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24 20:32:3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盐城人民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高考新教育

2013-09-01 1810

5cc149a20102e7ha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

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

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

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

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

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

次革新。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

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七次改革的简介

见下表。

改革情况简介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

第一次

(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

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49-1952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

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

第二次

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

1953-1957

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

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

1958-1965

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

难。

1966-1976

改革时间

第五次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

1977-1985

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

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

1986-1991

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

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第七次

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

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1992-2000

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

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

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

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

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

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

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

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

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

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除上海、

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

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

(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

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2005年增加了江苏,2006年又

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目前,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

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近日,针对2004年首次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

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有重大意

义。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取得的成就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

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

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

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

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

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倡导建构性学习,注

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

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

念。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

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

效。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部基础

教育司“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对部分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调查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

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

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课

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它把学生从诸多

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

等的自由和权利。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

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

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本次新课

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

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

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

者、合,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

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实施过

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方面

第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

革的进展。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

实。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使实验区的家长、教师

和学生都有种担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区投入不平衡。新课程改革需要

大量的经费支持,不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备、

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些问题是不

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

支持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

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另外,对每次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缺乏必要的评价,使得一些培训流

于形式,没有实效。还存在对实验区的检查与评估不足,服务于新课程的资源

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

2.学校方面

第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缺少真抓实

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学校

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第二,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由于多数学校经济上的

不足,有心无力,使课改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对教师均有

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各地区因经济等各因素制约,课程开发的能力与

校本课程质量发展不平衡。

第三,选修课的增加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部分学校无所适从。由于缺

乏相关经验,有的学校出现教学管理混乱的情况,学生选修课的指导与管理工

作一团糟。

第四,各学校大班教学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关注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口号。

第五,各学校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不足。尽管一直在提校际合作、资源共

享,但大部分学校依然是独来独往,而且惟恐自己的经验被其他学校获得。这

种关起门来搞课改的想法影响了课改效果。

3.教师方面

第一,观念转变慢。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并

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

第二,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

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准,对学生们的学习指

导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依然是以前的手把手教,有的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

主学习”,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这使得实施新课程后,教

学效果反而没有过去的好,这一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高要求。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

高,不仅仅要求必须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技能,还提出教师是

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往往缺少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

能力。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急需提高。

第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影响教师的教学与生活。许多教师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心理冲突。

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往往有好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好的效果,

使得他们对自身能力和新课程本身产生怀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

学生的大胆质疑和众多询问无所适丛,不能处理好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生关

系。类似的心理冲突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正常教学都有较大影响。

4.学生方面

第一,对新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颇感吃力,对学生

的学习也是一样。低年级的学生还好,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适应了以前的教学

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然面对新的课程要求,部分学生表现出抵制和不适应情

况,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由于新课程本身存在的衔接不当问题和

一些老师过分强调探究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

缺陷。

第三,学习过程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和教师一样,学生也存

在因对新课程不适应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就新课程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远离农村的城

市化问题和教材衔接不严密等。另外,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对新课程的

“神化”,对原有的旧课程全盘否定的思想。一提新课程就什么都是好的,而

旧课程则一无是处。还有大学师范教育缺少对新课程的相关教学,这使得即将

走上教师岗位的各准教师缺少新课程的理念,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众多问题制约

着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进度,我们应该以发展求实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

题反映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实

事求是地正视、分析和诊断这些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课程改革的持

续深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20:3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83554171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df

上一篇:外国现代教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课程   新课程   改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