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春节拜年短信)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想最新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
心的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给您带来自卑与超越观后感想,希望能够帮
助到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
《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
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
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
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
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
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
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
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
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
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
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
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
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
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
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
————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
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
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
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
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
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
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
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
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
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
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
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
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
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
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
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
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
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
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
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
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
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
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
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
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
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
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
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
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
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
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
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
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
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
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
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
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
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
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
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
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
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
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
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
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
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一、书本简介
《自卑与超越》书名很容易误导人,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解释自卑的书,看完后,
依旧自卑。我是个自卑的人,“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童年”。小时候,父母
总是很严格,记得无论外面有多少人,只要听到你说脏话,就打嘴巴;考试必须班上前3名,
否则抄字帖,但即使长期第一名也没奖励;老爸字写得很好,看你写得难看,就得擦了重新
写。小时候听的大道理贼多,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自信。
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个家庭,养了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环境很重要,
出生顺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辅相成,为了建立优越感,认真学习,听话、懂事、少犯错,但做
这些更多的是讨好父母。读大学后,彻底自由了,然而很多东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变不
了。
二、生活对我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也没发现生命的意义。小时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为大地一部
分,继续见证沧海桑田;中学时期得知,宇宙在膨胀,地球有一天终会消失,那就成为宇宙
的一部分吧;可现在,宇宙也会消失,好吧,总有一天灰飞烟灭,无人知晓,唉,背脊发凉。
活着又有啥意义呢?经历这么多失败,越来越悲观,如今常挂嘴边:人生苦短,及时行
乐。如此短暂的一生,尽量让自己过的开心吧。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17:2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72518171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观后感想最新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观后感想最新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