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防火演练方案)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
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
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
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
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
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
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
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
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
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
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
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
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
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
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
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
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
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
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
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
“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
“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
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
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
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
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
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
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
(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
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
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
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
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
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
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
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
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
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
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
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
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
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
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
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
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
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
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
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
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
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
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
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
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
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
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
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
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
收获。
四、读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
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
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
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
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
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
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
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
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
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
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
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
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
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
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
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
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
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
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
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
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
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
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
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
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
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
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
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
“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
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
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
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
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
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
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
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
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
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
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
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
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
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
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
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
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
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
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
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
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
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
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
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
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
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
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
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
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
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
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
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
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
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
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
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已经熟读成诵了,但都采用“死记硬背”的
方法学习古诗,对诗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诗意,习得能力上。
通过两步,落实了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
“明白诗意”,逐步深入。“弄清字意”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然后朗读感悟,比较选择正确的
解释,进而读懂句意。在明白诗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
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观察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
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
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
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
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
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
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
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
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
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
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
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
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
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
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
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
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
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
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
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
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
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
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
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
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
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
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
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
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
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
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虽然课上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下面就先说说我的收获
吧。
一、教学以识字为主
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文本是识字的载体,识字是文本的依托。在
教学中不能孤立的把识字和理解文本分开,但也不能重文本轻识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
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诗,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对于课前学习予以肯定;然后让他们将生字对
照拼音对号入座自学生字,再以“老师考考你们”为由引入生字的认读,从带拼音到去拼
音的词语认读,再到单个字的认读,难度一层层加深;最后把“生字宝宝送回诗句中”,
生字回文,做到在诗句中准确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
认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我当小考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
积极性。
二、设计情景,以图代讲
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古诗,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诗意,学生一定会对
古诗失去兴趣。在教学理解诗意一环节时,我设计了随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山、太阳、黄河等,并结合多媒体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悟诗意,进而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诗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以形
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图画吸引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在
观察中发现,在图画中理解、悟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三、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识字与写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工整的书写生字,也是这
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课的4个会写字,我从识记字形、扩词运用、指导书写等几个方面进
行引导。在指导书写时以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展示一顺序进行,抓重
点字指导。
以上几点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滴启示。当然,在这节课中更有许
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注重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要。这首诗中“尽”
“欲”“更”等字比较难读,学生经常出错。在教学之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致使学生读音
不准。此处可以改为:在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时,这几个字制作成点击变色,让学生重点认
读或拼读。
2.在检查生字认读过程中,单个学生展示机会较少,没有做到“每生必会”。
3.对于诗句朗读指导,我计划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一过程
进行,但其中节奏朗读指导一环没有收到效果。此环节我以教师范读,学生发现、模仿为
主,逐句进行指导。耗费的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强调停顿节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提高。
4.写字教学进行的不扎实。本课的4个生字学生已有了认知经验,应把重点放在如
何把字写规范上。但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记字方法的多样,在教学“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
使写字环节显得很匆忙,而且没有抓住重点。虽然预设中是指导“入”的书写,但在课堂
上,欠缺教学机智,完全依从学生的思路,没有准确的把握重点,使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
高。
5.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点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学中缺少教师应有的沉
稳,只是注意了教学的过程,而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更是学生
课堂。只有过程,而学生没有参与或没有完全参与,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课堂。在以后的教
学中,要逐步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孩子正是习惯
养成的阶段,有效的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一节课的教学,虽然失误频频,但是我却感到欣喜,因为有失误才会从中学习经验。
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会学到更多。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小学语文S版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
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
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
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
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
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
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
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
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
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
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
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
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
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
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
学生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
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
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
媒体直接演示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
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
观景象。
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过教
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男女生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
出对?长河落日?的感受、体悟诗人当时想?站得高望得远?的情感。?致力培养学生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因此,我通过创设语言
情境:?我参加朗诵
比赛得了第二名,老师鼓励我要不断努力,争取更优秀,她就用诗句
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帮助学生进一步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
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努力的道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
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
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
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
《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
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
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
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
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
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
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
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
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
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
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
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
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更
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
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
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
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
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
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
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
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
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
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
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
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
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
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
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
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
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
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
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
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2: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92281296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