家报 

众需要,为报纸专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空间。特别 

纸在问世之时必须考虑如何应与其他的媒体竞争,既要对付异质媒 

是在现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更加凸现了专栏不可替代的地位。 

体的虎视眈眈,同时要应对同质媒体的“见缝插针”式的侵入。与报 

 

无论是从报纸外在的竞争环境来看,还是报纸本身内在因素考虑, 

纸而言的异质媒体,无疑就是广播、电视和因特网和3G手机报等。

都十分迫切需要专栏来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受众喜爱、市场需求 

这些异质媒体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不断地向有限的受众市场进行 

瓜分。受众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要有起码的受众群才能生 

是报纸专栏盛行不衰最深层次的原因。 

O引言 

1专栏外在和内在竞争环境 存下来,这已成为所有媒体的共识。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报纸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生 1.1异质媒体竞争环境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广播曾有辉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 

存和发展已是不争之实。报纸不仅要与异质媒体争夺生存的空间, 

煌的过去,它与时代同驾并驱,

如广播、电视和因特网乃至第五媒体3G手机报,还要跟其他报纸进 

的推动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节目的普及,广播由 

广播媒体又开始复苏,特别 

行你死我活的“拉锯战”。报纸可以说是处于内外夹击的境地,外有 

此走向了低谷。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

是伴随汽车车载广播的发展,受众已由规模受众转向年轻精英受 

作者简介:胡源春(1980一),男,江西赣县人,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众,目渐增多的有车一族,使得在旅途中聆听广播成为一种享受和 

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发展。 

习惯,近年来全国各地“交通台”的快速发展可见一斑。 

性的战略选择。由于农村脏、乱、差现象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 

3.1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①在投入上要形成 

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51,这使得 

对“三农”发展和支持的稳定投入增长的机制。②在今年中央2006 

农村与城市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关键是 年1号文件里也有关于新农村若干意见,2006年农村三个方面的 

建设新农村。美化村容村貌,建立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大力推进新农 投入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的资金数量要高于上年,国债投入比重 

村的建设,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同时,改变 

要高于上年,用于直接改善农民生活的投资要高于上年。 

3.2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些 

农业的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既可以提供农民美好的生活环境 

又同时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休闲的场所。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 

体制机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①要坚持稳定并 

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 

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②要进一 

实现协调发展,为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奠定生态基础。 

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 

2.5新农村的管理民主建设,为城乡社会进步奠定体制基础 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 

管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 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层民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村民自治和农业税的取消给农村 3.3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 

民主管理带来生机。但是也带来挑战,村民自治还不够完善,税费取 

的工作机制①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格 

消后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不清。这需要加强新农村民主的建设,不 

局,通过政府上下联动、社会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 

可避免地要求进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面 

增强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②要建立“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 

的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1]张富良,洪向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 

础、统分经营的双层经营机制,以带动农村义务教育、乡镇机构和县 

 

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进步,将进一步引发农村上层 

版社,2006:5-8.

【2】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建筑和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城乡社会进步奠定体 

制基础。 

13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3lJj_农业经济问题, 

3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2006,(1):l1—14. 

新农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大 

[4】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 

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新农 

济,2006,(1):18-22. 

村建设要从长远着眼,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着手。建立以“三个机制” 

[5]杜青林.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 

长效机制、创新机制、工作机制。 

日报,2006—5一l5(8). 

2005:42—59. 

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11:4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38133172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分析.pdf

标签:农村   发展   建设   城乡   协调   报纸   农民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