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有趣的事作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
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身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
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身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
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身的不足和弱点,
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
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身的缺
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身的短板挖掘自身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
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
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身变得更优秀,让自身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
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如果
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
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
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健全自身,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
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
左的。
阿德勒还明确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身
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
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
风格的分析,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
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如果想要改善自卑的心理,就要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兴趣。第一,对他人感兴趣,
由衷的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们,赞美他们,相信这样的你会得到正能量的反
馈。不要害怕与别人接触。第二,要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敢于挑战新的困难,勇往直前,
因为当我们努力达成目标,并且实现了,就会获得优越感,从而感觉到自身的强大。”这
种安全感是别人给不了的,是自身的勇敢给自身带来的最好的礼物。第三,澄清不正确的
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也有自身的优点,要克服不足,发挥
优势,找回自信。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要正
确的面对批评,要学会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自身的鼓励与鞭策。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
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
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
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
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
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
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
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
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
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
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
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
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身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很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
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
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
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
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
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
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
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身的梦想是“拿盲足世
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身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
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
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维纳斯”们渴望灿烂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样强烈,异于常人,他们勇往直前的蛰伏岁
月都更漫长,一生美丽一次更需要努力与坚持。生物界还在争论依米花是否为杜撰出的植
物,但就算是一场梦,只要足够美丽,在困顿时做一做又何妨?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
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
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
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身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
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
一样。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青春期存在很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
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身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
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
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身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
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
轻很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身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很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
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
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
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
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
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
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
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
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
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很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
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
长大后却发现自身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身,对不起自身。他
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
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身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在
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激励自身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比
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
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身,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
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
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身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
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
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
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4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
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
“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
献”......但凡能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
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
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
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身快
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
自身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多我们自身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
的方式达到自身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
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身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身
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身能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
我们所说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的:它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共同享有的,是共
同的意义,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
如果一个好方法能解决某个个体所遇到的困难,那,它一定也可以为其他人解决相似
的问题,这样的科学方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有相同意义的。
天才的定义是他人公认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无上的效用之上的,也只
有这样,才能称为天才。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为团体所贡献的力量。在这里,我们
指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职业动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只关注他所作出的成就。
那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应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
义就在于引发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
行为会被同伴的兴趣所影响,每当他遇到挫折时,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
他人发生利益上的正面冲突。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
的先驱。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从寻找人生的意义出发,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
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现在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认
识和理解。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身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针对教
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明确提出了十分有价值
的观点。他理论的最后实践点是认为要想变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优越和健全,通过合作
让个人为健全的社会而奋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优越感。
整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合作的重视。无论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解决社会
性的问题,包含犯罪、吸毒等等,他明确提出合作和奉献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
个章节,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不错互动能帮助人从自卑走向超越,从自私步入到奉献,
进而健全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明确提出孩子要从小培养合作能力,首先是从和母亲的合作开始的。当母亲和孩子
合作愉快,关系变得不错而稳定的时候,孩子会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之后再将
这种关系延伸扩大到周围环境中。
这个合作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们都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特别
是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看中的总是比较、竞争以及比别人好,我们
极少会欣赏合作和培养合作的精神,甚至我们也厌倦了奉献,认为奉献对个人毫无帮助,
是个人道德走入到一个极高境界之后的锦上添花,却没有意识到奉献和合作如何对我们的
生命产生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殊不知,奉献和合作带来的个人价值感对于我们健全
自我、认同自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让我们在这个社
会性的关系中彼此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
也许现在看来,阿德勒的部分观点并不那完美,也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为什么单一
的指出合作的解决方式,却极少谈论别的解决方式一样。同时,他对于人的信心,没有考
虑到人性的丑恶,预计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影
响。
但,作为一个20世纪早期的学者,在当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年代,他的观念
是超前的,即使放到今天也不过时,值得学习和反省。
看完这本书,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合作动力与合作能力,并且
如何不让竞争性不断左右我们的眼光,如何学习欣赏他人的合作。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7
作者是现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物,核心理论是“万事赖童年”。
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其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了他对职业、
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个体与社会的
合作能力,就要重视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了解母亲、父亲、兄弟姐
妹、老师在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儿童教育中习惯的误区和盲区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一个个体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从他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进行
根本性的了解和纠正,早期记忆和梦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经。
作为一本经典理论,全书并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对于每一个论点,论述过
程中也比较散乱、不完整,举的案例比较随意,因此只能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来了解一下。
个体在与社会合作中不顺利时,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获得优越感也是个体与社会进
行合作的动机和目的。自卑与超越只是全书的一个环节,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以
《自卑与超越》作为书名相当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书的意义;原著的标题是《生命对你
意味着什么》。
用弗洛姆对这本书的一个点评来评价这本书,很不错:
一个人的历史最终将证明他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很多体面的葬礼上,
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
现在活着吗?我们是按照自身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弗洛
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8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著,其中很多观点,
如对梦的解析、对性的认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差异较大。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
一个统一.不可分割、有目标导向的完整体,个体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生活方式
找到源头,解决之道在于加强个体的社会兴趣或社会合作。
摘录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
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职业、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
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
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记。
我们虽无法保证以正确态度度过一生的人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失
去勇气和自尊。
觉得本书的原名《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更好,附录的导图是亮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9
自卑的表现多种多样
阿德勒观点——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
结的作祟。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
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身不完美,感到自卑;
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
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因此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
身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
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
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
自卑是进步的动力
阿德勒观点——
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
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身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
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xx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
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
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
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
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
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
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追求优越感是进步的源泉
阿德勒观点——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身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
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只有为
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
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
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
脑该思索些什么......
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
初突然觉醒。
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
众号,不断充实自身。累,并快乐着。
20xx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但学
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
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
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XX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
《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
很累的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身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
三年的长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
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着
其中的营养。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身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
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
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
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
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
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
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
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
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身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身是一个整体,才会
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
挥内行,但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完整人生?为什么需
要家务才能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
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
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口头
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
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
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
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
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
家庭过自身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
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
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
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
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到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
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
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
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
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
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
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因此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其目的却不在于解
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首先是与童年经历有关,第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
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身给自身的,当你内心充盈的
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
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
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
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
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身禁锢在自身的思想里,从来没有
去跟自身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身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
要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身和同伴的关
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
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身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
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
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
呢?超越自身,我们一起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
1927年心理学奠基之作。经典自有让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对于生活的脉
络逻辑中,层层剥开了自我的真相。尽管书中一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已有所偏差,但阅读
经典的意义也在于此,更多融入自身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内容讨好。
比起译名《自卑与超越》,其实我更喜欢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You》。
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写,“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
身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善的。”超越自卑或许难以做到,也无法通过一本书就立刻得到答
案,但此书能让人对自身生活和行为有更多的审视。以下是我读完后印象比较深的感悟:
一.“生活意义”贯穿于我们的各种“行为”中,行为即是现象,生活意义即是本质。
在幼年的早期,我们受周身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而之后我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此为导向进行的。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难以
理解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其“生活意义”出现了偏差,而我们一旦推测透其行为背后的
生活意义,一切疑问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还进一步阐释了对“优越感”的理解。一方面,优越感是推动人类进步发
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基于“错误”(按作者所言)生活意义的人们往往由于“自卑感”
促使自身作出各种行为,为的是在别的方面寻找“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是自我催眠
式的,是无法推动自我进步和发展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但适用于看别人,更有效地用于自我的审视。一旦看清自身行为
背后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对不当的优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渐渐变得平静。
二.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可以说全文都围绕着“正确”的生活意义展开,作者阿德勒认为正确的生活意义即是
对外界的付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而在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同伴相处中,都是要成员间相互合作才能长久巩固。
同时,作者也从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指出在孩子幼年时期就要培养其
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而前文所说的“错误”的生活意义,也与孩子幼年时期没有被引导形成合作意识有关。
作者着重提到了被溺爱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不懂得合作和付出,只是轻而易举地得到和索
取。他(她)们认为自身是“王子”,“公主”,这使得他们在外界社会中总是感到受挫,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作者提到,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在还没真正进入外界社会之前,家庭应该有意识地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便之后更好地去适应外界社会。因此,基于这本书的教育意
义,其实更适合为人父母去阅读。
而对于成年人,要如何超越自卑,作者也通过接触的各种案例去表明,要从一个人的
行为中推测其错误的生活意义,判断其形成错误目标的原因,最后再去培养其与人合作和
为人付出的能力。
最后,在这里放上文中弗洛姆的一句话,“他对自身的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
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
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身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没有一本书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但它至少能带给人一种意识的充盈。
他对于自身的估价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生活,带着疑问,且行且思。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3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
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
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
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
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
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因此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
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
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
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
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身,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
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
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
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
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
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
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因此,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
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
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
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
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
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
但明显自身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
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
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
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梦对我们的生
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
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
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
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
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身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
以在有适合自身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身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身的人生,这是我的
责任。我应该成为自身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4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
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一)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
身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身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一种是
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我们一般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
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
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
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因此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
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例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因此
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
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身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
很多人说不清楚自身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
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
性格,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因此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
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
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身的轨道上飞奔。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
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
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二)
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身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身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
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
了吧!’但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
才会觉得自身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
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身,就要认清自身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
紧身体和精神,让自身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
病症,但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
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例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明确提出一些无
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因此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
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因此,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身的目的,那头疼是治不好的。
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例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
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
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
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因此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
会同时出现,那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含问题少年、
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
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
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
能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
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
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
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因此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
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
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
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17:3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7279259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