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感恩祖国的句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
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本课的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前两行诗的意境,也为后两行诗意的理
解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行
和第四行的诗不懂。我是这样利用课文插图的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白日”?
生:在楼的对面,离山很近的地方。
师:尽是没有、完的意思,你们想一想,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晚上的太阳才要落山了,才要没有了。
师:这是谁看到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王之涣。因为他在楼的第一层。
师:王之涣和他的孩子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看到了黄河水
生:他们看到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生:我们在练习6学过,“百川东到海”就是这个意思。
师:你再仔细看一看插图,想一想,他和孩子会做什么,说什么?
生:他们想看的远一些,所以又开始登上了另一层楼。
师:你能看图编个王之涣和他孩子登颧雀楼的故事吗?
生:……
思考: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
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与理
解课文相结合,这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
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所以说它是
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尤其是
在追求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捡起芝麻却丢掉
了怀中的西瓜。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版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体现学习语言是主体
能动把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针对语文课的语言学习,应是教
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当然是用"心"读书而不是用"嘴"读,然后把语言
加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
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
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
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
识。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
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趋势,而且要了解并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拓宽发展
的格局。因此教学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
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
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
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
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机械记
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认识,字音都还读不准,字形搞
不清楚,对于诗意及其蕴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
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顺、
读好、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学生能力
二年级学生通过自己以往的学习,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2:5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92235296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