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编箩筐教案西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4-03-24 22:48:2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SOS村)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编箩筐教案西师大版

鹿柴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

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煽情语: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

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

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

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

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

的呢?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

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

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

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

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

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

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

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

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

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

1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

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

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

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

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

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

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

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

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

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

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

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

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

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

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

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

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

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

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

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

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

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

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

2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编箩筐教案西师大版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2:4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9170859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编箩筐教案西师大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编箩筐教案西师大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老师   理解   学习   首诗   同学   尝试   诗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