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更新时间:2024-03-24 17:26: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养蚕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

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一)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

己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一种是

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我们一般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

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

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

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

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所以

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

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

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

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

性格,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

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

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

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

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二)

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

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

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

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

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

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

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

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

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

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

的。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

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

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

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

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

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

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

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

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

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

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

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

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

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

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

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

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

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

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

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

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

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

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

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

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

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

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

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

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

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

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

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阿德勒认为,人这一生必须面临的三大制约(也可以称之为人的局限性):

一、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类与地球上的各

种资源必须共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这个地球。

二、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一切组成这个星球的人类体系。所以

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因此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人这一生中

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即两性关系。

因为有这三种制约,便有了接下来的三大问题:

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

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人际关系、两性关系。这几乎涵

盖了我们活着的一切内容。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朋友、也没有家庭和伴侣,是

否可以说他是活着的,然后这种真空状态应该是很难的,我们总会与这个社会发生点什么。

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将活着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尽量避免一切的外来接

触,进行自我封闭,最后只有与现实不断失联,生存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份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美满的婚姻。他将

活着视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机遇,即使遇到困难,也有超

凡的勇气去解决。

因此,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若非仔细想过,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处于地球、社会这个大家

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关的个体,我帮助了你,你帮助了他,他又帮助了我,都是息息相

关的形成一个社会运作系统循环,才会推动社会向前,推动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个体。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为出发

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4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

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

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

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

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

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

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

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

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

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

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

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

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

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

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

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

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

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

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

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

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

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

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

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

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

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

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

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

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

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

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

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

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

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

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

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

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

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

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

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

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

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

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

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

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

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

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

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

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

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

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

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

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

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

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

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

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

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

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

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如果

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

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

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

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

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

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

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

的分析,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

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如果想要改善自卑的心理,就要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兴趣。第一,对他人感兴趣,

由衷的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们,赞美他们,相信这样的你会得到正能量的反

馈。不要害怕与别人接触。第二,要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敢于挑战新的困难,勇往直前,

因为当我们努力达成目标,并且实现了,就会获得优越感,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这

种安全感是别人给不了的,是自己的勇敢给自己带来的最好的礼物。第三,澄清不正确的

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要克服不足,发挥

优势,找回自信。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要正

确的面对批评,要学会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鼓励与鞭策。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7

自卑的表现多种多样

阿德勒观点——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

结的作祟。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

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

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

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所以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

己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

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

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

自卑是进步的动力

阿德勒观点——

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

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

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xx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

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

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

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形

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

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追求优越感是进步的源泉

阿德勒观点——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

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

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

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

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

脑该思索些什么......

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

初突然觉醒。

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

众号,不断充实自己。累,并快乐着。

20xx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仅学

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

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

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1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

《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很累的

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己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三年的长

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

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

着其中的营养。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己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

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

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

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8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

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

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

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

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

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

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

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

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

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

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

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

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

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

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9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著,其中许多观点,

如对梦的解析、对性的认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差异较大。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

一个统一、不可分割、有目标导向的完整体,个体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生活方式

找到源头,解决之道在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兴趣或社会合作。

摘录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

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职业、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

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

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记。

我们虽无法保证以正确态度度过一生的人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失

去勇气和自尊。

觉得本书的原名《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更好,附录的导图是亮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

我们所说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的:它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有的,是

共同的意义,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

如果一个好方法能够解决某个个体所遇到的困难,那么,它一定也可以为其他人解决

相似的问题,这样的科学方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有相同意义的。

天才的定义是他人公认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无上的效用之上的,也

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天才。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为团体所贡献的力量。在这里,我们

指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职业动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只关注他所作出的成就。

那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应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

意义就在于引发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

的行为会被同伴的兴趣所影响,每当他遇到挫折时,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那就是避免

和他人发生利益上的正面冲突。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

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

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

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

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

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

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

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

第二: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

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

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

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

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当我们虑及人

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

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

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

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

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

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

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

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

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

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

活”等事实。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

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

的感受。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

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

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

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

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

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

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

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

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

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

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

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

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

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

轻许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

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

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

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

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

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

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

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

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

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

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

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他们

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

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

在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

就比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

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

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

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

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

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

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3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

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

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

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

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

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

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

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

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

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

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

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4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

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

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

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

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

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

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

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

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

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

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

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

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

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

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

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

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

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

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

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

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

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

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

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

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

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

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

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

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

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

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

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

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

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

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

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

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

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

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

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

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

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

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

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

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

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

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

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

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

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

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

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

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

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

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

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

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

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

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

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

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

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

“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

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

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

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

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

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

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

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

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

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24 17:2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272413259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pdf

标签:生活   自卑   孩子   问题   人类   合作   意义   超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