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项目质量管理)
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洲塔玖玛草
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摘要
作为藏族历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吐蕃噶氏家族,其家族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吐蕃建功立业时期;第二阶段,即入唐后,为唐朝建功立业时期;第三阶段,即唐亡后,忠于历代中央
王朝时期。文章综合藏汉文献对噶氏家族在吐蕃的兴起和没落、入唐以后为唐王朝建功立业以及唐末至宋明
以后噶氏家族的延续等问题作一梳理和考证。
关键词
噶氏家族;论氏;德格土司;卓尼土司
DOI:10.16249/.1005-5738.2020.02.004
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20)02-027-012
汉文献对噶氏家族在吐蕃的兴起和没落、入唐以后
为唐王朝建功立业以及唐末至宋明以后噶氏家族
的延续作一系统梳理和考证。
一、吐蕃时期的噶氏家族
噶氏家族在吐蕃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政
治地位,曾为吐蕃的兴旺发达,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尤其是因文成公主入蕃而闻名于世的噶尔·东
赞(亦称禄东赞),是吐蕃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外交家。史载:“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
对于噶氏家族的渊源,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
书》中的《小邦邦伯与家臣》记载
②
可知,噶氏家族原
是古代十二小邦之一的苏毗家臣。苏毗被兼并于
公元6~7世纪,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悉补野部
族逐渐统一全藏,建立起强大的吐蕃,势力扩张到
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在此过程中,噶尔家族禄
东赞一支,为吐蕃的兴旺发达贡献突出。然而,禄
东赞及其子孙虽对吐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终因未
能逃脱家族功高盖主而遭到灭门的历史政治定
律。其中幸存者投唐,逐渐以“论”为姓,为唐王朝
建功立业,延续了噶氏家族的政治风采。直到明中
叶,绵亘近十个世纪。明代以后,噶氏家族后裔逐
渐分散,一部分居住在康区,成为四川德格土司一
支,一部分居住在甘南成为卓尼土司一支。目前为
[1]
一是对明代以前噶氏家族后裔的考述;一是关注
[2]
于噶氏家族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对于明代以
①
止,学术界对噶氏家族的探讨基本集中在两方面,
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
后噶氏家族的去向没有明确的考述。本文综合藏
收稿日期:2020-05-06
第一作者简介:洲塔,男,藏族,甘肃夏河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
①《新唐书·吐蕃传》卷216。《旧唐书·吐蕃传》亦载:“禄东赞蒆氏,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帅,雅有节制,吐蕃之
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本文引用其中《大事记年》《赞普传记》《小邦邦伯与家臣》三部分译文,及《语词释
义》《名物疏证》两部分注释,1980年民族出版社版本。
·28·
悉补野部之后,噶氏家族成为吐蕃政权中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并委以重任。如《赞普传记》二载,囊
日伦赞赞普时,有噶尔·赤札孜门任大相。号称“贤
明、果断、刚直”;青年的松赞干布任赞普时,噶尔·
芒相松囊任大相。再后噶尔·东赞域宋任大相。
①
(一)噶尔·东赞摄政
汉籍所载噶尔·东赞的姓氏,记述各异
②
。日本
学者佐藤长认为,“蒆”“薛”二字均为误字,疑是
[3]
“萼”(ngar)之误,“萼禄”表示噶氏(P.304)。李方柱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就曾经分过“告”和“庸”。同年噶尔・东赞进行了
见于记载的吐蕃最早的一次户口清查,建立了户口
册制,为征发户丁服劳役,征集兵马、粮草即所谓的
大料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公元655年,他写定法
律条文并颁布了成文法。
[6]
噶尔・东赞推行了一系列强国之政,并取得了
良好的成果,壮大了吐蕃的势力,为吐蕃向外发展
奠定了基础。首先完成了松赞干布的未竟事业,即
统一事业。从公元656年开始,噶尔・东赞向东部
用兵,此年阴历12月,他亲自率军十二万人,进攻
与吐谷浑关系极密切的白兰残部,苦战三日,杀死
考证“各书记载不同,:显然有错误的地方。敦煌史
料说他的藏文姓是mgar或gar。依唐时译吐蕃音的
[7]
彻底击溃白兰部,白兰从此失去独
常例,u'shan薛字似乎最适宜。薛字《广韵》读ngat,
白兰千余人,
立,成为吐蕃的属民。与此同时,噶尔・东赞采取
以ng-对藏文mg-或g-,以-t对藏文的-r,正合乎
当时对音的通例。《新唐书》薛字当是字之误,《旧唐
书》蒆字可能是薛字ngat或ngjat,或是薛ngjat字之
误。因此我以为他的姓mgar,也许有两种或三种
[4]
对音,因此各书所沿用的错误也不一致。”
积极和好的策略与唐通好,分别于公元657年、公
元658年先后派人向唐献礼请婚。于公元659年,
用兵吐谷浑,至663年,最终使立国约三百五十年
的吐谷浑全部并入吐蕃的版图。至此,青藏高原大
部处于吐蕃的统治下,再也没有与其抗衡的部族和
政权,噶尔・东赞为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画上了句
号。此后几年间,噶尔・东赞一直住在被征服的吐
谷浑境内,处理善后事宣,建立吐蕃的统治体系。
其次,噶尔・东赞在攻打吐谷浑的同时,密切注意
着周边的邻国和地区。在对吐谷浑战争即将结束
时,便用兵西域,从吐蕃的统一战争转为扩张战
争。西域当时都归唐朝统治,唐朝在西域设置有都
护府和众多的羁縻州。西域处于中西交通要道,自
古以来驼铃声不绝于道,伴随着来来往往的商队,
也给当地人带来五光十色的文化,以及富饶和繁荣
的经济。同样,绿洲中的文明和财富对吐蕃也有无
限的诱惑。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吐蕃成功策动
疏勒、弓月、龟兹等地的亲蕃势力反叛唐朝,使唐朝
失去对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的控制。公元663年
继任大相的噶尔・东赞,辅佐松赞干布,在内
政外交上可谓功勋卓著
[5]
。在外交方面,先后出使
尼泊尔和唐朝,使吐蕃分别与之和亲结好,展示了
优秀的外交才华。在制度建设等方面,噶尔・东赞
也有一系列的建树。公元653年,大相东赞致力于
整顿税务并制定了“牛腿税”(
གནག་ལིམིངོས
)。这是吐蕃
征收牧业税的开始,取全牛的四分之一。这一税
则,成为吐蕃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畜牧业税收的颁
布和实行,使吐蕃能紧紧地控制畜牧业生产者,按
期收取赋税,对居无常所的游牧部落的管理得到加
强;同时又保证政府的收入,赋税制度也较之以前
更加完备。此年由达延莽布支(
ད་རྒྱལི་མངོ་པོཟོ་རྗེཆེ
)征收农田
赋税,还任命布金赞(
སྤོག་གྱེམིམ་རྩན
)和玛琼(
རྨ་ཆུངོ
)为象雄
度支官(
མངོན་དཔོཟོན
)。公元654年,大论东赞于蒙布赛
③
拉宗(
རྨངོ་པུ་སྲིལི་མཛོཛོངོ
)集会,区分“告”(
རྒོཟོད
)和“庸”(
གཡུངོ
),
(唐龙朔三年),弓月等部投靠吐蕃,使于阗(今新疆
前者是指从军的武士阶层,后者指地位低下从事生
和田县境)也受到了威胁。公元665年(麟德二年),
产的人员,有的将“庸”直接译为奴隶。松赞干布时
疏勒、弓月二部又引吐蕃军队攻打于阗,命西州(治
①对于赤札孜门、芒相松囊与禄东赞是否有亲属关系,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王忠著《新唐书吐蕃传笺证》(1958年科学出
版社,第26页)认为芒霞孙囊(即芒相松囊)是东赞之长兄。王尧著《唐拨川郡王事迹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期,
第40页)认为赤札孜门为该族中秉政第一人,或为东赞之祖,芒相松囊或为东赞之父。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王臣记》(五世
达赖.西藏王臣记[M].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3)第十二章中说禄东赞是嘎·东默哈赤(mgar-stong-mas-khri-chgs)之子。
②《通典·吐蕃》作“钦陵姓薛氏,其父禄东赞。”《唐会要·吐蕃》作“禄东(赞)姓蒆氏。”《旧唐书·吐蕃书·吐蕃传》作“禄东(赞)
姓蒆氏。”《册府元龟·外臣部·才智》作“薛赞婆为吐蕃首领,其父禄东赞。”《新唐书·吐蕃传》作“大论薛禄东赞。”
③
度支官,即岸奔(མངོན་དཔོཟོན),《白史》解释为“宗本”(རྫོཟོངོ་དཔོཟོན),是地方财务官。
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29·
赞,又消灭了叛臣倭美岱类赞,主持会盟,制订法
律,规定税则,统计户口,划分阶级,建立军事体制,
并亲率士卒进军白兰,征服吐谷浑,扩大版图,使吐
蕃迅速向前发展。在拉萨大昭寺的殿堂里,树立着
他的塑像,就是藏族广大人民对他的无限尊崇与永
久怀念。
(二)噶尔・赞悉若多布担任大相
《册府元色・外臣部・才智》载:东赞有子五
人,“长曰赞悉若,次钦陆(陵字之误)、次赞盛、次悉
③
多于、次勃论”
。据史载,禄东赞的五个儿子皆有
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都督崔知辩等领兵援
救。吐蕃在经济上遭到很大的损失,吐蕃军团遂放
弃对于阗的围攻
①
。公元667年(乾封二年),唐册立
的西突厥继往绝可汗史那步真卒,部将李遮匐统部
自立,归附吐蕃。噶尔・东赞执政时期,吐蕃的军
队虽然并未动摇唐朝对西域的统治,但吐蕃成功地
打入了这个民族众多、局面复杂的地区,找到了自
己的立脚点和盟友;噶尔・东赞的谋略使吐蕃也取
得了某种发言权,一直到吐蕃分裂期间,在各种势
力纠缠不清的中亚历史中也有吐蕃的一份。而此
时大食帝国不断向东扩张,攻占吐火罗等地,于是
唐、吐蕃、大食成了争夺中亚的三大势力。
[8]
不幸途中患病,于第二年去世。对于禄东赞的功
绩,藏文史料云“在上者深沉要数松赞赞普,:在下
者贤明要数东赞域松。王如苍天神灵覆罩一切,臣
如大地承受万钩”。
把他和吐蕃开国赞普相提并
论,加以称赞,予以很高的荣誉。后来的五世达赖
曾高度评价噶尔・东赞:“他所作政教相辅事业,不
仅对吐蕃国王尽忠职守,对吐蕃人民也留下了难忘
的德泽。”
汉文史料对他也有相当好的赞许。在
唐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性格开朗,毅力坚强,擅长
口才,善于用兵,威服氐羌的杰出人物。再从以上
近三十个春秋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看,松赞干布
在世时,他鉴察出邦色苏孜的叛逆企图,保护了赞
普;出任使者,与唐和亲交好,提高了吐蕃在东亚南
部的地位。松赞干布去世以后,他辅佐幼主芒松芒
[10]②
[9]
才干,在噶尔・东赞去世后,其家族仍保持着显赫
的地位,钦陵兄弟执掌着吐蕃的军政大权。噶尔·
认为韦·松囊(
དབོའིས་སུམ་སྣངོ
)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年少
的赞普芒松芒赞与众大臣密商之后,认为噶尔・悉
若多布更为合适,遂任命为大相并以韦·松囊为副
职,但松囊不久去世,赞悉若多布一个人独揽大
权。
[11]
禄东赞长子噶尔·悉若多布被任命为大相后,
续推行其父挺进西域的战略。自公元670年(唐咸
享元年)阴历4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唐乃放弃
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
[12]
吐蕃第一次在西域
取得了重大成功。公元680年(唐永隆元年),噶氏
兄弟在对西域继续用兵遭到唐军重创之后,便推行
南下计划。此年吐蕃军队在西南羌民等协助下,攻
陷安戎城(四川马尔康县东南或言四川理县薛城
镇),并派兵把守。之后,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
公元666年,噶尔・东赞从吐谷浑境内返回,东赞死后,关于大相的人选,吐蕃的一些官员、百姓
①从《通典》卷190吐蕃条所载论钦陵的一段话中可知,崔知辩用围魏救赵计,突袭吐蕃后方。钦陵曾说:“和事曾未毕,已为
好攻人崔知辩从五俟斤(西突厥右五弩失毕部——引者)路,乘我间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
②《通典·吐蕃》载:“郭元振谓钦陵曰:论先考东赞以宏才大略,服事先朝,结好通亲,荷荣承宠。”《唐会要·吐蕃》载:“禄东
(赞)……有谋略。”《旧唐书·吐蕃》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帅,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
多其谋也。”《册府元龟·外臣部·贤行》云:“(唐太宗)召见顾问,进对合旨。”
③《册府元龟・外臣部・才智》,第11322页下。《吐蕃史稿》按敦煌吐蕃文献《大事记年》等所载,考证到禄东赞五子相应的藏
文名称:噶尔·赞悉若多布(མགརོ་བོཙན་སྙ་ལྡཟོམ་བུ),即汉文史书中的赞悉若;噶尔·钦陵赞卓(མགརོ་ཁྲམི་འིབྲིམིངོ་བོཙན་བྲིཟོད),即《旧唐书》中的钦陵,《资
达古日耸(མགརོ་སྟོ་གུ་རོ་ཟུམ)即为汉文史书中的悉多于(སྟོ་གུ་རུ);噶尔·赞碾恭顿(མགརོ་བོཙན་ཉམིན་གུངོ་སྟོཟོན),似为汉文史书中所载噶尔东赞的第
五子勃伦赞刃(参见才让.吐蕃史稿[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苏晋仁在《唐蕃噶尔(论氏)世家》一文中考证在汉文文献中,
对赞悉若颇乏了解,所以有的根本不提;有的虽然提到,也没有任何内容;有的则说他早死,至于他的业绩,更是一无所知
了。但是藏文《大事记年》,从公元673年起,就记载噶尔·赞业多布(mgar-bcan-snya-ldom-bu)的事迹(P.103)。《新传笺证》
说,高宗显庆五年,禄东赞遣其子将兵击吐谷浑的起政,就是尊业多布(即赞业多布,P.36)。张说在《拨川郡王碑》中叙述论
弓仁的先世,是“曾祖赞,祖尊,父陵”。按弓仁是钦陵之子,祖父则是禄东赞,说曾祖赞,明显记错了一代。至于祖尊的“尊”
字,疑即指尊业多布,因为他是继东赞任大论13年,钦陵又继他之后为大论,所以唐人讹传,把他作为钦陵的上一辈,故而多
出了一代。实际他与钦陵是兄弟,是同辈。
治通鉴》音译为“起政”,即(ཁྲམི་འིབྲིམིངོ),比“钦陵”更接近藏文读音;噶尔·政赞藏顿(མགརོ་འིབྲིམིངོ་བོཙན་རྩངོ་སྟོཟོངོ),即汉文史书中的赞婆;噶尔·
·30·
诸蛮(今洱海地区)纷纷归降吐蕃,吐蕃第一次在云
南打开局面。钦陵兄弟四面出击,吐蕃的疆域不断
扩大,(吐蕃“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临天竺,西
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
[13]
之盛,莫与为比。”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一位公主出嫁吐谷浑小王,吐谷浑虽为吐蕃所统
辖,但吐蕃仍保留了其王室。
为了和唐朝在西域的争夺做准备,公元690年
(天授元年),钦陵亲自主持了两次集会,整顿内政,
在大藏立红册制,制定约如(
གཡཟོ་རུ
)之农田赋税。公
自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至684年五年中,
元691年(天授二年),清理土地赋税并统计绝户数
《大事记年》每年都有大论赞聂在各地举行会盟的
字,征集兵丁。
①
记载,这数年他都在忙于内部的协调工作。680
自噶氏专权以来,吐蕃连续对外用兵达三十多
年,大量的青壮年纷纷开赴战场,使正常的社会生
产受到影响,并且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平民的负
担不断加重。从郭元振的上书可知,厌战的情绪在
吐蕃社会逐步蔓延开来。郭元振云“吐蕃百姓疲:
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
[16]
款。”
在吐蕃,尤其是吐蕃统治下的周边部落,不
年文成公主去世,唐蕃双方都举行了悼念活动。公
元683年(弘道元年),吐蕃举行了祭祀文成公主的
活动。公元684年(嗣圣元年),大相在中心如召集
会议,解决吐谷浑等地的纠纷。吐蕃国内牛疫流
行,为了减少传染,将患瘟疫的牲畜集中埋掉,自然
灾害等使吐蕃暂时停止军事活动。到了685年(武
太后垂拱元年),大论噶尔・悉若多布与同族兄弟
噶尔・芒碾达乍布,互相残杀,但并未影响噶氏家
族在吐蕃的政治地位。噶尔・赞悉若多布至死时
共任大相13年,在其执政期间,吐蕃“尽收羊同、党
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相接,南至婆罗
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
[14]
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堪于吐蕃征发之苦,寻找机会脱离吐蕃的统治。公
元689年六诏之一的浪穹诏首领傍时昔等二十五
部从吐蕃改投唐朝。公元692年,吐蕃属下的党项
部落万余人降唐,唐分置十州。此年阴历5月,吐
蕃酋长曷苏亦请求内附,唐派张玄遇率精卒二万前
去迎接,至大渡河时,事情败露,吐蕃逮捕了曷苏。
而此年昝垂羌蛮八千余人内附。在这种形势下,吐
蕃虽在西域得势,但无法进一步拓展。此年,唐册
立的兴昔亡可汗二世阿史那元庆被唐酷吏来俊臣
织罪见诛
[17]
,其子阿史那馁子投靠吐蕃,吐蕃册其
为西突厥可汗,统领十姓。而武则天始终没有忘记
夺回安西四镇,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同阿史那
忠节率军击吐蕃。结果王孝杰于696年(武后万岁
通天元年)在甘肃的素罗汗山(在今甘肃碌曲县西倾
山附近)被论钦陵打败,钦陵成为了吐蕃开拓疆土
的有功将领。
在论钦陵和唐朝争夺西域不断取得胜利时,王
室和噶氏家族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这位成年的赤
都松赞普
③
不动声色地展开了夺回权力的行动。公
元695年,赞普亲自下令杀噶尔·赞碾恭顿(
མགརོ་བོཙན་
(三)钦陵继任大相
论钦陵是禄东赞的第二子,藏文全名是钦陵卓
(mgan-blon-khri-bring-btsan-brod)。钦陵继任吐
蕃的大相,噶氏家族仍然掌握了吐蕃的大权。
②
在
他执政期间,吐蕃和唐朝在西域的争夺激烈。
论钦陵自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即曾率领军
队攻打吐谷浑。670年(咸享元年)大败唐名将薛仁
贵于青海的大非川(在今青海西宁市西海子大草
原)。公元687年(垂拱三年)钦陵率吐蕃军队涌入西
域,《大事记年》载“至猪年:(武后重拱三年,公元
687年),赞普驻于年噶尔,论钦陵引兵到突厥苦先
[15]
(库车()
དྲུ་གུ་ཟོན་ཡུལི་དུ་དྲངོས
)之地。”
公元689年(永昌元
年),钦陵因取得胜利,遂从西域返回。此年吐蕃的
①《大事记年》:龙年(高宗永隆元年),大论赞聂于“札”之牟尔垓集会(议盟)。冬,于屯瓦滂之牦牛塘,由大论聂,论钦陵二人
集会(议盟)。蛇年(高宗开耀元年,681),夏,大论赞聂由悉立河谷集会议盟。马年(高宗永淳元年,682),大论赞聂于局然木集
会议盟。羊年(高宗弘道元年,683),大论赞聂于“札”之牟尔垓集会议盟。猴年(中宗嗣圣元年,684)大论赞聂于“伍茹”之“热
干本”集会议盟(P.104-105)。
②敦煌吐蕃历史文献《大相世系》中说悉若之后由莽布支拉松担任大相、不久他被降罪,由乞力徐担任大相,乞力徐之后才
由钦陵任大相。按《大事记年》莽布支拉松和乞力徐任大相在赤德祖赞时期,《大相世系》所载有误。
③这位赞普,据载:“赤都松赞普,年虽幼冲,曾刀砍野猪,以脚绊栓扣野牛,抓捏虎耳等异行,除深沉谋虑之外,加以武艺精
湛,圣明远超他人。”(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141.)
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31·
二、入唐后的噶氏家族
伴随着钦陵悲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噶氏家族
结束了在吐蕃的辉煌时代。公元698年(圣历元年)
都松芒波杰赞普掌权以后,亲征青海,钦陵兵败于
宗喀(今青海湟中)自杀。结束了东赞、赞聂多布与
钦陵两代六十年来控制吐蕃地方政权的局面。公
元699年,赞婆和钦陵之子论弓仁二人投奔唐朝,
开启了噶氏家族的新里程。在唐朝他们以“论”为
姓。从禄东赞第三子赞婆;第三代莽布支、论弓仁;
第四代论诚节、论旧久;第五代论惟清、论惟良、论
惟贞、论惟贤、论惟明;第六代论辅鼎、论倜、论俶。
论傪、论偕、论伾、论倚;第七代论晃、论安等约五代
子孙仕唐,并为唐朝建功立业。
(一)赞婆投唐
薛赞婆(藏文对音为mgar-btsan-ba)为吐蕃首
领……“东赞死,钦陵兄弟后专其国……诸弟分提
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尝为
[19]
边患。”
说明从他投降唐的699年上推三十年,则
ཉམིན་གུངོ་སྟོཟོན
)。赞普对钦陵的猜忌之心愈烈,敦煌吐蕃
历史文书P.T.1287号卷子中的《赤都松赞普传》内
赤都松赞普的一首长歌,反映了王室与噶氏家族之
间的矛盾之激烈,其中唱道:
加布(
བྱི་པུ།
,噶氏家族的封地)小河谷/平民欲称
王/噶氏子想当王/蛤蟆想飞天/平民想成王/泉水
想倒流/磐石想倒滚/加答议纷纷/即使能土圾/香
波高山顶/休想能到达/……/吐蕃悉勃野王/尔等
想代替/悉勃野嗣不断/……
[18]
《旧唐书·吐蕃传》也有记载“吐蕃自论钦陵兄:
弟专统兵马,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
则专在东境……圣历二年,其赞普器努悉弄(即墀
都松)年渐长,乃与其大臣论岩等密图之……(钦陵)
遂自杀……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
来降。”
这两则汉藏史料充分表明吐蕃王室和噶氏家
族的矛盾不可调和。噶氏虽然专权,但还动摇不了
王室的根基。这次赞普和贵族间的权力斗争牵扯
到很多人,并成为斗争的牺牲品。公元698年,论
钦陵在青海统兵,赞普以狩猎为名,集合军队诛杀
钦陵党羽二千多人,并召钦陵。机警的钦陵已知大
祸临头,遂拥兵自重,赞普率军讨伐,而钦陵的军队
忠于赞普,未战而溃,钦陵自杀。
①
纵观论钦陵一生,他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开拓
了吐蕃的疆域,稳固了吐蕃的统治,是吐蕃历史上
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外,禄东赞的四子悉多
于
②
和五子勃论
③
在政治舞台上也很活跃,为吐蕃建
功颇多。实际上在论钦陵自杀之前,噶氏家族在吐
蕃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其四弟悉多于作为主持西域
方面军事的将领,和粟特人作战时,被粟特人所擒,
最终为吐蕃献身;五弟勃论以叛离的罪名,而遭杀
身之祸。噶氏家族至论钦陵一代,基本上结束了在
吐蕃的政治生涯,伴随着论钦陵之弟投唐,噶氏家
族逐渐融入了唐朝。
在670年左右已出任军职,三十余年镇守吐蕃东部
边疆,成为唐朝的边患,为吐蕃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699年,当钦陵悲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其
弟弟赞婆和钦陵之子莽布支二人却投奔唐朝。武
则天闻知,大喜过望,命左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
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带骑兵去边境迎接。赞婆投
降对于吐蕃的震动很大,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唐朝
专门派娄师德安抚从吐蕃来的降人。接着又有原
被吐蕃统制的吐谷浑部落数千人归降,赞婆的影响
之大可见。
赞婆投唐,到长安后,武则天遺羽林飞骑郊
迎。庚戌,赐宴武威殿,授辅国大将军,封归德郡
①因钦陵藏文记作“赤政赞卓”,或言赞卓即“赞婆”,得出钦陵、赞婆实为一人的结论,并进而指出钦陵未自杀而降唐了。按
郭元振所说“论之英名,籍甚遐外”,名扬四方,并且亲自与唐人打过多次交道,唐朝是很熟悉他的,不可能将他与赞婆混为一
谈,因而二者并非一人。对于赞婆,《旧唐书·吐蕃传》上(P.5225)、《新唐书·吐蕃传》上(P.6080)则记载是他负责吐蕃东部方
面军事的将领,是一位有才略的指挥者。
②悉多于的藏文全称是噶尔·达古日耸(mgar-sta-gu-yung),《大事记年》(太后垂拱三年687)载:“坌达延墀松与努布·芒碾
细赞、噶尔·达古日耸三人于‘桑松园’集会议盟”;(太后延载元年694)又记:“噶尔·达古为粟特人所擒。”
③王尧《唐拨川郡王事迹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期)考证blon恐是“论”的译音,不是专名;苏晋仁《唐蕃噶尔(论
氏)世家》(《中国藏学》1991年第4期)考证噶尔·赞碾恭顿(mgar-btsan-nyen-gung-nton)与勃论赞刃,当即一人。
·32·
王,赐丹书铁券。唐朝对他的归降,奖掖宠锡。
①
赞
[20]
婆降后,领部兵“戍河源”。死后,“赠特进、安西
[21]
大都护”
。作为一代名将的赞婆降唐,“是噶尔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26]
视。卒,年六十六,赠拨川郡王,溢曰忠。”
《论公神道碑》对其治军和战绩,评价极高,认
为他治兵有方“坚三,利五刃,偶拳勇,齐力信”,而
且是赏罚分明,提高军队战斗力,尤其是上下一心,
所谓“赏千夫一心,接獯验犹蚊蚋,卧沙塞如袵
席”。他本人二十余年兢兢业业,“荐居露食”,“人
宗、睿宗、玄宗四朝,不但征战无数,而且“兵有全
胜”,被朝廷赐与甲第良田,锦衣宝玉,极为丰厚;终
因积劳生疹,于开元十一年(723)四月逝去,年六十
岁。
[27]
(三)论诚节和论旧久
论弓仁子论诚节,《奉天录》《元和姓纂》作成
[28]
节,又名卢,其父死后,“袭官封,继事业”。
[29]
曾任
族生命史上一次大转折,也是汉藏民族上层相互融
合的具体象征。汉藏双方互有往来,这在历史上是
不鲜见的事实,如唐人徐敬业,因为反对武则天篡
[22]
便是例证。”
莽布支
②
是禄东赞之孙,随赞婆一起
权,起兵失败,他的后代徐舍人逃到吐蕃作了官吏,
不堪其勤”,而他却“不改其节”。他经历武后、中
投奔唐王朝的。莽布支临逃前他曾唱道“……今:
[23]
后我主是,唐王名三郎。……”
(二)论弓仁
论弓仁(又作躬仁),钦陵之子。圣历二年(699
年),继赞婆之后投奔唐王朝,统率所属吐谷浑人七
[24]
千帐来归顺
③
。“宰相为论,因而氏焉”,从此内地
就有了“论”姓。
论弓仁到唐后,受到重用,被委以“左玉铃卫将
[25]
军”,封酒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后因战功
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并任鸿胪卿。公元
758年(至德三年)正月命论诚节袭拨川郡王位,实
封一百户,后又拜右全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事。“安
节“帅子弟及家僮以牧马千驷,罄其财用,以奉禁
④
旅”
。在灵武(今甘肃灵武县)扈从肃宗,建有战功,
卓著,屡有封赏,《论公神道碑》载他是云麾将军,史之乱”时,玄宗避地于巴蜀,肃宗起兵东讨。论诚
《元和姓纂》载他是右武卫大将军。公元707年(神
龙三年)任朔方军前锋游弈使,出兵诺真水(在内蒙
突厥九姓乱,弓仁引军度漠,途白柽林,收火拔部喻
多真种落,降之。趯跌思太叛,战赤柳涧。弓仁骑
才五百,自新保进,时四环之,众不敌,弓仁椎牛誓
未尝负,赐宝玉、甲第、良田,等列莫与比。累迁左
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会病,玄宗遣上医驰
达尔茂明安联合旗境),守卫草心山等地。“开元初,任鸿胪卿。代宗宝应二年(763),论诚卒,封武威郡
王,赐太子太傅。
论弓仁次子旧久,又名论诚信,父卒后拜为郎
将,后又进拜为大将军。常衮《授论诚信等开府仪
臣节,或往参缔构,业著总干,或近历艰难,功高负
鞫,录功行庆,启号覃思,宣疏五等之封,更宠三司
士自若,再宿溃围出,人服其壮。凡阅大小战数百,
同三司制》言:“敕大将军论诚信等,咸有将才,早彰
①对此,汉文史籍记载较详。“十月丁亥,吐蕃首领赞婆来。”《(新书・则天皇后本纪》P.100)“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
布支等来降,则天遺羽林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年,封归德郡王,优赐甚厚。”《(旧唐书・吐蕃传》
P.5226);“则天圣历二年十月,首领赞婆至,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庚戌,宴赞婆于武威殿,极欢而罢。”《(册府元色・外臣部
褒异》P.11443下);“赞婆以所部及兄子莽布支等款塞,遣羽林飞骑迎劳,擢赞婆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皆赐铁券,
礼尉良厚。”(《新唐书·吐蕃传》P.6080)
②《新唐书传笺证》谓莽布支似即论弓仁(P.56),《名物流证》也认为“莽布支又名论弓”(P.246),但是从唐朝对他们的授官封爵
看,《武后实录》以莽布支为左羽林卫员外大将军,封安国公;《拨川郡王碑》论弓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开国公,二人明显
不同,则莽布支不是论弓仁,至为明确。当降唐时,他们的叔叔赞婆封王爵,他们都封公爵,其间相差一等。《实录》又说莽布
支是赞婆的兄子。弓仁是钦陵之子,《通鉴》记得很明确(P.6540)。苏晋仁《唐蕃噶尔(论氏)世家》,(《中国藏学》1991年第4
期)认为“赞婆还有一兄是赞业多布、所以莽布支疑是赞业之子。”
③张说:《拨川郡王碑》(《全唐文》卷二二七)云:“是岁(669)吐蕃大下,公勒兵境土,纵谍招之。其吐谷浑以论家世恩,又曰
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新唐书・论弓仁传》卷110载“论弓仁,:本吐蕃族也,父钦陵,世相其国,圣历二年(669),弓仁以所
统吐谷浑七千帐自归,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神龙三年(707年)为期方军前锋游弈使,时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弓仁以
兵出诺真水,草心山为逻卫。”
④吕元膺的《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全唐文》巻470。《全唐文》巻417有党衮《谢除考功郎中知制诰表》,谓“伏奉去年十
二月二十六日恩制,授臣考功郎中,余如故,猥降诏书,特荣新命,祗荷殊造,若无所容”。
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30]
之任。诚信等可开府仪同三司。”
足见论诚信也
·33·
丑,安禄山遣其子庆绪寇潼关。哥舒翰扦之。此时
惟贤随诚节与哥舒翰犄角相应,击退安庆绪。哥舒
翰本意持重坚守潼关,以坐待敌人之疲弊而灭之。
但是由于翰与杨国忠有矛盾,国忠煽动玄宗,督责
人,翰也为部将火拔归仁所执降于贼。潼关失守,
玄宗出走,在此人心惶惶的危急关头,惟贞以他的
智慧和威信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奔往灵武,扈从肃
宗。从至德元载至上元元年(756~760)五年之中,他
由典军、郎将晋升至右领军卫大将军,经过无数次
与敌人的战斗,忠贞于唐王朝,谱写成英雄纪录。
至德元载七月,献宗以崔光远为部史大夫兼京兆
尹,使往渭北招集吏民。则惟贞的募兵缓银,同在
陕北,当也在其时。九月以后,代宗为天下元帅,他
们兄弟数人都充前锋讨击使,率兵为先锋出征。论
惟贞后迁升光禄卿,为元帅前锋讨击使,于陕州英
勇作战,功进股中监。史思明攻李光弼于河阳
②
,周
挚率二十万列阵城下,论惟贞时在李光弼将军麾
下,亲率敢死队,从早晨一直奋战到中午,打败敌
军。战后,李光弼上表为论惟贞请功,请为其开府
贞斩敌将谢钦让,降者万人,论惟贞因功封萧国公,
食邑百户,后又升左領军卫大将军,为英武军
使。
[34]
“至德二载二月戊子,(肃宗)幸凤翔郡。……
[35]
上议大举收复两京,尽括公私马以助军。”
此时
对唐朝立下过不少功勋。
(四)论诚节五子
①
《古今姓氏书辨证》载论诚节有五子,即论惟
清、论惟良、论惟贞、论惟贤、论惟明,皆娴熟兵马,翰引师出关。六月,交战于灵宝县,大败,死者数万
英勇善战闻名当时。
论惟清,又名论怀义,是论诚节之长子,曾袭河
东节度副使,武威郡王。“安史之乱”后,天下兵马元
帅李豫(后登基,是为代宗),推选惟清任先锋讨击
使。在以后的年代,他以军功逐渐升任行银州(故
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刺史、银夏绥(今陕西绥德
县一带)麟(今陕西神木县一带)四州兵马使、朔方
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常衮曾称赞其“智谋沉
果,政理甄详,资忠之诚,表于奉上;干事之用,闻于
在公;佐戒律以成师,布藩条以训俗;翟士开辟,訚
[31]
阴府宁;威怀相济,声实惟允。”
广德二年之后,常
衮撰《授论惟清朔方节度副使制》云:“敕:银夏绥麟
等四州兵马使、同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前
行银州刺史兼归德州都督、武威郡王论惟清,智谋
沉果,政理甄详,睿忠之诚,表于奉上,干事之用,闻
訚阴底宁,威怀相济,声实唯允。晋之北鄙,地即隰
州,介于河汾,当此会要,忧分式遏,实藉良能,宜兼
中宪之荣,式宠外台之寄,可使持节隰显州刺史兼
御史中丞、归德州都督,充本州团练守捉使、同朔方
[32]
节度副使,散官,封如故。”
于在公。佐戎律以成师,布藩条而训俗,翟上开辟,
仪同三司。李光弼讨伐史朝义,让惟贞守徐州,惟
“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军武功,兵马使郭英入军东原,
王难得军西原。丁西,安守忠等寇武功,郭英入战
不利,失贯其颐而走;王难得望之不救,亦走;思礼
退军扶风。贼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凤翔
[36]
大骇,戒严。”
惟贞领自己部落数千人镇岐阳县,
论惟良,论诚节的第二子,是一员军事将领,任
鄜州(今陕西富县)防御使。
[33]
论惟贞,论诚节的第三个儿子,开元末任左武
卫将军,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发所部兵十五
万众反于范阳。十二月,玄宗令河西、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率兵二十万拒战于潼关。至德元载正月乙
岐阳即在扶风西北,以此来护卫在凤翔的肃宗。惟
贞任凤翔节度副使
③
,即在此时前后,其后诚节逝
①(宋)邓明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2“论”姓,诚节有五子,次第为惟清、惟良、惟贞、惟贤、惟明。(P.5上)守山阁丛书刊本。
②对于河阳战役,《资治通鉴》详载其事:肃宗乾元二年(759)十月,“史思明引兵攻河阳。(故地在今河南孟县)(P.7083)时李光
弼自将屯中潬,城外置栅,栅外穿堑,深广二丈。乙巳,贼将周挚舍南城,并力攻中潬……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帅众入
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月中,保为诸君破之。’及期,不决,召诸将问曰‘向来贼阵,:何方最
坚?’曰‘西北隅’:。光弼命将郝廷玉当之。廷玉请骑五百,与之三百。又问其次坚者,曰‘东南隅’:。光弼命其将论惟贞当
之。惟贞请铁骑三百,与之二百。光弼令诸将曰“尔曹望吾旗而战,:吾飐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至地,则万众齐
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掳五百人,溺死者千余
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擒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
③《骠骑大将车论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79)载“至上元二年:(761),授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領军卫大将军,充凤翔节度副使、
马军兵马使。宝应中,(763)丁艰如荼,朝廷以金革从权,由斯夺礼。”《资治通鉴》“上元二年二月,:奴刺、党项寇宝鸡,烧大散
关,南侵凤州,杀刺史萧〈忄曳〉,大掠向西:凤翔节度使李鼎追击,破之。”
·34·
世,以正当战争时期,未允他守三年之孝,仍在军
中。广徳二年(764)“,授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充
他一方面进封成国公,官升至渭川节度都知兵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论惟明鄜坊观察使制》云“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
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并右金吾卫大将年、充右街
节;捍城御寇,有扶危之功。奉主忘身,弃家从国,
剑南节度副使。”自代宗初年至德宗初年二十年中,使、上柱国、建康郡王论惟明;释为勤王,有赴难之
使
①
,(或即此时),另一方面因病而迁居京城休养。
赴自郊甸,再逾巴梁,险阻艰难,摩不扈从,忠义所
至建中四年(783),遇到朱泚反叛,威胁百官要报到,
在,死生以之;久司禁戎,益茂勋绩;器质敦实,识度
服从他的指挥。惟贞不受凶威的胁迫,病也痊愈,
宽敏,通明吏职,达练武经,本之以纯良,辅之以材
逃出虎口,保全了大节。贞元十五年(799),惟贞被
朝廷授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威卫将军,上柱国。元
和四年(809)七月十日寝疾,终于静恭里之私第。去
术,俾居藩翰,佥谓汝谐。联以北控单于,国之巨
镇,彼方戎率,沉痼是婴,卧护边军,已淹寒暑,闵其
尽瘁,难以重烦,爰咨信臣,更践厥职……惟明可依
世又诏给卤簿鼓吹。惟贞自少年至晚景,历玄、肃、
前检校工部尚书兼郎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鄜、坊、
代、德、顺、宪六朝,经安禄山、朱泚两次大的动乱,
丹、延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功臣开府,勋封并
出生入死,忠贞卫国,半个多世纪,矢志不渝,忠于
朝廷。夫人王氏,是太原汉族名门大户
[37]
。有三子
分别为论傪、论偕、论伾
②
。
论惟贤,是诚节第四子,从小亦有抱负,立志从
阻挡安禄山,大小数十战,摧坚陷阵。当唐军失败
时,论惟贤则以智谋保全所领之军,奔驰灵武,扈从
皇帝。“圣德中授府典军,次授左卫郎将,赐紫金鱼
袋,俄转左监门,率又迁左领军卫将军,又特进右领
军卫大将军,西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38]
公元
军,充凤翔节度副使,马军兵马使。公元764年(广
761年(上元二年)授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领军卫大将
德二年)又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国进封成
国公,食邑三千户,授渭川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后因
病还京休养。建中末,德宗逃到巴梁,朱沘攻入长
安,对论惟贤迫以凶威,但惟贤威武不屈。公元
794年(贞元十五年),授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威卫将
军,上柱国公,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去世。论惟贤
有三子“嗣子辅鼎,:同州白水县丞”;“次曰倜,常州
[39]
江阴县尉”;“次曰俶,右领军卫骑曹参军”
。
[40]
如故。”
当德宗返回长安之时,惟明向皇帝献诗,
表达忠心。公元787年(贞元三年)据《旧唐书·徳宗
本纪》言“十一月辛丑,鄜坊节度使论惟明卒”。惟明
于戎马生涯中,任劳任怨,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五)唐朝末年的噶氏子弟
辅鼎是论惟贤的嗣子,宪宗元和中任同州白水
县丞;论倜是惟贤的次子,元和中任常州江阴县尉;
论俶是惟贤的第三子,元和中任右领军尉骑曹参
军;论偕是惟贞的第二子;论伾是惟贞的第三子;论
晃是论伾之子,为唐侍御史。除了这些人物史籍记
载不多而外,在唐末这一历史时期,记载比较多的
就是论傪、论倚和论安。
[41]
论傪是惟贞的长子。《新唐书・远稹传》载“于:
时论傪、高弘本、豆卢靖等出为刺史,阅旬追还诏
书,稹谏:诏令数易,不能信天下。”(P.5227)论傪本
已下迁宁州(故治在今江西赣县)刺史,宪宗未经旬
[42]
又追回诏书,稹时为左拾遗,上《论追制表》云:
戎,随其父统领兵马,与元帅哥舒翰结成犄角之势,身体有病仍坚守岗位,忠于职责,最后死于任上。
“臣闻令之必行于下者信也。令苟不信,患莫大
焉。今陛下初临寓内,务切黎元,至于牧守字人之
官,所宣详择,苟未得人,不当虚授;苟或任使,不可
屡迁。臣窃见近除宁州刺史论傪、虔州刺史高宏
本、通州刺史豆卢靖,曾不涉旬,并已追制……臣不
知谁请于陛下而授之,谁请于陛下而追之,追之是
则授之非,授之是则追之非。以非为是者罚必加,
论惟明是诚节第五子,《论公神道碑》称其“为
时英髦,文武备用”。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年纪幼
小,未能像几位兄长一样建功立业。但德宗朝平定
朱泚之乱中辅佐唐室,奋勇向前。所立功勋并不亚
于几位兄长。位至鄜坊节度使,独镇一方,陆贽《授
①《《骠骑大将车论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79)载:大历中(766-779),“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国,进封成国。食邑三
千户。旋受渭川节度都知兵马使。公以从戎岁久,虽齿发未衰,而疾疢屡作。代宗宠其旧勋,诏许还京,仍全禄,赐同大将
军,俾其优闲。”《元和姓纂》载他任右羽林大将军。
②《元和姓纂》卷9云:“惟贞右金吾大将军,生子傪、偕、伾。”据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考证:“惨”当作“傪”。
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然后人不敢轻其举;以是为非者罪必及,然后下不
敢用其私。此先王所以不令而人从,不言而人信,
岂异事哉,率是道也。今陛下如纶之令朝降,反汗
之诏夕施,纷纷纭纭,无所归咎。臣窃恐陛下之令,
未能取信于朝廷,而况于取信于天下乎?……赏罚
是非,所宜明当。时为元和元年(806),论修当已袭
爵,既未任宁州刺史,不知居何官,《万姓统谱》载其
后任左卫大将军。”
[43]
论倚不知是谁之子。元稹有《授论倚忻州刺史
制》云:“敕:前使持节守忻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论倚,
日者议镇之劳,例皆甄奖。有吏姚泌,早闻其勤,因
以泌为忻州刺史,会泌隐恶彰败,不终其任。”司空
度上言“前刺史倚,:忻人怀之,复换他守,人用不
协。”“遂仍命尔,以便于忻,勉居旧邦,无替前效。
可使持节忻州刺史。”
[44]
论倚曾任守忻州(今山西析
县)刺史,顾有德政,为民所怀,后转他职。继任姚
泌,由于隐恶败露,司空裴度推论倚正式任忻州刺
史,约在长庆元年(821)元稹知制诰时。
论安不知谁之子,世系不详,生活于唐之末
叶。《旧书・郑余庆传》附《郑从傥传》云“:(广明元年
年880)十二月,黄巢犯长安,僖宗出幸……从谠承
诏雪涕,团结戎伍,遣牙将论安、后院军使朱玫率步
骑五千,从诸葛爽入关赴难,时中和元年(81)五月
也。论安军次离石(在今山西)……初论安率师入
关,至阴地(关名,在今山西灵石县西南),以数百卒
擅归。从谠集诸部校斩之于鞠场,并以兵众付朱政
赴难。”
[45]
郑从谠为河东节度兼行营招讨使,论安为其部
下教练使,以防李克用之沙陀兵:《通鉴》载,“中和
元年六月戊戌,李克用遇大雨,引兵北还,陷忻、代
二州,因留居代州。郑从谠遣教练使论安等军百井
在今山西阳曲县)以备之。七月庚申,论安自百井
擅还,郑从谠不解鞾衫斩之,灭其族。”(P.8253)《通
鉴考异》引《唐末闻见录》“:当月内,论安等拔寨,郤
逥到府。”“至七月十四日,相公(郑从谠)排饭太将
等,于坐上把起论安,不脱靴衫,场内处置,族灭其
家。”(卷24,P.14下)论安为牙将,临阵潜还,招致灭
族之祸,有愧其先辈矣。
·35·
三、宋明时期的噶氏后裔
(一)宋元时期的噶氏后裔
宋元时期的噶氏后裔
[46]
对于祖国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论京力为论晃第三世孙,已入宋代;论
衡为论京力之子;论蕴是论衡之子。论叡为论蕴之
子。论程为论叡之子,宋侍御史。论翊为论程长
子,宋驾部员外郎。论翱为论程次子,宋长安簿。
论九龄,宋华州人,登科。
[47]
宋徽宗时任阌乡(今河
南灵宝县)知县,以夹锡七八文当铜钱一文,并中转
运使张深,乞依此价行用,张深便依所请行下。政
和二年(1112)冬,朝廷臣僚以彼等“乃敢恣坏成法,
推增物价”除名勒停其职。
[48]
论卜,河西人,仕元至司徒平章,元末守宁
夏。
[49]
(二)明代的噶氏后裔
明代的噶氏后裔
[50]
,论中立,明同州人,宣德中
(1426-1435)任长沙府经历。
[51]
从7世纪初叶起,噶尔东赞家族为吐蕃的奠基
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而到7世纪末,这一开
国功臣世家,在政治斗争中被倾覆淹没,遭到致命
的打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灭亡,仍有极其坚强
的生命力。8世纪初转移到大唐,在军事上又发扬
其优良的才干,自论弓仁起,转战于朔北、河西、河
南、陕西等广大地区,跃马扬鞭,驰骋沙场;历中宗、
玄宗以迄宪宗、穆宗八朝,辅佐王室,抗击叛逆。几
经安史、朱泚等大的叛乱,都能以其忠贞的意志和
强劲的武功,战败敌人,建功立业,得到唐王室的嘉
奖,封王封公的达八人之多。所谓:“唐为国久,传
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才
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
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呼,其亦盛矣。”
[52]
论氏
虽未居相业,但为大将军者却代有其人。左太冲
所谓“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东赞之
后堪与前贤媲美矣。宋代以还,论氏汉化日深,弃
武从文者众,至元明之世,仍有见于载籍者,九百年
间,世系不绝,是罕见的。现代在青海地区、黄南同
仁县曲库乎乡有瓜什则措哇,藏语mgar-sras-tsho-
ba
氏的公子”
,应译为噶尔色小部落,
之意。该乡北部有赛隆哇部落,
音讹为瓜什则,乃
为同仁
“噶尔
十二族之一,赛隆哇藏语sras-lung-ba,意为“公子
(
《咏史诗》
·36·
沟”,相传噶尔东赞的长孙在该处定居,故名。该部
落中的东加措哇,即传是噶尔的后代。泽库县有瓜
什则多,本是瓜什则千户部落,也是噶氏之后。又
多福屯乡有古德尕让部落,传说其先民就是东赞长
子的后裔。另外在海南州同德县拉加寺附近有辰
什则部落,也有相类似的传说。
①
这些资料表明噶
尔氏及其部落的后代仍生息在黄河西部大片土地
上。
四、明代以后的噶氏家族后裔
(一)德格土司
光明天子降于东方夏若辣则山顶,民惊以为异,有
崇奉之者。天子生而灵明,有道德,志淡泊,能抚
众,号曰大龙。其子孙有德行,不□□□之孽。数
传至大腋,大腋之子座爱。座爱之子持莲花手,即
空王域也,为藏王弃宗弄赞臣,有神术,相传为手金
刚菩萨化身,曾助西藏文字鼻祖灾夺三婆咤同赴天
竺学佛法,礼聘古德归藏,盛行并化之业,其功绩详
载王庙世鉴。……”又曰:“右土司世系始祖光明天
子不计,自大腋历数迄誓金刚寿胜兄弟,凡使四十
有六:佚名十三不计,载名者八十八,合共百另一
人。德格大寺方丈自慈满首始,而喜滋、大胜、觉
教、福满、教寿、满教、慧海、音度母,悉达喜乐贤,慈
喜觉教幢辈通继为寺主,皆以生者袭前任寂逝既阔
之位,无有间断。袭位者限为出家者,紧尊教寿之
[53]
造制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身”或“光明天子”的后裔。
②
事实是,德格土司的祖
先是吐蕃噶尔·东赞之后裔。公元7世纪,噶尔·东
赞凭借其杰出的政治才能成为吐蕃重臣,其家族遂
控制吐蕃大权达数十年之久,至7世纪末为吐蕃王
室诛除。此时,一名叫绛巴布贝的噶氏后裔来到康
地依止林国,崇信苯教。约宋末元初之际,其后裔
至第二十五代时,改信萨迦派。八思巴时期,元朝
统治了整个康藏,德格土司开始受元廷封敕。至林
国勇士洛珠刀登时,因其有女貌美且有才,林王求
之为妃,洛珠刀登因而得到柯鹿洞至龚垭的河谷地
带。至明末清初,其后裔进一步开拓土地,将现在
的邓柯、德洛、白玉、石渠以及西的江达县地域纳入
代,德格县是其统治的中心。
(二)卓尼土司
《安多政教史》记载,公元7~9世纪吐蕃奔溃之
前,唐蕃关系紧张,松州、洮州几度陷于吐蕃。进而
在其所占据的地方派大臣征收赋税,施行吐蕃法令。
对于卓尼土司始祖些地,《安多政教史》中有如
下记载:“与卓尼大寺相连接的是卓尼土司的府邸
——广聚王宫。这家土司姓噶氏。从前,悉补野聂
赤赞普的后裔中一支,因没有儿子向天神祈祷,随
着太空中自然发出的声音,面前出现了一个孩子,
心中高兴之极,遂取姓为噶(藏语,喜欢的意思),这
个孩子后来有了四个儿子,老大名叫达热京(意为
虎纹者),他的后裔噶·耶喜达尔吉,曾担任赞普热
巴仅(即可黎可足)的大臣,派至多麦地区征收赋税,
就在佐格林地区建立起庄国。他有五个儿子,老大
一支中的江梯(即些地)和哦梯(即傲地)二人前朱卓
尼地区,被大伙拥立为长官。不久,众生怙主八思
《德格土司世传译记》曰:“初,雪国洪荒既僻,治下。至1949年时,德格土司一系已传至第五十
从以上土司世传来看,德格家族将自己的世系
追溯至金刚菩萨、光明天子,以扩大其宗教影响。
巴前去该地,由于圣者他提供了顺缘,乃创建了卓
[55]
然而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的说法。《甘孜藏族自治州
尼寺。”
史话》记载:“(德格家族)从第一世至第二十四世,经
历了唐宋两个朝代。这二十四代大部分是有妻室
儿女的苯教和宁玛派僧人,一生主要从事宗教活
动。”
这印证了德格土司一系并不是“金刚菩萨化
①以上资料系青海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调查。
[54]
拉卜楞寺主活佛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在卓尼
版大藏经《丹珠尔<如意宝鬘>》中亦有相似的记
述。不过与《安多政教史》将叫“噶”的孩子描述为
聂赤赞普后裔的一支不同,他将叫作“噶”的孩子描
②关于德格土司的历史,也有一种说法,其最早的祖先名叫扎生根泽仁,由白玉县盖玉村来到德格龚垭村谋生,依附于当时
的一个封建邦主”岭甲波“。后来与邦主的妹妹结婚,要求邦主赐予一些家财,自立门户。邦主赐了两头牛耕一日的土地,因
而得到了从柯鹿洞到龚垭的这块地方。扎生泽根仁以此为基地,向外发展势力,病占有麦宿、八邦、汪布顶(均在德格县境
内)等村,称为“德格甲波”(即德格王)。(参见: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洲塔,玖玛草: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
述为聂赤赞普的儿子,并有详细记述:九世纪吐蕃
赞普赤热巴巾(803~838)曾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前
往安多下部的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征收赋税。
噶·益西达吉在这里娶妻生子落户,以牧为业。因
其是藏王大臣且有才华,故为当地人推为首领。他
前后共娶了五位妻子,这五位妻子又各生一子,此
后噶·益西达吉这一支逐渐繁衍,并最终在安多上
下作格形成了一些较大的部落。
[56]
但后来由于受
地理、气候的限制,部落之间的侵夺战争时有发
生。噶·益西达吉的后代中有兄弟二人名叫些地、
傲地,他们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由西向东沿草
场辗转,至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发生分歧,部分
人沿白龙江进入迭部生活,些地、傲地带领从者继
续前进,至作格曼玛(今甘肃夏河县美武、美仁一
带),这里水草丰盛、适宜发展牧业,又有一分部分
人在此定居,以牧为生。些地兄弟仍然没有动摇,
继续向东迁移到洮州境内叫“达高坡”的地方暂时
居留了一段时间,后又向南到雷马沟,最后至现在
卓尼城定居下来。
[57]
些地带领族众在此发展生产、
扩充实力,逐渐建立了威信。与此同时,他慕名去
寺院朝拜了卓尼寺萨迦派格西,并赢得了当地宗教
上层的信赖,扩大了自己在政界的影响。从此,人
们称些地为卓尼头人。此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治
地位,他还帮助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事务。明
代洪武四年,置洮州厅军民千户所、隶河州卫。些
地头人之属部和地域虽不直接受洮州军民千户所
的管辖,但作为洮州之外夷,在当地影响很大。
1379
方、治边等方面,
年,沐英征讨洮州十八叛番三副使,
些地部属是当时洮州卫军民指挥
在安抚地
使司诸千户中较突出的部属之一。1404年,些地
收伏迭番18族,后来又在守护藏马交易所和戍边
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418年,明王朝授些地为世
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此时此地已经是集宗教、
政治权力于一身的世袭土司和宗教领袖了。明宣
德四年(1426),些地长子赞卜必力承袭父职,成为
第二代土司;天顺元年(1457),扎什承继赞卜必力
成为第三代土司;成化年间(1456~1487)噶吉继承
其父扎什成为第四代土司;正德年间(1506~1521)
旺秀继承其父噶吉之职成为第五代土司。为了壮
大自己的声望,正德三年(1508)八月初八,他去觐
见明武宗朱厚照,并献上许多特产。会面后,武宗
颇为高兴,赐其“杨”姓,更名为“洪”。
[58]
自此历代
·37·
卓尼土司都冠以杨姓。1949年8月,第二十代土司
杨复兴与国民党甘肃师管区司令周祥初率部在岷
县起义,参与西北解放战争。有史可查的卓尼土司
制度至此结束。
参考文献
[1]
(1)(4).
苏晋仁
中心[J].
沈琛
.
文史
.
蕃唐噶尔
入唐吐蕃論氏家族新探
(论氏)世家(上、
,2017(3).
—
下)
—以
[J].
《論惟貞墓誌》
中国藏学,1991
为
[2]
[J].
安应民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略论噶氏家族专权时期唐蕃之间的吐谷浑之争
析吐蕃王权的独特性[J].
,1991(2).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邓杰.从噶尔氏家族专权分
,2019(2).
研究会版。
[3]〔日〕佐藤长.古代西藏历史研究[M].昭和34年东洋史学
[4]
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李方桂.吐蕃大相禄东赞考
,1981:369-378.
[G]//国际汉学会论文集.台
民族出版社,
[5][9]王尧,陈践
1980:127,150.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二[M].北京:
[6][8]
[7]
才让.吐蕃史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85,88.
京
〔宋〕
:中华书局
王钦若
,1995.
,杨仁.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M].北
[10]
版社
〔
,1983:103-104.
清〕五世达赖.西藏王臣记[M].郭和卿,译.北京:民族出
[11][15][18][23]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黄布凡
,2000:148,
,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
43,90,255-256,278.
[M].
局
[12]
,1956:636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咸享元年四月)[M].北京:中华书
[13]
[14]
〔
1975:5224.
〔
宋
后晋
〕司马光
〕刘昫
.
.
资治通鉴
旧唐书(卷
(卷
196:
202)[M].
吐蕃传
北京
)[M].
:中华书局
北京:中华书局
,1956.
,
[16]
[17]
〔
〔
宋〕司马光
欧阳修
.
,宋祁
资治通鉴
.新唐书
(卷205)[M].
(卷215:吐蕃传
北京:中华书局
)[M].北京
,1956.
书局,1975.
宋〕:中华
[19]
书局
〔
,1995:11322.
宋〕王钦若,杨仁.册府元龟·外臣部才智[M].北京:中华
书局
[20]〔
,1975:608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5:吐蕃传)[M].北京:中华
[21]
1975:5226;
〔后晋〕
〔
刘昫
宋〕欧阳修
.旧唐书
,宋祁
(卷196:
.新唐书
吐蕃传
(卷
)[M].
215:
北京
吐蕃传
:中华书局
)[M].北
,
京:中华书局,1975:6080.
1991(1,4).
[22][41][50]苏晋仁.唐蕃噶尔(论氏)世家[J].中国藏学,
刊本
[24]〔
.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9:“论”姓)[M].金陵书局光绪6年
·38·
[25]〔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27:张说.拨川郡王碑)[M].北
京:中华书局,1983;〔清〕董诰,等.全唐文(卷479:吕元膺.论
公神道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0:论弓仁传)[M].北京:中
华书局,1975;张说.张说之文集(卷17:拨川郡王碑)[M].四部
丛刊初编[1929年二次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7][2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27:张说.拨川郡王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唐〕赵元一.奉天录(卷4:卿父成节)[M].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7:36;〔唐〕林宝.元和姓纂[M].金陵书局光绪6年刊本.
制)[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制)[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27:授论诚信等开府仪同三司
[31]〔清〕董诰,等.全唐文(卷413:授论惟清朔方节度副使
[32]〔清〕董诰,等.全唐文(卷413)[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35.
西人民出版社,2006.
华书局,1975.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总第142期)
究,1987(2).
6599.
[42]〔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50)[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3]〔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23:“论”姓)[M].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影印第9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49)[M].北京:中华书局,1983:6582.
[45]〔清〕董诰,等.全唐文(卷158)[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71.
[46]苏晋仁.唐蕃噶尔(论氏)世家[J].中国藏学,1991(4).
书本影印第9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华书局,1957:3921.
[47]〔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23:“论”姓)[M].文渊阁四库全
[4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99册:职官六八)[M].北京:中
[49]〔明〕赵廷瑞,马理,等.陕西通志(卷157:古今图书集成明
伦汇编氏族典)[M].董健桥,等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书本影印第9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京:中华书局,1975.
[51]〔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23:“论”姓)[M].文渊阁四库全
[33]〔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M].王力平点校.南昌:江
[3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0:论惟贞传)[M].北京:中
[35]〔后晋〕刘昫.旧唐书˙肃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5.
[3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7018.
中华书局,1975:2632.
[3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2:宰相世系表)[M].北京:
[38][3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479: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
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0]〔唐〕陆赘.陆宣公翰苑集(卷9)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
[5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1:宰相世系表序)[M].北
[53]无畏.德格土司世传译记[J].康导月刊,1945(5).
[54]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马世林,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622.
(藏文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
(第二辑)[M].1982:1.
[55]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M].吴均,毛继祖,
[56]嘉木样协巴·久美旺布.卓尼版丹珠尔纲目·如意宝鬘
[57]甘肃省卓尼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卓尼文史资料选辑
[58]嘉木样协巴·久美旺布.卓尼版丹珠尔纲目·如意宝鬘
(藏文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
上海书店印行,198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462)[M]北京:中
华书局,1983;谭立人.禄东赞后裔仕唐事迹拾补[J].西藏研
究,1988(1);陈国灿.唐代的论氏家族及其源流[J].中国史研
RearchontheDevelopmentofMgarFamilyinTibet
(CenterforStudiesofEthnicMinoritiesinNorthwestChina,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20)
ZHOUTaJIUMa-cao
Abstract:AsafamousTubo’sfamilyinthehistoryofTibetand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theChinena⁃
tion,Mgarfamily’shistory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inthefirststagethefamilywasmakingcontribu⁃
tionsfortheTuboRegime;inthecondstage,thefamilywasmakingcontributionsfortheTangDynasty;inthe
thirdstagethefaticlesynthe⁃
sizestheTibetanandHanliteraturetomakeacombingandtextualrearchon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
ofMgarfamilyfromtheTuboPeriodtotheMingDynasty.
Keywords:Mgarfamily;Lunfamily;Degechieftain;Zhuonichieftain
[责任编辑:阿贵]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01:3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01710171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吐蕃噶氏家族发展考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