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

更新时间:2024-03-24 22:49:3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汽车文案)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

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

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

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但培养

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

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

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

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不错的开

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

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

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

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

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

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

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

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

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

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

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

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

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

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

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

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

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了解,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

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

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

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

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不错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

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

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

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

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利用已有

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

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

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

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

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

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

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我觉

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

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而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

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而这首诗,我们班学生早在每天的晨诵时间就已经读过、背过,因此我决定在

简单地辅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教学完本课的生字外,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到理

解诗意上。

那怎样让学生理解诗意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独学习一首古诗,还是

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诗”的课文,学生可以从文中的句子找到诗句的理解。这首

诗是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连成句子呢?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接受吗?于是,我准备

以“画”入手,与学生边聊边理解诗意。

我和学生共同板画这首诗,思考诗中出现的景物,讨论该画在什么地方?最后

一致得出:一轮夕阳依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往下沉。楼前下方的黄河水奔腾咆哮、

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来我请学

生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说了。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

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诗的第三.四两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

会,学生说:“我们平时站在平地,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们不

但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还能看到远处一排一排的楼房。”还有一位学生说:“上次爸

爸妈妈带我去东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蚂蚁,汽车像小盒子,向远处看去,

看到了很多的高楼大厦,看到了黄浦江水流向远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还成为了千古名句呢,我们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

个学生说:“我在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过‘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呢!”我告诉他们,你

们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加努力。这样一拓展,学生就更能理解诗意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

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

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年级学生对《登鹳雀楼》已经能背的滚瓜烂熟了,但古诗是语言材料的一种

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有很多学生连诗中的一

些字词还不认识,对诗中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初步体会

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

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

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本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

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

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

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解黄河,句式练习说 的黄河,

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

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

个难点。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采访、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

4.想象作画,看图写话。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

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作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众不同。要启发学

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高山黄河应画在什

么地方?想好再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再写话,图文相应,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

解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

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

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

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

阳叫什么?那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

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

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

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

(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

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

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

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

子。那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

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

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

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

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

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

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了解,

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因此,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

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

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利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

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

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

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

“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

加强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

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

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

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

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

“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

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

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

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利用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利用诗中的句子来

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

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

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

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的

不足:例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是由于自己的教

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因此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

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

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不管是

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

改善,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讲授古诗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

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

美的乐趣。教完《登鹳雀楼》这一课后,我觉得学前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

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

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学前

儿童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

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感情地朗读,例如:你喜欢这首诗吗?那

你想到前面给小朋友朗读吗?这时幼儿们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学习校正读音,在我进行逐行分析诗意时,引

导幼儿与我配合,交流讨论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引导幼儿观看黑板上的图画。有大

多数幼儿可以说出大概意思,还有的幼儿可以用完整话说出准确的诗意,课堂气氛

活跃,连平时不爱听讲的小朋友也参与到交流当中了。通过课堂律动使幼儿放松心

情,这时我会及时注意维持课堂秩序。请幼儿到讲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给予表扬

并奖励粘贴。

总之,这堂课从读到理解,理解到背诵,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我从朗读古诗,

理解诗意,到有感情的背诵古诗,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以引导幼

儿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在中间加上律动可以让幼儿以轻松活泼的心情度过这节古诗

课,可以让幼儿的心从上课到喜欢上课再到爱上古诗课。我认为还有不足是课题应

该用正规楷体书写,在黑板上能出示全诗就更好了。还有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

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俗语说:不错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

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

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

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古

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

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

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

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

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

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

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

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

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

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但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

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因此小结时,教

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

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

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

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

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

“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

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

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

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

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

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

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

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

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读

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

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明确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

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

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

应该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

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

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

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

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

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

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

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

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

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对诗歌

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

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

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很

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

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了解字词,二读,感

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增加

了朗读的部分,因此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

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

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有关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

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有关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

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到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

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

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

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

地区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

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

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

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

绩的激励语。也成为很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

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

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

由交流可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

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

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不错

的语感,提升审美修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

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

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到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有的学习

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

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

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

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利用,重视基本技

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

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因此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

很重视古诗的背诵,因此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

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因此问题一明

确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表达

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

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

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

《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

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

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

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大家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

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

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的

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习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

工作。因此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习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

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

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因此要连起来读。应该

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

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们就采用

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不错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

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习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

盲目和无序的学习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漠。

因此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

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

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

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

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学习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

他们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明确提出合作时的要

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

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

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

明确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

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

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

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

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的话,那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

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

力和性格上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

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

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

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

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

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因此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

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

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

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

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因此该组代

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

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

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

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

依是紧贴着的意思,因此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

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

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

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因此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

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

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

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

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远,就是很

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

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

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

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

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

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

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

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

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

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

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

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

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

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

句语气要读得平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

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

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

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

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

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

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

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

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

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

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

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

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

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

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

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

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

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

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

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

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

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

同时,培养不错的语感,提升审美修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

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

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到了古诗本身上面,忽

略了学生自身所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 一个新的视

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

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

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

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

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

语气方面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小学语文版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体现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把语言内化为

自己语言的过程。针对语文课的语言学习,应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当然是用

"心"读书而不是用"嘴"读,然后把语言加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接受课文的思

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

合效应,明确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

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

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

发展的趋势,而且要了解并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

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体学生的发展,拓宽发展的格局。因此教学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教

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

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

《登鹳雀楼》已很了解,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

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们所谓的能背,

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认识,字音都还读

不准,字形搞不清楚,对于诗意及其蕴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能背好这首诗,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学生能力

二年级学生通过自己以往的学习,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利用已有

的学习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

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

点指导、如: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

"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了解学生的需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勇敢地

站起来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板

块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给他们找朋友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让

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

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

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

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

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

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

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

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

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

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

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

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利用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在本节课中,我

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利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

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利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

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

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

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

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

的收获加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

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善,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登鹳雀楼》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虽然低年级的教材,单元的特点不太明显,但一读就能发现,这个单元是描写

祖国的山水之美的。

本单元有《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还有另外一首古诗

《望庐山瀑布》。整体浏览单元,人文的主题相当明显,编者一定希望小朋友们能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一首诗写的是登楼。“楼”是这一课的生字,因此需要重点讲解。在古时候,

登楼是文人雅士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好抒发自己的情感。王之涣的这首诗,也是登

楼抒怀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诗歌中,这一首也尤为出名。

说起楼,特别有意思,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

阁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介绍楼字的结构,看看鹳

雀楼的造型,再看看现代楼的演变,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字,也能了解中国的“楼”

有什么不一样,培养独特的“中国”审美。

然后可以了解一下鹳雀楼在什么地方。接着跟随诗人去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

诗歌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读好诗句。自读、齐读、师生互读,朗朗上口的读,读

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点像古文的样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诗人看到了什么,理解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小朋友先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追问,怎样的山?

结合讲解层林叠翠,层叠;山川;名山大川;讲解“依”、“尽”。然后出示地形图,

展示黄河真实的图景,让学生明白,诗人居高远望,视野开阔时,看到的是什么,

丰富学生的想象,再读诗句,到会背。

写字“楼、依、尽”。

出示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这句诗,在

历史上有很多争议,老师结合学生的理解相机引导。还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伏笔,看

看爸爸妈妈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后告诉孩子们,王之涣登上的鹳雀楼,已经没有了。但这个楼却因为他的诗

歌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读一读,背一背。在朗读、背诵中感受

中国山水,文字的美。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2:4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91770296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十五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学习   古诗   教学   鹳雀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