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写人的日记)
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研究
339
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研究
———基于迭部县卡坝乡、达拉乡的人类学考察
王含章
提 要: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卡坝乡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梳理迭
ba)等基本部落单元及其与地缘村落德哇(sdeba)、与地域神灵拉则(labtse)
部藏族部落的现实状况及其组织结构。文章通过对赫宁(shanye)、措哇(tsho
之间相互关联的详细论述,尝试探讨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社会组织的内部张
力和变迁机制。
关键词:迭部藏族 部落制度 社会变迁
一 引言
汉藏交界一带的藏族社会,自形成伊始,就一直以部落制度作为基本
的社会制度。7世纪以前,这里居住着汉文史籍中称为“诸羌”的众多部
落。吐蕃王朝从西藏腹地兴起之后,积极向东扩张。这些来自西藏的吐蕃
部落与原本居住在此地的“诸羌”部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混战或是融合,
至元明时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藏族部落。
①
在西藏腹地,吐蕃王朝崩溃以
后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割据势力,家族统治和农奴制领主庄园的发展导致部
落制度基本解体。而在汉藏边界的牧区或农牧交界地带,从7世纪至新中国
成立之前,因为处在东西两方政权的边陲之地,双方号令都只能依靠本地
的部落头领实现其间接的影响,部落制度在这些地区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
叶以后才因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而陆续被废止。
②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部
①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第3~12页。
参见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序言》,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第3页。
340
西北民族论丛(第十八辑)
落制度造成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这些藏族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找到其痕迹。
学术界对汉藏交界一带藏族部落制度的实地考察和系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和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社会科
学院藏学研究所组织的学术考察。由于侧重点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甘、青、川三省区部落制度保存比较完整、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牧区藏族社会,如对“果洛三部”“霍尔三十九族”
部落展开研究,如“塔尔寺六族”、隆务寺的“热贡十二部落”、拉卜楞寺
的下属部落等;三是对土司所辖军事部落组织的研究,如对四川德格土司、
甘肃卓尼土司下属部落的研究。
①
从总体上看,以往的研究对农区或农牧交
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的实地研究讨论并不多,特别是对部落组织的基层单
位及相关细节及其内部变迁机制等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以甘南藏族
自治州迭部县卡坝乡的田野调查为基础
②
,梳理迭部藏族部落的现实状况及
张力和变迁机制做一探讨。
其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试对汉藏交界地带农区藏族部落社会组织的内部
“(青海湖)环海八族”“玉树二十五族”等的研究;二是对著名寺院所属
二 迭部藏族部落的基本组织单元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高度1600~4920
米。县境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北靠卓尼县,东连舟曲县,
东北与宕昌县毗邻,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
51083平方公里,辖12个乡、52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
万人,其中藏族36万人,占69%,另有汉、回、蒙等民族杂居其中。
③
①
②
陈庆英、何峰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陈庆英主编《中国藏
族部落》: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
2012~2018年。文中藏文采用威利转写(Wylie),gyu≠gyu。另由于藏语具有文字系统与
语音系统不一致的特点,各地方言土语差异巨大,部分藏语词汇采用迭部县卡坝乡的发音
习惯,因无法确定与之对应的藏文拼写,暂以汉语谐音表示,特此说明。
文中田野调查资料主要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卡坝乡和达拉乡,调查时间为
③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迭部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tewogovcn/toTewo/
index#RKQK,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8月18日。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01:3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3016221716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