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黑龙江五大连池)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秋怀
欧阳修〔宋代〕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
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
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
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
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节物:节令风物。酒旗:酒店悬
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鹿车:
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
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鉴赏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
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
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
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
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
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
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
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
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
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
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
“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如黄
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
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
故人书断孤鸿没。”(《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
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欧阳修诗的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用反问句式,点
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
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
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
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要理
解这两句,先须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内涵。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而今已有丰
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国家大
事。如果说上句尚属隐约其词,那么,下句便由隐约而明朗:所谓
“包羞”,即指所作所为于心不安,只感到耻辱。唐代杜牧《题乌江
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
来未可知”,那是批评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再振羽翼。欧阳修诗中的
“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两句意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
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拳拳忧国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绘得以展现的。诗人以景传
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
细雨菊花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
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04:1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11104171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